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西用”與法治本土化問題兼評蘇亦工的《中法西用》二、王霸之辯:心服香港與學習香港《中法西用-中國傳統法律及習慣在香港(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學者文庫》書評(2) ——
查看此書介紹
王一強 2004-4-15 17:22:22
“中法西用”與法治本土化問題——兼評蘇亦工的《中法西用-中國傳統法律及習慣在香港(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學者文庫》書評(2)
二、王霸之辯:心服香港與學習香港(1)
《中法西用》一書真可謂開門見“仁”,在反省“香港何以失落”這樣一個必須首先給予關注的大問題上,作者引用了孟子的“仁則榮,不仁則辱”之后說:“香港之失,非軍事之失,乃政治之失、文化之失、德行之失。一夫獨裁之專橫、一姓江山之霸道、一家之法之不仁,于理難逃此辱也!盵 ] 接下去作者又引用了孟子的一段名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此王霸之辯的破題論理,既讓我們溫習了傳統中國史家之人道關懷,又頓覺“生面”大開。王夫之說“六經責我開生面”,筆者以為,王夫之“天崩地解”的危機意識以及由此而來的歷史哲學態度——孔子乃至周公以來的“殷鑒”意識,是“開生面”的動力。當今中國法學就整體狀況言不僅缺乏這種“殷鑒”意識,甚至連基本的歷史意識也極為缺乏。作者寫道:
“如果我們以為香港回歸業已大功告成,從此便可高枕無憂那就更大錯特錯了。香港回歸,目前只能說是領土上的和政治上的回歸。完整意義上的香港回歸,理應包括文化上的回歸,理應包括七百萬香港同胞對祖國發自內心的歸依!
作者的“心服”香港論,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香港同胞盡管依舊中國心,“無論西化的潮流是如何洶涌澎湃,香港始終保持著其濃厚的中國特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中國內地更為中國化”,[ ] 但香港人“卻已完全認同了英國的法律及與此相應的文化觀念。相反,中國的法律,無論是‘前民國’的、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對香港人來說倒成了外來的、不太熟悉的貢品。”[ ] 香港大學法學院的陳弘毅也指出:“中華傳統法律不但沒有在殖民時代的香港銷聲匿跡,而且在某些主要方面得到比其在中國內地和臺灣更佳的保存,甚至融入了香港法院的莊嚴的判例法之中”。[ ] 這一現實,有其復雜的歷史成因,其中一個基本的方面作者認為:“英國人在香港的統治,的確不是片面地依靠強力,依靠霸道;而更多地是靠著法律文化的優勢,靠著以華制華的懷柔政策!盵 ]這種“法律文化的優勢”需要我們以理性的態度加以系統的研究、評價和學習,而空洞、做作的民族主義激情,無益于中華民族的振興。作者以冷靜的理智指出:
“香港的經驗告訴我們,中國傳統法制中的某些因素至今仍具有積極的現實效用。譬如傳統遺囑制度的重實質和輕形式以及傳統離婚制度中的兩合離婚,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上領導了當今世界法律改革的新趨勢!盵 ]
(待續)
========================================= 本欄書評僅代表撰寫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