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需要備忘《法治備忘》書評 ——
王俊秀 2001-3-6 21:25:39
從1995年起,阿計就開始寫作有關中國立法、執法問題的系列作品,從而自覺地起承載起記錄中國法治道路的使命,《大立法》和《法治憊忘》即是其不懈努力的階段性成果。這兩部氣勢恢宏的著作,不僅是中國近年來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忠實見證,也是謳歌正義,鞭撻黑暗的命運的篇章。在閱讀阿計的文章的時候,我們時常能夠感受到那種法律背后的神圣之情的涌動,也可以這樣說,正是這種燃燒的激情和上下求索的追問,使得他的作品從一開始就有別于那種津津樂道的“白貓”人性邪惡的“法制文學”,也有別于那種按圖索驥式遙簡單“法制宣傳品”,而是從人類的終極關懷和價值設定的高度,馳聘上下求索的追問,縱橫東西,透過中國艱難的立法進程和坎坷的執法經驗,來揭示我們民族悲劇性的生存狀況以及覺醒后的國人頑強地與命運抗爭、以法律之劍和正義之劍開拓神圣的“權利”和“自由”疆土的前傾姿態。
今天,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斷言,阿計開拓了法制新聞的一個寫作領域,他為這個“法治時代”提供了一種成熟而獨特的個人文本。其作品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是頗具特色的:第一,史詩性。阿計的作品有一種紀念碑般的悲劇色彩,有一種從歷史深處發出的沉重的嘆息。可以想象,我們貧瘠的土地一定會受益于這種宏大主題的誦唱。第二,比較性。阿計并未一味地在中華文明的譜系上尋找法律的依據,而是能夠從中西方法學文化的比較中建構自己的思維框架,從而讓人們進一步了解和體會現代法律的精神。第三,系統性。對立法進程和執法經驗的全方位追蹤,使阿計圍繞著一個宏大主題構建起了一座結構魄麗的“系列作品”大廈,從而創造出一種獨具魅力的個人化法律文化闡釋系統。第四,思辯性。在阿計的諸多篇章中不時閃爍出令人擊節贊嘆的理性思辯之光彩,這并非一時在知識考察和心靈探索基礎上的積淀式智慧,這種具有極大穿透性的洞察力,必將激發人們對于法制生活的深層思考。
在《法治備忘》一書中,阿計仍然承繼了新聞寫實的寫作風格,以1997年和1998年中國立法、執法狀況為主線,披露了大量第一手的權威統計數據,敘述了眾多活生生的案例,介紹了不少重要的法律制度,抒發了諸多深層的法律思考,這不僅讓法律工作者和社會研究者各有所取,也為普通公民提供了一種生動典雅的法律讀本。對這種新聞和法律,文學與學術的精彩磨合,著名法學家江平先生在該書序言中給預予了極高評價,認為阿計的作品使“經常以學術化的語言來闡述的法律有了一種新的表達的方式、從而使一種嚴肅的主題變得生機勃勃,走向社會大眾----在為歷史留下記載、在為法律工作者提供一批豐富史料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向普通百姓傳送法律知識和民主法治的觀念”。“阿計所做的工作,不僅在今天,也會在將來呈現其獨特的價值”。
(作者:王俊秀 轉自:法律出版社《法律圖書快遞》第5期)
========================================= 本欄書評僅代表撰寫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