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研究和總結WTO規則與中國法制改革的扛鼎之作《WTO規則與中國法律制度改革》書評 ——
黃偉 劉玉民 2005-5-31 14:12:41
系統研究和總結WTO規則與中國法制改革的扛鼎之作
——評《WTO規則與中國法律制度改革》
黃偉 劉玉民
歷時5個寒暑,中央民族大學法學教授宋才發厚積薄發的嘔心瀝血之作——《WTO規則與中國法律制度改革》一書,最近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發行。為了寫好這部力作,著者于2001年10月至11月參加“歐盟——中國知識產權合作項目”高級研討班的學習;出席2001年11月開幕的“中國法學界與亞洲各國法學教育界論壇”及許多大型學術討論會,直接參與對WTO規則和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研究活動;系統地研究了《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結果:法律文本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以及國務院、商務部公布的一系列有關法律法規文件;在相當大的范圍內盡可能全面地收集國內外WTO案件的判例。這一切都為該書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豐富的實踐基礎。這也是宋才發教授一貫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的集中反映。
中國從“復關”到“入世”,經歷了長達15年的漫長歷程。在2001年11月WTO組織的第四次部長會議上,中國最終被接納進入WTO組織。宋教授的這部著作是在中國“入世”3年以后出版的,它是系統研究和總結WTO規則與中國法制改革的思想結晶。對中國而言,加入WTO組織既是難得的機遇更是嚴峻的挑戰。不僅在“入世”前要認真研究WTO,今天這一研究仍然要繼續深入。所有的研究都要為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和開放服務,為中國經濟在WTO規則下參與全球競爭提供理論武器。美國和歐盟屢次對中國企業舉起反傾銷的利劍,給我國造成了極大的麻煩和經濟損失。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中國經濟越來越深刻地融入世界,貿易爭端、貿易糾紛將隨之會越來越多。如何利用WTO規則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何在WTO規則下構筑保護民族經濟的法律防線,是迫切需要解決的時代課題。宋教授這部著作的出版正好回應了時代的挑戰,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論價值、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特別是把它與其他研究WTO的著作相比,該書更打上了自身鮮明的學術烙印。
一是本書的創造性和新穎性。學術的生命力在于創新。這不是一部“百衲衣”式的作品,而是著者匠心獨運、苦心孤詣的成果,處處閃爍著創造的火花。全書是著者對WTO規則與中國法律制度改革的深層次思考和建設性意見。著作沒有停留在對WTO規則的一般闡釋上,而是更多地著墨于中國的法律制度如何改革以適應WTO規則,展現了著者深厚的理論功底和深邃的理論眼光。譬如,在“WTO規則與中國貿易法律制度”這一部分中,著者論述了WTO規則與貿易法律的改革,包括我國的反傾銷立法、反壟斷立法、反補貼立法和稅收制度的改革、貿易法制建設以至整個經濟法的發展和完善。著者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獨到的見解和主張,鞭辟入里、切中肯綮,對我國貿易法律制度的改革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
二是本書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全書由WTO規則與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制度、WTO規則與中國服務產業法律制度、WTO規則與中國生物資源保護法律制度、WTO規則與中國貿易法律制度、WTO規則與中國政府管理制度、WTO規則與中國司法制度等六大部分組成,共同構建了WTO規則與中國法律制度改革的理論體系。它以中國加入WTO組織后必須依法維護的合法權益、必須盡快改革和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迫切需要回答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為主線,分成41個專題進行系統地探討和研究,全面地啟解了人們的“思想結”。全書呈現了嚴密的理論體系、清晰的脈絡線索和宏大的框架結構,是一部極有分量的學術力作。
三是本書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著者一貫主張理論要為現實服務,理論要經受實踐的檢驗。盡管這是一部學術理論著作,但著者并沒有鉆進象牙之塔,而是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融理論性和現實操作性于一體。著者在一個相當大的范圍內盡可能全面地收集了國內外WTO案件的判例,并對此進行了引用和分析。譬如,在“WTO規則和中國商標權的法律保護”這一章中,著者引用和分析了9個案例,緊密聯系社會實踐和貼近現實生活。從全書六部分的構成到每部分章節的選題,著者都注意到現實生活的需要,所論述的都是迫切需要回答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在論述這些問題時,著者都做到了深入淺出,明白暢達,便于各方面人士研習和實務部門用來指導實踐。
在本書的附錄部分,收錄了宋才發教授近年來發表的22部法學著作和161篇法學論文的題錄。同本書的寫作一樣,這些豐碩的法學研究成果是他在承擔了繁重的教學工作和繁雜的行政事務的前提下取得的。他勤于治學、筆耕不輟,始終把教學和科研看作一個學者的本分。面對《法制日報》和《人民法院報》記者的聯合采訪,他說:我沒有超人的“魔力”,只不過比一般人更惜時一些,用魯迅先生的話說,那就是把別人喝牛奶的時間擠來讀書、鉆研問題。宋才發教授經常用“治學不為媚時語,獨尋真知啟后人”的名言來勉勵弟子和青年學者,其實這句話正是他學術生涯的真實寫照。
(黃偉系中央民族大學法學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劉玉民系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法制宣傳處宣傳科科長、人民法院報北京記者站記者)
========================================= 本欄書評僅代表撰寫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