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那些隱藏著的事兒 ——
查看此書介紹
周建軍 2009-2-8 20:27:56
說說那些隱藏著的事兒
——讀《誰隱藏在故事背后》有感
周建軍
法學重心的南移也是最近極熱鬧的話題,但我要忍著先不說“教授治校”的那檔子事,因為讀完“浙江省(首屆)杰出法學青年”傅躍建老師的《誰隱藏在故事背后》,立即產生一種很強烈的愿望:先說說那些隱藏著的事兒。
我本科的母校是一個系和專業都是以數字區分的偏遠的工學院,不要說科班出身了,整個學校沒有一個文科專業,我偏偏又對法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時候的母校圖書館,找來找去就只有幾本干巴巴的普法意義上的法律教材。于是,坐了好久的車,去那個省會城市最大的法律書店看書。印象很深刻,有一本書叫《西窗法語》,也是以故事說法類型的書,很吸引人。不僅書里的好多故事至今都記得,也正是這本書讓我領略到法律學者那種建立在獨立思維基礎之上的倨傲——對年輕人很有感召力的。因此,我奔著法學道路繼續前進的決心也更堅定了。不過,那本書的故事少了點,又多是作者自己經歷到的事情,覆蓋面和典型意義有限,好書總嫌薄嘛。
傅老師也算是有心的人了,《誰隱藏在故事背后》共有八章,不僅內容涵蓋了法理、法史、憲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程序法等部門法架構,還兼顧到法治理念、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司法的程序之魂等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法學導向,堪稱由點及面、由表及里方法的典型運用了。匆忙的讀者,大可以囫圇吞棗,瞅一瞅法學多少事,盡在此書中,算得上一頓營養豐富的文化快餐;耐心的讀者,大可以細嚼慢咽,不僅可以聽到金字塔下的農夫陳詞、正義女神的傳說、林肯的成功辯護、紐倫堡的審判,還可以看到不倒的老磨坊、五月花號公約、青天大老爺的儒家本色。這個時候,要是還能琢磨琢磨秋菊的困惑、妓女的權力,馬英九又怎么粘了宋朝的光,為什么美國的總統也不例外,而我們國家夫妻關起門來看黃碟卻妨害了公務,那你也就更明白疑罪從無的必要性以及“釘子戶”的意義了。此時,不僅長得不高沒有錯,對比馬伯里訴麥迪遜案件,最高人民法院針對山東姑娘齊玉苓狀告母校和教委的案件批復“xxx等以侵犯姓名權的手段,侵犯了齊玉苓依據憲法規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權利”的可貴與不足也了然于胸了。
作者之有心,還在于以移步換景、循循善誘、娓娓道來的手法安排了這么多可讀性極強的故事。更為難得的是,故事背后還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思考:“那些世界各國世代流傳的經典法律故事,就成為了一座座記錄著人類文明足跡的里程碑。作者通過講述一個個經典的法律故事,喚起我們對法律存在和法律意義的思考。”不過,即使同樣的故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視角不同,思考也未必相同。就拿“蘇格拉底飲鴆止渴”的故事來說吧,作為對法律和城邦的正義理論有巨大貢獻的哲學家堅持服從“法律”,從而被雅典城邦按照民主制度從10個部落中自由平等推選出來的500人以莫須有的罪名判處了死刑。一方面,確如作者所詮釋的那樣,這個故事散發著法治之路的血腥味道,因此質疑法治抑或民主本質的也不在少;另一方面,法律的服從,如此重要的法治規范結出如此惡毒的果實,套用時下廣為使用的一句話:又算不算社會效果很差?類似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提問性啟示,這個講故事的人也沒有將問題的答案都告訴你。于是就留下了廣泛的空間,讓讀者去填充。這也是《誰隱藏在故事的背后》讓我饒有興致的原因之一。 “過去的那些事兒”,說起來簡單,實際上也不簡單。例如,什么是過去?筆者認為,現在也正在過去,現在的那些事兒也是故事。我想大伙和我一樣也能從傅躍建老師《誰隱藏在故事背后》讀出更多的故事,敝人就更加確信這本書一定能取得極好的社會效果。
2008年11月23日于北京師范大學西苑A樓
========================================= 本欄書評僅代表撰寫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