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品市場走勢
一、2008年國際商品市場回顧
2008年,國際商品市場跌宕起伏,價格波動劇烈,主要大宗商品價格在7月中旬創出歷史新高后,持續大幅回調。
上半年,在世界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商品市場需求旺盛、大量投機資本進入商品市場等因素的作用下,國際初級產品價格延續前幾年的漲勢,與年初相比一些商品價格出現相當大的漲幅。其中,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盤中一度創下147.27美元/桶的歷史最高記錄,玉米、小麥、大豆、豆油、鋁和黃金等價格先后創出歷史新高。
下半年,隨著美國次貸危機進一步蔓延,特別是9月份演化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世界經濟明顯放緩,商品供需發生重大變化,石油等主要大宗商品需求減弱,市場流動性趨緊,投資者信心不足,大量投機資本紛紛撤離商品市場。7月中旬開始,國際原油價格首先受到重挫,農產品及其他大宗商品價格隨之全面大幅下跌。到12月份大宗商品價格幾乎均跌至本年度低點,有些甚至跌至2002年本輪商品價格上漲周期以來的低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編制的以美元計價的初級商品價格指數顯示,與7月的高點相比,12月該價格指數暴跌了55.3%,其中食品飲料、工業原材料和能源類商品價格指數分別下跌31.8%、39.6%和63.1%;原油、銅、鋁、大米、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大宗商品期貨平均價格分別下跌68.5%、63.5%、51.5%、30.5%、34.1%、43.5%和42.5%。
圖1 2008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暴漲暴跌
(IMF初級產品價格指數,2005年=100)
![](http://zhs.mofcom.gov.cn/contentimage/May4,200924721PM.jpg)
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初級產品價格指數,2009年4月。
二、影響2009年國際商品市場的因素
在經歷了2008年下半年的持續下跌后,2009年一季度,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逐漸回穩,總體與上年12月基本持平,特別是3月份以來能源、有色金屬期貨價格有所反彈。IMF發布的以美元計價的初級產品價格指數顯示,3月份綜合商品價格指數已恢復至2005年水平,比2008年12月略升1.9%,其中食品飲料、有色金屬、能源類商品價格分別上漲4.2%、0.7%和2.4%,工業用農業原材料價格下跌7.5%。
影響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國際商品市場發展的主要因素是:
第一、世界經濟發展前景左右著商品市場行情。2008年下半年國際市場價格急劇下跌,主要是由于世界經濟形勢發生逆轉,工業生產和建筑活動放慢,投資者、消費者信心不足,國際貿易萎縮,商品需求普遍疲軟。因此,世界經濟復蘇的前景將成為未來國際商品市場何時反彈以及反彈力度的主導因素。目前,在各國紛紛出臺經濟刺激計劃的作用下,世界經濟惡化勢頭得到一定遏制,但國際金融危機還在發展和蔓延,世界經濟短期內難以出現明顯復蘇,商品市場需求也難以出現大幅反彈。
第二、各國加大投資,帶動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世界主要國家紛紛推出經濟刺激計劃,重點之一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及重大項目的投資力度。這一舉措將影響到對投資活動反應敏感的石油、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等能源及工業原材料的需求和價格趨勢,國際商品市場的表現將部分取決于這些經濟刺激計劃的實施效果。
第三、資本市場的活動影響商品價格漲落幅度。過去幾年,投機資金炒作和美元匯率波動加劇了國際商品價格的漲落幅度。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陸續推出前所未有的龐大資金救助計劃,貨幣政策趨向寬松,國際金融資本有再度流向商品市場的趨勢。根據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4月初的報告,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大宗商品資產管理規模增長了11.7%至1720億美元。流入商品期貨市場的資金為大宗商品價格反彈提供了支撐。同時,美元作為國際商品市場主要計價貨幣,其匯率波動必然影響商品價格。由于近期美國經濟形勢難以樂觀,年內美元走低的可能性很大,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升商品價格。
