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共六個條文,規定了侵權人(被訴義務人)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責任的不同情形。理解本章條文須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從證明責任分配的角度來說,本章條文并非一概由侵權人負擔舉證證明責任(行為責任+結果責任),有些條文僅需要侵權人負擔提供證據的責任(行為責任)而不負擔結果責任。
根據本章各條之規定,如果滿足相應要件,則被侵權人訴稱的權利全部或者部分不能發生,在訴訟上將產生訴訟請求全部或者部分被法院駁回的法律效果。這一法律效果對侵權人是有利的,應當由其負擔主張證明責任。相應的,本章規定在性質上總體屬于權利妨礙規范。這一判斷從大的方面來說固然成立,但如果具體到各個條文則未必完全準確。在攻擊防御方法的劃分上,當事人之間展開的首次攻防過程中,由被告(侵權人)負擔主張證明責任的要件事實被稱為抗辯事實,以與原告(被侵權人)負擔主張證明責任的要件事實——請求原因事實相對應。抗辯事實和請求原因事實的關系在于,抗辯事實所產生的法律效果排斥請求原因事實所產生的法律效果,但在事實層面則是可以同時存在的。我們以第26條為例。該條規定,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在原告要求被告承擔過錯責任的案件中,“被告具有過錯”屬于原告請求權成立的要件,與之對應的評價根據事實被稱為請求原因事實,由原告負擔主張證明責任。根據第26條之規定,“原告對于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屬于妨礙原告請求權成立的要件,與之對應的評價根據事實被稱為抗辯事實,由被告負擔主張證明責任。兩者在法律效果上是對立的,請求原因的成立將導致請求權成立,而抗辯的成立將導致請求權全部或者部分無法產生;在事實層面,兩者可以同時存在——對同一損害結果的發生,被告具有過錯并不妨礙原告也同時成立過錯。
與上述情形不同的是,某些條文的構成要件并不滿足抗辯事實具有的上述事實屬性。我們以第28條為例。該條規定,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該條規定的免責條件是“第三人之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成立因果關系”,該要件與原告(被侵權人)請求權成立的條件之一“被告之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成立因果關系”在事實層面上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也就是說,在該條的規范范圍內,導致被侵權人受到損害、并應因此負擔侵權責任的原因只能是唯一的,不會存在兩個以上的因果關系。因此,第28條規定的要件在法律效果上雖然可以排斥原告的請求權,但在事實屬性上與請求原因事實不可能同時存在,因此在性質上不應屬于抗辯,被告(侵權人)不應就此負擔證明責任(結果責任)。筆者認為,被告對該要件的主張在性質上更符合“積極否認”的要求。所謂積極否認,是指該事實排斥請求原因事實的法律效果,同時在事實層面上與之不可能同時存在。就該事實而言,被告雖然不負擔證明責任(結果責任),但卻負擔主張責任和提供證據的責任。也就是說,如果被告認為損害是第三人造成的,則應加以主張,否則法院不會予以斟酌,而且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否則該主張同樣不會被法院采納。但是,如果因果關系最終陷入真偽不明,從結果責任的角度來說,敗訴風險依然由原告、而不是被告負擔。
鑒于上述,就本章條文之性質而言,雖然都屬于侵權人在訴訟中展開防御的法律依據,但哪些構成抗辯,應由其負擔舉證證明責任(行為責任+結果責任),哪些僅構成積極否認,應僅負擔提供證據的責任(行為責任),則須分別視之,不可一概而論。當然,無論是構成抗辯還是積極否認,從侵權人負擔主張責任以及首先負擔行為責任的角度來說兩者并不存在區別。
第二,在選擇可資適用的法條時,需要注意本章條文與其他章節相關條文之間以及本章條文與其他相關法律之間的適用關系。
關于侵權人免責的條款,除本章外,尚散見于《侵權責任法》第五章之后的部分條款。在適用的先后順序上,由于《侵權責任法》采用的是總分結構的立法模式,因此應遵從特殊條款優先一般條款的適用原則。具體而言,從本章所處位置來說,應當屬于總則的組成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因此屬于一般性規定。這也就意味著,對于分則部分(第五章至第十一章)沒有明確規定侵權人免責條款的特殊侵權糾紛案件,本章各條原則上有適用余地,但在無過錯責任案件中則需具體分析。
除本法外,某些單行法律也存在侵權人免責條款的規定,比如《民用航空法》《水污染防治法》《電力法》等。就這些單行法律而言,由于和《侵權責任法》處于同一位階,其相關規定可視為關于侵權責任的特殊規定,也應遵從特殊條款優先一般條款的適用原則。
第三,法院須注意相關要件事實的審理順序。無論被告就本章條文負擔何種舉證證明責任,原告均須首先就訴訟請求之成立的要件事實(請求原因事實)加以證明,只有在該等事實之存在已經獲得法官大致心證的前提之下,法官才有必要就被告減免責任的主張進行審理。當然,被告應當在答辯階段即提出相應主張并提供證據,法官從把握案情全貌以及整理案件爭議焦點的要求出發也應當將被告的答辯納入審理的范疇,但在原告的請求原因事實尚未完成證明的情況下,不應對被告提出過高的證明要求。
摘自《侵權責任法要件事實分析》P193-195頁,人民法院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內容簡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一條采用規范說(法律要件分類說)確立了我國舉證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規則,如何在民事司法實務中準確分配案件的舉證證明責任成為訴訟中必須解決的問題。本書采用要件審判思維方法,圍繞《中《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一條采用規范說(法律要件分類說)確立了我國舉證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規則,如何在民事司法實務中準確分配案件的舉證證明責任成為訴訟中必須解決的問題。本書采用要件審判思維方法,圍繞《中、合理設計審判思路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淘寶鏈接: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38n.10677092.0.0.11891debNtjsfB&id=573157643900
微店鏈接: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561705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