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批評與理論創新《民法9人行(第一卷)》書評 ——
解沖 2003-7-14 9:51:50
學術批評與理論創新
——評崔建遠教授主編《民法9人行》
解沖
自開放以來,中國的法學研究事業進入了決速發的軌展道,其中民法學研究更是成為令世人側目的“顯學”.然而,透過表面的喧嘩,我們不難發現,民法學研究中的討論爭鳴往往難以展開,使得不少研究99以深入下去,在這種背景下以清華大學法學院崔建遠教授為首的幾位較為關注民法問題的中青年學人,成立了專門研討民法問題的學術沙龍,以求“切磋明理,磔砌為學,取長補短,相得益彰”.由金橋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2003年4月山版的《民法9人行》(第1卷),儀是該民法沙龍的部分雖多次研討的成果匯集。該書具有十分鮮明的特點:
一、選定不同專題,進行精深研究.全書共分為五個專題,每個專題由一個主題報告及針對該報千的若干評論構成,這五個主題報告分別是:崔建遠教授的(水權·物權法典的制定·民按理論的反思》;王軼博士:的{論我田物權變動模式的立法選擇,王成博士的《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歸賞月(則之經濟分析》,戴孟勇先生的(物權的優先效力:反思與重構》,申衛星博士的《保留買主期待權論》.這種“主題報告十評論”的結構安排,打破了一般的刊物或者書籍僅刊登單篇文章的習慣做法,通過引入訐論機制,將不同學者對同一問題的不同思考、不同觀點和結論呈恥出來,便手讀者在各種研究進路之間進行比較、鑒別、分析、綜合,從而促使讀者屜開獨立的思考,并最終形成自己的看法。因此.該書收暈的專題雖然顯得較少,但其理論容量異常豐富,每個專題都可以讓人沉溺其中,流連忘返。稍不注意,恐怕讀者也要被吸引到那激烈的爭論中去呢!
二、倡導學術批評,提升法學水準,誠如椽建遠教授在誼書序言中所說:“自由的表達,平等的討論,嚴肅的批評,誠懇的回應,乃學術發展的正道。” 該書所收錄的五篇主題報告,無不涉及對我國民法學界的既有觀點乃至主謂1觀點或者學術名家的批評,顯示了作者的理論勇氣:加之讀書作者相互熟悉,又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民法知識和研究方法的積累,所以在彼此之間的討論中也能夠做到暢所欲富,批評起來更是毫無壩忌.這無疑為我國民浩學界一團和氣式的研究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誠然,民法學研究有絕對的真理,批評者的意見也有可能是錯誤的。但是,通過學術批評的展開,至少可以減少一孔主見的弊端,從而為理論和制度的形成提供更為事富的視角,從這方面來說,該書確實漢有落入俗套,而是真正地為讀者提供丁一份豐盛的精神大餐.
三、注重注學方法,遵守民法思維.民法研究中,至為重要的是掌握法學方法,形成民法思堆。縱觀民法學展屜史,諸多流派各育千秋,其背后均有不同的注學方法作為支撐。方法興則學派興,方法衰則學派衰,正可謂“同氣連枝”,沒有法學方法,恐怕只能搶人牙整,步人后塵,而無法構柒自己的理論大廈,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的學術研亢中對法學方法和民法思維往往不夠重視,以至不少著作中要么觀點前盾矛盾,要么論證脫離實際,空搜議論,在這方面,讀書的作者嚴格區分解釋淪和立法論這兩種不可的研究立場,每一見解的提出必育其相應的立法根據或者理論來潭,不同觀點的碰撞往往是不同方法的激烈交鋒。這對一個民法研習者而言,不啻供丁一部訓練民法方法和民法思維的教材,便人對時論的問題不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因此也有助于讀者鍛煉民法思維,并養成良好的法學方法。
一本好書,給讀者帶來的不應當局限于知識上的增加,更應有思想上的啟迪和方法上的頓悟。在這個意義上,《民法9人行》稱得上是一本好書。
========================================= 本欄書評僅代表撰寫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