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圖書館>>法治動態>>期刊目錄>>《河北法學》2012年第四期目錄與摘要
《河北法學》2012年第四期目錄與摘要
http://www.djtrjvjv.cn 2012-7-26 14:36:31 來源:中國法學會網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成后“立法中心主義”的轉向蔣蘇淮 (南京大學) 【摘 要】經過 年的努力,中國法制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成。如何在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基礎上建設中國特色的法治體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通過對過去 年的中國立法的回顧與反思,可以看出,在今后,相對于集中立法與頻繁修改而言,更重要的是通過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和創造一種可能的社會環境,使業已載入憲法和法律的那些基本價值、原則逐步得到實現。【關鍵詞】立法;理性建構;公眾參與 2、論公眾共用物的法律保護蔡守秋(武漢大學法學院) 【摘 要】公眾共用物系指不特定多數人的可以非排他性使用的共用物,例如大氣、水流、海洋、森林和荒地等環境和自然資源。公眾共用物既不屬于我國法律規定的私有物,也不屬于我國法律上規定的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財產。公眾共用物是公眾自由活動、相互交往以及與自然交往的地域、空間和舞臺,是滿足人們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食糧,是激發和促進人的思想、理想、情操、美感和藝術的淵源,是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為生態人社會人、人之所以得以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基本條件,是人類、社會、經濟和生態得以可持續發展的物質源泉和基本資源。目前我國公眾共用物因受到來自各方面和各種形式的污染、破壞、損害、侵犯而面臨著退化、萎縮的危機,急需加強法律保護。公眾共用物使用權是指不特定多數人非排他性使用公眾共用物的資格、自由和力量。作為公眾中一員的每一個人都有公眾共用物使用權。對公眾共用物的保護和法律調整,不能僅僅依靠單一的政府那只“看得見的手”或“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或“另一只看不見的手”,而應該根據具體情況綜合利用政府那只“看得見的手”、“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和“另一只看不見的手”這三只手;不能僅僅依靠單一的政府調整、市場調整和社會調整,而應該從實際出發綜合采用政府調整、市場調整和社會調整這三種調整機制;不能僅僅依靠單一的中央集權、自由競爭、公有制和私有化手段,而應該根據現實需要適度地進行集權、分權、自治和實行公有、私有、共用措施。我國的法律應該充分發揮公眾、政府和市場各自的優勢和特點,逐步建立有關公眾共用物的綜合調整機制、善治機制,避免“公地悲劇”、“反公地悲劇”和埃利諾·奧斯特羅姆所謂的“雙重陷阱”,通過建立健全公眾共用物的法律調整機制,保障公眾共用物的健康和可持續存在,保持和維護私用財產、公務財產和共用物的合理比例、綜合平衡和協調發展。提出建立健全如下公眾共用物的法律規范和法律制度:非排他性使用公眾共用物的法律措施和法律制度;保護、改善和治理現有公眾共用物的法律措施和法律制度;防止不當減少現有公眾共用物數量和規模,保障基本公眾共用物供給的法律措施和法律制度;增加公眾共用物的法律措施和法律制度;有關公眾共用物的法律責任制度和救濟制度;有關公眾共用物的管理體制以及規劃、統計、信息公開等管理制度。