發行剝離又上市融資 高教社打造“藍色發行”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月15日,“云南藍色暢想書城”在昆明正式開業,這家營業面積接近5000平方米、主營高等教育圖書的書城,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教材類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高教社)“發行藍圖”中規模最大的一家。
發行獨立
楊松濤身兼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和北京藍色暢想圖書發行有限公司總經理,他稱高教社的“發行藍圖”將分為四步。
首先,將原有高教社的發行機構剝離,成立股份公司,由高教社控股,廣泛吸納業內外資金。2003年10月注冊的北京藍色暢想圖書發行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藍色暢想),注冊資金3000萬人民幣,其中高教社占51%的股份,其余部分目前是由中煤融資持有,楊松濤表示下一步還將增資擴股。
隨后,在全國設立15家分公司,由北京藍色暢想控股,與當地經銷商聯合成立。據介紹,合作方以民營經銷商為主,但不少新華書店也表示出了合作的意向。目前已經在廣東等地成立了10家子公司,另外5家分公司已經進入籌建階段。
“各地分公司不直接參與銷售,其主要職責是加強對分銷商的管理,打擊盜版、控制串貨和惡性競爭。”楊松濤說,現在很多高校教材科采取招標制,經銷商之間的競爭相當激烈,由此引發了跨省提貨等諸多惡性競爭的行為,銷售渠道十分混亂。
回款周期長是時下出版社普遍面臨的難題,據楊松濤介紹,藍色暢想分公司對于新加盟的經銷商采取現款交易,并對經銷商進行信用評級,根據信用等級給予授信額度,盡可能規避金融風險;
第三步是在各地設立藍色暢想書城,開拓終端市場。藍色暢想書城同樣以北京藍色暢想控股,合資對象主要是當地高校。例如山東泰安的“藍色暢想”是與山東農業大學合作,而剛剛開業的云南藍色暢想書城則是與云南師大聯姻的結果。同時將在一些重點大學設立新書展覽室,免費贈送新書,“在圖書訂貨會的功能逐漸減退以后,高教出版社需要這樣一個展示自己新產品的窗口”。
而最后,公司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是希望運營兩年后上市融資。
兩大問題
事實上,出版社將其發行業務剝離出來,建立一個全國的發行渠道,高等教育出版社并不是第一家。
據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孫寶寅介紹,20世紀80年代末,16家中央級出版社為彌補新華書店發行系統的萎縮建立了“十六聯”,互相代理書籍的發行業務,并試圖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具有全國規模的發行網絡。但是由于缺乏內部的整合,各個出版社都有自身的利益訴求,“十六聯”只是一個發行渠道聯合的外殼,并無市場終端,發行最終還是依賴新華書店。最后這個聯盟不了了之。
對于高教社的“藍色暢想”模式,孫寶寅認為擁有終端算是一個比較好的出路,但也存在其他問題。
“藍色暢想是一種樹枝狀的結構,從總公司-分公司-代理-物流,每一層都有成本的攤入,相比較原有的發行程序———網絡、電話溝通,發書———要復雜很多。這也就決定了如果藍色暢想在發行高教社的圖書外必然要拓展業務以支撐龐大的成本。”
此外,“大學教材學術性強,專業化、有針對性的推銷是非常困難的,這就對發行人員的素質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孫寶寅舉例,南方某大學教授編寫了一本自動化方面的學術專著,開始新華書店征訂結果只有50冊,結果作者親自去書店推銷,新華書店的經理一下就跟他要了150本書。(記者 馬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