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限制論(武大刑法學博士文庫)》書評 ——
教授莫 2001-12-12 15:43:57
死刑作為剝奪犯罪分子生命的一個刑種,在我國刑法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端佬滔拗普摗芬晃囊择R克思主義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刑法學的基本原理,對我國的死刑限制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入和富于探索、創新精神的研究。綜而觀之,這篇論文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一、結構完整,體系新穎。本文由導論、價值論、政策論、立法論、司法論和執行論等六部分組成,由導論部分“死刑的本質”入手,直至死刑的緩期執行,對我國死刑的限制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討,從而形成了具有內在邏輯性的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銜接、現狀與展望兼顧的較為完整的科學體系,較之我國已有的死刑方面的論著而言,結構完整,體系新穎是其突出的特點之一。
二、觀點正確,新意頗多。作為我國刑法學界第一篇專門對死刑限制課題進行研討的博士學位論文,作者能立足于我國刑法學的基本原理,構建自己的理論框架,并對一些學術觀點進行了評說,既有贊成,也有商榷,還有反對:贊成者,言之有物,商榷者,不偏不倚,反對者,持之有據。同時,文章又提出了不少新的觀點,如將貝卡利亞的死刑觀概括為“限制死刑”而不是學界通常所說的“廢止死刑”的觀點;認為死刑的價值根基是權力根據、理論根據和倫理根據的有機統一的觀點;通過對我國刑法中死刑適用條件的深入挖掘,作者所主張的死刑只能適用于那些罪行極其嚴重、毫無寬宥余地的犯罪分子的觀點;通過論證,作者主張現階段的我國刑法只應當保留9種死刑罪名并應當對絕對死刑等4種死刑規定方式予以廢止從而只保留其中的兩種規定方式的觀點;死刑的適用應當遵循謙抑性、目的性和公正性等三項原則的觀點;在界定死刑的實際執行與緩期執行時只能立足于“功利”和“秩序”而不能從“報應”和“正義”去考慮的觀點;主張通過擴大死緩適用來減少死刑的實際執行的觀點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我國刑法學研究的空白。
三、文筆流暢,資料翔實。通觀這篇論文,作者的表述通俗易懂,文筆流暢快捷,資料翔實豐富,中外文引文注釋達560余處,其中,日文注釋50余處,英文注釋近50處,這從一個方面顯示了作者在這一專題上的研究決心和研究實力,也表明作者在資料的收集和運用上下了頗大的功夫。
四、研究深入,富于開拓。由于本文不是對死刑進行通則性研究而僅僅是對限制死刑進行專題性探討,從而能在研究的深度、廣度和具體化程度上都有了不少的推進,并在不少方面進行了富于開拓性的研究,如從死刑的價值入手對死刑的優劣進行研究的方法,從刑罰的根據、刑罰的目的和刑罰的效果三個方面來綜合論定死刑價值的方法,將死刑政策二級四分為“存置死刑”和“限制死刑”,“存置且擴張死刑”和“存置但限制死刑”的模式等等,這些深入和開拓性的探討,散發出理論的光彩,使人讀后頗有清新之感。
五、展示理論,服務實踐。死刑是一個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題,缺乏理論論證或者脫離實踐,都會嚴重影響這一專題研究的水平和價值。本書即十分重視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一方面,在文章的幾乎各個章節都貫穿著理論論證,如死刑本質和死刑價值的理論論證,死刑立法與死刑司法的理論論證等等都對死刑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文章在幾乎每一章節也都關注著我國的死刑司法實踐,都思考著我國如何在相關方面限制死刑。這樣,《死刑限制論》一文就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結合。
當然,限于篇幅,文章對個別問題尚未進行展開和深入,這些都需要在以后進行補充和充實。
綜上所述,本文是一篇專門對死刑的限制進行專題性研究的不可多得的優秀論文。
========================================= 本欄書評僅代表撰寫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