展望2009年全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仍然黯淡。受其影響,國際市場主要商品價格水平將在低部徘徊,以震蕩調整為主。國際大宗商品在經歷了2008年下半年的下跌行情后,價格企穩具有技術上的需求,能源、資源及其他基礎原材料的供需形勢有望扭轉過去幾個月的頹勢,也不排除一些商品價格出現緩慢回升現象。而工業制成品特別是耐用消費品市場表現會稍差,年內銷量及價格均不容樂觀。
三、2009年主要商品市場前景
農產品 據美國農業部估計,2008/09年度世界糧食產量比上年度提高4.9%,達到22.2億噸,而利用量僅比上年增加2.5%,為21.5億噸,庫存將有大幅增加,這將對2009/10年的糧食價格形成一定壓力。不過,國際糧價在2008年夏季達到歷史高點后急劇下跌,同時燃料、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因時滯因素依然維持較高水平,可能對主要生產國的農作物播種和生產造成消極影響。據國際谷物理事會(IGC)預計,2009/10年度全球小麥種植面積將減少1%,產量下降5.4%至6.43億噸;玉米播種面積略高于上年度,但因單產下降,產量將為7.75億噸,略低于上年度的7.82億噸。
在需求方面,糧食消費、食品工業及生物能源需求的增長足以彌補動物飼料消耗的小幅下降。盡管國際油價2008年7月以來大幅下跌,生物能源需求強勁增長的勢頭有所遏制,但預期未來的需求依然旺盛。按照美國政府的規劃,2009年美國生物燃料用量將達到105億加侖,2010年進一步增至120億加侖,玉米、大豆、植物油籽等作物的能源需求將繼續增長,從而對這些作物的價格構成支撐。2009年一季度,部分農作物價格已現回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編制的食品價格指數顯示,2009年3月綜合指數比2008年12月下跌1.4%,其中,糧谷、油籽油料、食糖價格指數分別上漲2.9%、2.4%和13.8%,肉類和奶類下降2.5%和17.6%。展望2009年全年,在供需因素及經濟形勢改善、資金面再度放寬的影響下,農產品價格有望穩中有升。
石油和煤炭 全球經濟衰退使能源需求大大收縮。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09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將比上年減少240萬桶,至8340萬桶。其中最大石油消費國美國減少90萬桶,OECD國家總計減少220萬桶,發展中國家將出現15年來首次下降。在供給方面,前幾年的高油價刺激勘探開采投資增加,石油產能提高,市場供應緊張局面得以緩解。但石油資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在油價高位暴跌的背景下,產油國為維持既得利益采取了限產保價、提高出口稅等措施。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占全球原油產量42%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總計已減產420萬桶/日。預計2009年全球石油產量降幅超過需求量降幅,從而對油價構成一定支撐。
伴隨油價的跌蕩起伏,全球煤炭市場亦出現劇烈波動,2008年末價格比7月份歷史高點下跌50%以上。2009年,全球能源和鋼鐵行業對煤炭的需求繼續低迷,同時澳大利亞等主要煤炭生產國和出口國在過去幾年的投資效果逐漸顯現,出口能力增強,其國內需求的下降也會導致出口供應增加,綜合這些因素來看,年內國際煤炭市場難有大的起色,期間價格可能有一定反彈,但難以持續。
有色金屬 受各國經濟刺激計劃逐步落實、中國等主要消費國的季節性需求增加、美元貶值及投資基金推動的影響,2009年以來有色金屬市場表現出穩中有升的態勢。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鋅、鋁等主要品種價格在3月底4月初均創出2008年四季度以來的新高,銅、鋅價格升幅超過20%。從全年看,有色金屬市場的供需受世界經濟形勢左右,特別是上半年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據國際銅研究小組(ICSG)3月份的報告估計,2008年全球精銅供應量過剩36.3萬噸,遠高于原先預計的27.9萬噸,市場消化過剩供應的壓力相當大。全球經濟的改善有望推動有色金屬市場需求回升,價格可能企穩,但漲幅有限。
紡織纖維及成品 各國經濟減速導致全球紡織品和服裝需求明顯下降,國際棉價于2008年11月跌至6年來最低。2009/10年度世界棉花產量大致與上年持平,消費量將比上年下降1.2%,消化庫存壓力較大。盡管隨著經濟逐漸復蘇,棉花消費將有所增加,但市場好轉預計將晚于食品及資源產品,到2010/11年度才會真正出現轉機。由于主要消費市場美國、歐洲的需求下滑,紡織品服裝的生產和出口競爭越來越激烈。
