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美國國會體制《美國國會》書評 ——
孫哲 2001-10-24 0:39:04
透視美國國會體制
孫哲
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強盜叫做羅克拉斯蒂,只要捉到旅客,就將他綁在床上,然后砍其腿,或將其拉長,以適合其睡的床。現代國際關系發展過程中,美國猶如一個大國強盜,把自己引以為榮的政治制度看成是天地之間唯一的“真理”和“政治文明”,任何不符合那套“權力制衡”體系的國家,都要被攻擊或轟棒殺。
美國政治體系中最復雜、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其國會制度。長期以來,美國國會在中國問題上屢屢滋事,“美國有個討厭的國會”已植根于世人的印象中。但是比起大量的有關單一事件的報道,我國現有美國研究領域中對“美國國會”這一特定、嚴肅課題的論述寥若晨星,幾近匱乏。這在客觀上造成了一種“非均衡發展”的現象,即一方面,一般人對美國國會的了解,猶如面對迷宮,難知深淺復雜,美國國會在其政治體制及其外交決策方面的作用被無形中忽視了;另一方面,通觀現在已經出版了的有關美國政治運作的零星著作,鮮有令人信服的權威性扛鼎之作,有關國會論述中的種種偏頗和單一的論證傾向,也誤導了他人在這個領域內的探討。這兩種“理論跟不上現實”的局面如果不加以改觀,會對我們理解美國國會的運作及其在美國政府中的作用,對中美關系的分析,以及中國自身政治經濟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傷害。
就在筆者深感時下我國“美國國會研究”急需重大突破的時刻,欣喜地看到中國民主與法制出版社及時推出了與非先生洋洋灑灑近30萬字的《美國國會》這部學術專著。作者與非先生曾長期在美工作,不僅對美國國會運作了如指掌,而且有著難能可貴的直接與議員、議員助手及在華盛頓的院外集團人士頻繁接觸的經歷。其豐富的理論知識加上妙語連珠的評論,構成了這本書的最大特色。
與非巧手掀開美國國會面紗,奉獻在讀者面前的,是他對國會政體三重錯落有致的分析:
第一,《美國國會》詳細介紹了國會體系的基本機制、程序和議員決策行為的種種特點。作為一個開放式權力中心的分權三足之一鼎,國會既是聯邦和州政府關系的整合地帶,又是政黨、利益集團、公眾輿論、文官體制和外國政府說客的權力競技場。國會山莊的種種政治流動和歷史變遷,反映出美國政治中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混雜的客觀現實,而這種客觀現實在與非筆下的分析中,既涉及到國會內部的體制如委員會制度、領導階層、議事程序,也與國會本身立法、監督等多項功能密切相關。
第二,《美國國會》除了對重大理論問題作出了較為詳細的論述之外,其案例研究和人物點評更是風格獨具,令人拍案稱奇。比如,與非在評判美國國會與美國外交決策的時候,特別客觀地分析了所謂“帝王式的國會”傾向。對現在535個議員個個都像國務卿似地干預總統外交事務這種現象,強調了國會對外交政策影響的具體手段,讓人看到由于國際形勢的物換星移,時空變遷,國會近年來在美國外交決策過程中地位大大提升、甚至有一步步演化成為掌握美國外交“錨與舵”的關鍵機構的傾向。無論是PNTR投票的具體過程,還是院外游說集團的經典范例敘述,與非的敘述都栩栩如生,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第三,《美國國會》另外一個鮮明的特點是作者信手拈來,把自己在實際外交工作中對美國國會運作的觀察和深思熟慮,如細雨潤物般地融入全書。在長達40幾頁的“附錄”中,與非還收入了自己圈點美國國會的各類短文14篇,這些語言生動、讀來有趣的長評短論使讀者有機會看到了“讓美國難堪、讓克林頓頭痛”的國會頑固派赫爾姆斯其人其事,“美國人游說議員的方式”以及“議員的丑聞”等涉及國會運作的方方面面。
自中美建交以來,特別是在過去的10年里,美國國會參與對華政策的力度加大,而且表現得更為積極主動。概括而言,國會一反以前對總統的依從態度,直接依據憲法對總統進行威懾,一步步通過實施監督和立法功能,開展國會外交、宣泄情緒、操縱輿論等途徑參與和影響對華政策,強行通過了某些消極的對華法案,給中美關系帶來影響彌深的不良后果。典型案例包括國會在臺灣問題上直接干涉中國內政,國會積極宣傳對華人權冷戰,國會圍繞MFN和PNTR問題上與中國較量以及在軍事爭端和全球與地區安全等問題上對中國大肆“圍剿”。對于美國國會近年來逐步在外交領域謀求越來越大的對華事務的決策權力,我們不僅還沒有系統的研究和深入的論述,而且還形成了一種長期以來偏重美國對華決策程序中總統及行政部門權力的研究,而忽視或低估了國會在這一過程中的重要角色的被動局面。面對中美關系的這種復雜情勢,與非的《美國國會》一書,無疑為我們提供了思考我國對美外交的另外一個重大視角。
與非1998-2001年在美工作期間,利用工作之余和節假日勤奮筆耕,終將汗水變成了力透紙背的一行行文字,字里行間透出他對工作的奉獻精神和執著;“沐浴”在國會唇槍舌劍的感性爭吵中卻能冷靜真實地描述分析各種事件的來龍去脈,實事求是、不人云亦云,顯示了作者的睿智大氣和理性思考。讀這部書,最讓人感觸的是作者十年磨一劍的治學精神。在《美國國會》這部專著中,讀者不僅可以得到有關美國政治的最新資料和詳盡分析,更可以感觸到一名中國知識分子和外交工作者尋求發展中國的努力,對我國當代美國研究深度拓展,做出了彌足珍貴、令人敬佩的重大貢獻。
《中華讀書報》 2001年9月19日
========================================= 本欄書評僅代表撰寫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