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images/77817.jpg)
張 滕 王金鳳 王 巖*
輸血作為現代醫學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挽救了無數傷病人員的生命,同時也存在輸血不良反應和輸血傳播疾病的風險。輸血感染血源性疾病不僅侵害了受血者的身體健康,而且在加重其疾病負擔的同時,也會因輸血感染疾病具有傳染性受到歧視,繼而造成嚴重的精神損害。近幾年各地該類案件不斷出現,《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并未明確無過錯輸血感染血源性疾病糾紛如何承擔責任,各地的司法裁判結果不盡相同。本文通過整理相關法律法規,梳理相關概念,回顧典型判例,總結處理經驗,探討無過錯輸血感染侵權責任的認定方法。對輸血感染類醫療糾紛案件的司法鑒定、判決、賠償等問題,在司法實踐過程中的分析思路闡述一孔之見。
一、典型案例及評析
(一)典型案例
案例1 因輸血染病李某訴某醫院醫療事故賠償案
1995年9月10日至11月24日李某因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到醫院住院治療,醫方從血液中心領取200ml血小板,于10月26日為患者輸注,11月1日至6日給予輸注免疫球蛋白20gqd,11月16日行全麻下脾切除,術中出血800ml,輸入新鮮血漿600ml。經治療,患者血小板上升。2001年6月4日患者被查出抗HCV及HCVRNA陽性,診斷為丙肝。其丈夫2001年6月3日到醫院檢查,未患丙肝。患者認為系輸血感染所致,起訴至法院要求醫院賠償。經法院調查審理認為,目前丙肝在輸血以外尚有其他傳播途徑,輸血僅為患者丙肝的原因之一,并非排他性的唯一傳播途徑。從醫院的行為分析,醫方從血液中心取得全血血小板以及從某醫藥公司買進血液制品免疫球蛋白的行為合法,該血液中心已對采血者進行了相關傳染病檢測。另外,藥品開發公司的經營范圍有血液制品。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33條的規定,無過錯輸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不屬于醫療事故。本案中的情形不構成醫療事故,且不能確定李某丙肝感染與醫療行為有必然的因果關系,而醫院診療行為又無過錯的情況下,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案例2 張某訴某血站、某醫院無過錯輸血案
張某因膽囊結石于2010年6月17日入住某醫院,術前某醫院告知張某可能存在感染風險,術后輸血使用某血液中心提供的血漿1袋。2010年8月8日,出院后,常感身體不適,乏力、厭食。2011年年初,張某被診斷為丙肝攜帶者。張某起訴某醫院及血站,要求賠償醫藥費、營養費、精神損害撫恤金。在訴訟過程中,血站提交了張某所用血漿的獻血者初檢HCV、復檢HCV檢測報告,監測結果均顯示為陰性。法院審理查明,張某在術前檢查無丙肝病史,術后血紅蛋白低,建議輸血治療,家屬在《輸血治療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法院審理認為,醫院決定采取異體輸血不違反診療原則。醫院對血站所提供的血漿已盡到合理注意義務,不存在過錯;而血站提交的供血者體檢報告已證明血源符合供血條件。血站采血符合工作規范,對血液感染亦不存在過錯。考慮HCV病毒有窗口期,存在供血者提供血液時尚未產生抗體,無法檢測出病毒的風險,以及原告因病毒感染后遭受的精神、身體的痛苦和壓力,治療該疾病所需的高昂醫療費等客觀情況,判決由二被告給予原告適當補償2.5萬元。
案例3 福建某5歲女童因輸血染艾滋病
2010年,剛出生8個月的毛毛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接受先天性心臟病手術治療。術后一直發燒。2014年,再次到協和醫院治療,檢查發現艾滋病病毒( HIV)抗體陽性,后確診為艾滋病。事情發生后,福建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組織專家進行調查,患兒在手術治療期間,曾先后輸注過8位獻血者的血液。經查證,確認其中一位陳姓獻血者目前檢測HIV抗體為陽性。該獻血者曾于2010年3月31日無償獻血,當時血液檢測結果合格,此后未再獻血,在本次調查前并不知曉自己已感染HIV調查后認為供血的福建省血液中心和實施手術的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都不存在違法違規行為。在此事件中,福建省衛生機構將對患兒給予“人道主義”的救助補償。
(二)案例評析
案例1 中輸血感染因果關系的判定,在時間連貫性上難以進行確認,即輸血前檢查抗原抗體為陰性,輸血后即刻檢查抗原抗體為陰性,機體對病原微生物發生免疫反應需要一定的時間,即“窗口期”,后期患者查了經血液傳播疾病(transfusiontransmitted disease,TTD)的各項指標不能排除輸血感染。本案發生和處理時《侵權責任法》尚未頒布,法院依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經醫學會鑒定不構成醫療事故,醫方不承擔賠償責任。
案例2 是一例無過錯輸血感染案例。法院根據《侵權責任法》第24條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這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醫療糾紛判決案例,可以理解為,患者在診療過程中發生了醫療意外,醫療機構動用人力、物力應訴,最終勝訴了,但仍然要補償患者。而患者最終從醫療機構得到了一定的經濟補償,該補償金額恰好滿足其訴訟成本,而對于后期疾病的治療,可謂杯水車薪。
案例3 飽受輿論關注,本案將輸血感染的賠償推向保險化,或可推動政府專項基金的建立。同時,促進了采血機構對血液檢測方法的升級,提高了核酸檢測覆蓋率。本案雖無審判機關介入,但衛生行政部門調查取證過程較審判機關對案件事實的法庭調查認定方式更縝密,抽絲剝繭的調查耗時巨大。在本案中,媒體的推波助瀾,也在一定程度上科普了輸血感染的治療風險。
摘自《醫藥法律與倫理評論(第二卷)》P169-171頁,知識產權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內容簡介:《醫藥法律與倫理評論》是中國政法大學醫藥法律與倫理研究中心出版的系列學術集刊,匯集了近年來醫藥法律界的*新研究成果、實務調研、案例分析。辟有學術前沿、理論研究、實證研究、立法調研、調研報告、域外傳真等欄目。
淘寶鏈接: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38n.10677092.0.0.11891deb22Vl4y&id=573292979258
微店鏈接: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56329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