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泰綁架了誰
阮加文 姜東良
一家地產企業的崩潰如何讓成千上萬的人陷入貧困與絕望。
直到半年以前,位于浙江麗水的銀泰公司還只是中國地產界一個微不足道的角色。伴隨著這家企業的崩潰,當數萬個家庭因之而陷入貧困和絕望的時候,人們才如夢初醒——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公司同浙江南部這個城市的命運連在一起。
“銀泰房地產的崩盤在麗水并不是個案,許多靠民間集資起家的房地產公司都會陸續倒掉。”據一位十分了解麗水房地產市場的專家說,集資開發房地產的現象在4年前的麗水就已非常普遍。特別是在中央多項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政策措施出臺以后,原來依賴銀行貸款、習慣“空手套白狼”的房地產公司,一下子失去了銀行這根“拐杖”,就開始在民間資金這一塊大動腦筋,有的是以借款的名義,有的是以入股的名義,有的干脆就是集資,廣泛吸納民間資本。
但是,最有吸引力的手段只有一個,那就是房地產公司承諾給予數倍于銀行存款利息的回報。據這位專家的調查,麗水市區42家房地產公司有一大半實施了“集資開發”計劃,其中涉及的各類“集資人”數以萬計。
這位專家同時表示,最近5年來,麗水的房地產市場一直顯得不太正常。麗水作為浙江省的欠發達地區,一度被稱為“浙江的西藏”。直到今年,麗水市的人均GDP也才1萬多元人民幣,但其樓市漲幅卻連年居高不下,看上去一枝獨秀的房地產業與麗水整個經濟增長水平格格不入。即使是按照官方統計數據,2005年麗水市區的樓市均價也達到了每平方米4392元,比上年度增長了20%以上,而實際樓價比官方公開的數據要高得多。到2007年,麗水市的許多樓盤甚至賣到了每平方米l萬多元。
“麗水的樓價這些年漲得太快了。”一位在兩家房地產公司都放有資金的小企業主告訴記者,僅看商品住宅的漲勢就明白,房地產公司要想集資真是太容易。2004年每平方米也就兩三千元,到半年前已經是八千上萬元了,誰都相信向房地產公司集資不會有什么風險。
直到銀泰崩潰之前,麗水電視臺數年來從未中斷的一檔節目就是房產節目。在黃金時段里,麗水市大大小小的房地產公司老板粉墨登場,春風得意地在電視里大談他的公司如何成為“大眾公司”,大小股東就有數百個,并且都獲得了怎樣令人羨慕的回報。這些老板不惜巨資投人電視廣告,目的不言而喻,希望獲得更多的“投資”——讓觀眾把錢存進他們公司以獲取高額利息。耳濡目染的麗水觀眾當然不可能無動于衷,整個麗水市的民間資本正以這種合法或者非法的形式源源不斷地流向在此前炙手可熱的房地產公司。
“麗水房地產公司大肆集資,政府難辭其咎。那些官員哪個不知道電視上每晚播出的那些東西。”銀泰公司的一位集資戶仍然無法掩飾自己的憤怒。
麗水市建設局房地產處毛處長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他不知道麗水市有沒有集資開發房地產的情況,也不知道房地產業對整個GDP的貢獻率是多少,知道了也不會說,這個問題太敏感。
浙江省政府的一位要求匿名的官員說,由于許多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過分依賴房地產業,對房地產業企業的各種違規操作往往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門甚至與房地產企業達成某種默契,與中央政府博弈。更有甚者,有的官員還直接參與房地產集資,牟取高利,一有風吹草動,他們憑著手中的權力可以迅速全身而退;不會有任何風險。
據記者調查,官方的統計數據表明,2005年,麗水市區的地稅收入是49 304萬元;其中房地產業15 936萬元,占32.3%。而得到麗水市多家房地產企業老板認同的一個說法是:房地產業對麗水財政收入的貢獻率高達50%以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陳同教授告訴記者,非法集資開發房地產現象的蔓延,不僅使中央政府宏觀調控房地產市場的各項政策措施的功能失靈,也可能引發嚴重的社會后果——樓市泡沫一旦破滅,或者房地產企業經營不善而破產,無法無天的房地產老板攜款逃跑,成千上萬的集資戶將血本無歸。
摘自:肖黎明著《西豐事件后:中國企業家成長中的一部警世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