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座”書系引出學界新變化《法學家茶座(第1輯)》書評 ——
李巖 謝娟 2002-10-10 18:55:56
“茶座”書系引出學界新變化
李巖 謝娟
不少愛書人對這幅構圖已經很熟悉:一只小小的茶杯,杯口飄散著三條長短不一的曲線,像是蒸騰的熱氣,又像是散溢的清香。此圖出自山東人民出版社《經濟學家茶座》的書眉,如今它已成為“茶座”書的標志與象征。最近學人“茶座”將推出三個新品種:《法學家茶座》、《社會學家茶座》和《批評家茶座》。這似乎只是一個“連鎖經營”的出版動向,從中卻可看出我們學界的一些新變化。
談老百姓關注的學術話題
這套書系以“茶座”命名,體現了編者“既有高雅的品位,也有平俗的本質”的“茶意識”。他們認為,作為一名現代學者,不僅要致力于學術專著的寫作,還應該時常到“茶座”中“做做客”,借此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廣泛傳播到社會。中國學界存在的弊病之一,就是學人只安心于小圈子內的交流,以至于很多學術見解和科學發現都難以推廣,不為人所知。“茶座”書編創之始,就有意打破這樣的局面。這套書系的開山之作《經濟學家茶座》自2000年6月問世,第一輯首印8000冊,又先后四次重印;受此鼓舞,以后各輯開印數大增,新近出版的三輯首印都達15000冊。據山東人民出版社總編輯金明善說,《經濟學家茶座》的成功,即“得益于它輕松、休閑、貼近百姓生活的定位和特色追求。”
這樣的追求集中體現在“茶座”書對話題的選擇上,如剛剛面世的《法學家茶座》就開辟了“身邊法事”專欄,文章都是從人們司空見慣的小事展開,談“隱私權”、“繼承權”等法律問題。在《社會學家茶座》第一輯中,鄭也夫發表了《關于飯局的社會學分析》,由人際交往的最流行的方式——飯局說開去,對“共餐為什么如此盛行”提供了有趣的解釋。學者們都嘗試著“用老百姓的話,說老百姓的事,談老百姓關注的問題”。他們還對寫作形式做出了多樣化探索,隨筆、訪談、對話、寓言故事等成了“茶座”書的主打文體。
在新開的三家“連鎖店”中,《社會學家茶座》將針對大眾關心的社會問題尋求解釋;《法學家茶座》將聯系具體的法律問題探討法治觀念和法律思想;《批評家茶座》則主要針對當代文化現象,采取文化批評的方式,促進形成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和文化氛圍。
學者間隨意交流的公共空間
學人“茶座”是一個“談笑有鴻儒”的場所,它也為專家之間的“非正式會晤”提供了重要的空間。我國學界存在的又一弊病,就是在學科專業化建設的同時,也無形中建起了學術壁壘。各學科之間缺少交流不說,同一學科間的學者也缺少交流,更缺少非正式場合的交流,這對于開拓學者思路,對學術的繁榮與發展,都極為不利。
據《法學家茶座》執行主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何家弘介紹,《法學家茶座》是第一本將國內著名法學家集中到一起,談論法事、法理問題的書。從其第一輯中可以看到,學者們或是闡明一己之見,或是各種意見的碰撞交鋒,呈現出議論風生的生動場面。書中收錄的謝鵬程著《什么叫“證據確實充分”》一文,是對著名法學家陳光中理論的質疑。據悉,《法學家茶座》從第二輯起,將專辟“挑戰名家”欄目,發表類似的文章。《批評家茶座》設置的“文化針砭”欄目,也是對當前文化現象發表不同意見的專欄。
另外,學人“茶座”還為不同研究領域學者間的溝通搭建了橋梁。參與《社會學家茶座》第一輯寫作的,有兩位“圈外”的作者,他們是經濟學教授汪丁丁和攝影師趙鐵林,兩人分別在“社會經緯”和“鏡頭里的社會”欄目發表了文章,從自己學科研究的角度,發表對社會問題的看法。
《社會學家茶座》執行主編王焱提出:當代社會理論的大家哈貝瑪斯,最看中的“公共領域”不是發端于高華莊嚴的學院講堂,而是誕生于法蘭西的“茶座”——那些遍布于巴黎街巷的大小咖啡館里。“咖啡館形成的輿論可以影響到社會”,這是哈貝瑪斯理論的一大精髓。王焱認為,“茶座”也應視作公共領域、公共空間的組成部分,學人“茶座”中的輿論,對社會也必然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立足學術研究,注重學術普及
“茶座”書系的出現將激發越來越多的學者介入大眾生活的熱情。實際上,近年陸續推出的一些以普及經濟學為目的的經濟學家隨筆,也正受到市場持續而廣泛的歡迎;由專家撰寫的法學隨筆近期成為又一廣受讀者青睞的品種,如法學家賀衛方著《具體法治》、律師朱偉一著《走過法律》等,都已在書市上熱銷。隨著“茶座”書系的“連鎖經營”,加之學術隨筆集品種日漸增多,以學者為主體的學術普及活動將形成更大聲勢。那些既立足學術研究,又注重學術普及的“兩棲學者”的群體,正在不斷成長壯大。
但另一種情況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即有些學者熱衷于普及類圖書的寫作,而在學術研究方面投入的精力卻很不夠;尤其是一些青年學者,過多地沾染了急切浮躁之氣。鄭也夫認為,寫好普及類圖書的前提是要具備深厚的學養,學術研究是學者的“立身之本”,我們強調普及,但學者們仍不應忘記,自己所從事的是一份需要“守得住寂寞”的事業。
(原載《文匯報》)
========================================= 本欄書評僅代表撰寫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