醫藥化工品 近年化工品市場已出現產能增長過快、市場需求減弱的跡象,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打擊下,供需形勢進一步惡化。2009年國際化工市場將主要依賴中國、印度、巴西等國家加大基礎設施和固定資產投資所帶動的需求。由于近年來石油價格急劇波動,加上投資者對未來資源供應不確定性的擔憂加劇,石化投資逐漸向具有原料優勢和增長潛力的中東及東亞地區轉移,伊朗、沙特阿拉伯和中國在未來1-2年內計劃投產的乙烯產能占世界增量的70%以上,在世界石化生產中占據日益重要的地位,同時煤基化學品、生物化學品的研發生產也在快速推進。而發達國家仍占據全球化學工業的前沿,在高端技術的研發和生產中居于主導地位。
全球醫藥工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相對較小,增速高于其他行業。2009年全球醫藥市場有望保持5%左右的增速,與上年持平,市場銷售額將超過8200億美元。其中,最大醫藥市場美國的藥品銷售增長1-2%,略低于上年增速;歐洲約為3-4%,日本為4-5%。中國、巴西、墨西哥、韓國、印度、土耳其和俄羅斯等新興醫藥市場由于政府對醫療保健的投入加大、醫療制度改革及個人支付能力增強,有望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合計增長14%左右。亞洲國家正逐漸成為世界原料藥生產和出口大國。
鋼材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2008年世界鋼鐵工業生產和銷售發生逆轉,不僅發達國家面臨困境,中國、俄羅斯等原來表現強勁的新興市場亦出現收縮。由于80%的鋼鐵用于固定資產投資,經濟活動的停滯造成鋼材訂單大幅下降,世界各地產量自2008年下半年開始普遍大幅削減。據國際鋼鐵協會統計,2008年全球粗鋼產量13.1億噸,比2007年下降1.5%,是本世紀以來首次下降。國際鋼鐵貿易量急劇減少,價格劇跌。至2009年4月上旬,CRU國際鋼價綜合指數比上年同期下降45%,其中北美、歐洲和亞洲分別下降41.0%、37.9%和49.8%。爐料、鐵合金等鋼鐵工業原料亦出現需求疲軟,而市場供應充足,價格下滑。預計2009年上半年全球鋼鐵供需仍處于低谷,隨著中國等國家刺激經濟的政策措施逐步落實并見效,下半年鋼鐵需求有望緩慢回升,全年鋼產量將比上年下降6%,需求下降5%。目前2009年度鐵礦石合同價格談判僵持不下,鋼廠與供應商分歧過大,本年度談判很可能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由于談判機制在上年度遭到破壞,2009年鋼鐵價格很可能再次出現不同變動幅度的情況。
機電產品 全球制造業生產受經濟減速的影響嚴重,主要國家在生產設備方面的投資大幅縮減,機電產品市場明顯萎縮。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VDMA)的數據顯示,2008年第四季度德國機床訂貨量同比下降29%,是1958年以來最糟糕的一個季度,其中12月的訂貨量跌幅高達40%;2009年1月和2月繼續大幅下跌,同比降幅分別達到42%和49%;預計2009年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產值將比上年下降10%以上,其中尤以木材加工、冶金、金屬軋制與鑄造設備的下降最為明顯。另一個機械設備生產和出口大國日本,2009年1月民間機械訂單額連續第4個月環比下降,為1987年有可比數據以來的首次。
2008年全球汽車銷量出現本世紀來首度下跌。美、德、英、法、日等主要市場汽車消費均出現嚴重萎縮,其中最大汽車市場美國全年銷量1320萬輛,為1992年來最低水平,比上年減少18%;歐洲全年新車注冊同比下降8%;日本比上年下跌5%,為1980年以來最低銷量水平;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產銷增幅均顯著回落。2009年以來,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汽車銷售有所回暖,但主要以小排量、乘用車為主。展望全年,全球汽車市場難有根本好轉,汽車產業將在調整、重組中重塑新的市場格局。
經濟衰退導致對電子信息產品需求減弱,用戶延長產品使用時間,更新率大大降低,全球電子產品市場低迷。市場調查公司高德納公司(Gartner)預計,2009年全球個人電腦出貨量將比上年減少12%,為歷史最大跌幅,其中小型筆記本電腦熱銷,推動便攜式電腦增長9%,但其增長不足以彌補臺式機高達32%的跌幅。消費者信心不足、零售商信貸困難等因素將導致2009年手機市場銷售額下降11%,為手機產業有史以來表現最糟糕的年份。由于需求下降,2008年全球半導體行業設備投資額比上年下降30%。受金融危機影響,預計今年半導體行業銷售收入將下降8%,將加劇半導體行業投資萎縮,預計投資額比2008年下降47%,至6年來最低水平。全球平板顯示產業增長亦放緩,液晶電視盡管在彩電市場占有率逐年提高,但由于出貨量增幅下滑以及銷售價格持續下跌,2009年可能出現面世以來的首次銷售額下降,預計全年出貨量增長17%,達到近1.2億臺,但出貨金額比上年減少16%,為64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