這些法律規范和法律制度將確保公眾共用物與私人財產、政府財產的比例適當和協調發展,滿足公眾對公眾共用物的需要。 【關鍵詞】公眾共用物;公眾共用物使用權;公眾共用物的法律;三種調整機制 3、我國主要民事單行法中的誠信規定考察報告徐國棟 (廈門大學法學院) 【摘 要】考察誠信原則在我國主要民事單行法中的分布狀況,分析誠信原則在對其有規定的 6部民事單行法中的存在形態,論證在未規定這一原則的其他 7部民事單行法中對其加以規定的必要,并分析主觀誠信的客觀化趨勢。建議要么通過制定民法典統合民法中的誠信規定,要么通過整理各個民事單行法改變誠信原則設置不均衡的現狀,并在術語上實現客觀誠信與主觀誠信的統一。 【關鍵詞】客觀誠信;主觀誠信;善意;民法典;基本原則 4、中國社區矯正立法模式的選擇翟中東 (中央司法警官學院) 【摘 要】中國社區矯正立法有“先制定上位法,后制定下位法”與“先制定下位法,后制定上位法”兩種立法模式。由《社區矯正法》的法律內容的探索性決定,由當代中國社區矯正的發展邏輯決定,由社區矯正的社會屬性決定,由社區矯正法的法律屬性決定,社區矯正立法宜采納“先制定下位法,后制定上位法”的立法模式,先推動地方層面上的立法、部門層面上的立法,待時機成熟,再完成國家層面上的立法。 【關鍵詞】社區矯正;立法模式;上位法;下位法 5、三合場禁制作、販賣發水大米碑析——從 法 文 化 視 角 展 開張培田,王娜 (西南政法大學法文化研究中心) 【摘 要】清代四川江津地方米販為謀取暴利,制作并販賣發水大米,喪盡天良,禍害鄉鄰,激發民變。當地鄉紳于三合場刊刻石碑,禁止米販制作、販賣發水大米。【關鍵詞】碑刻;欺詐;民間習慣法 6、法學本科教育改革研究江國華 (武漢大學法學院) 【摘 要】就其性質而言,法學本科教育是一種職業教育。因此讓法學本科教育回歸職業教育之本位乃當前中國法學教育改革所必須面對的問題。鑒于法律職業與人文精神之間的內在關聯性,結合當前中國法學本科教育體制,未來中國法學本科教育有必要采行“一二一”原則,即在學制安排上,一年時間用于人文課程學習,兩年時間用于專業課程學習,一年時間用于實踐學習。為此,有必要適時調整法學本科教學大綱,增加人文必修課程,科學配置法學專業課程,并為實踐學習設定剛性規范。【關鍵詞】法學本科教育;法律職業教育;人文基礎教育;實踐技能教育;“一二一”原則 7、土地征收的程序合法性要件分析——域外經驗與中國問題劉婧娟 (北京聯合大學) 【摘 要】符合“正當程序”是土地征收的合法性要件之一。而“正當程序”的滿足需要一系列制度作為支撐條件,美國和法國的法律對此都有相似的規定。中國的土地征收制度重實體而輕程序,程序設計總體而言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如何進一步修改完善是一個復雜的命題。【關鍵詞】土地征收;正當程序;司法救濟 8、憲法與歷史意識的現代性——以中國憲法紀歷方式為切入點孟慶濤,薛佐文 (西南政法大學應用法學院) 【摘 要】現代性是一個標志著時間意識的概念。從時間意識的演變來看,中國憲法的現代性在憲法文本上首先表現為紀歷方式的變化。以公元紀年來表示時間,隱含著時間意識和空間意識的革命。西方傳統的歷史觀是一種以基督教歷史意識為主導并將其世俗化的歷史觀。現代憲法理念顛覆了傳統的歷史觀,卻需要一種全新的歷史觀為其提供正當性根據。人民取代上帝成為歷史進程的主導,是現代歷史意識對古代歷史意識的反叛,因而從根本上體現了現代歷史觀,直接標志著歷史意識的現代性。【關鍵詞】憲法;紀歷;歷史意識;現代性 9、探尋法律效力的來源——分析實證法學之理論述評沈克非 (西南政法大學) 【摘 要】以探求法律效力來源問題在實證分析法學中的解答為目標,從哲學上的休謨難題開始闡發,試圖通過對選取的幾位分析法學家的理論分析,最終理解實證分析法學對于該問題的解答,并試圖闡明:法律效力的來源應當是來自于法律體系的內部,即來自于法律自身。法律與道德不可分離的論斷只會掩蓋問題的實質,只有厘定法律的界限,才能有助于我們更加清晰地理解法律效力的來源,最終真正理解法律以及法律體系的內涵。 【關鍵詞】休謨難題;承認規則;內在觀點;法律效力 10、法學方法論視野中的法官說理駱志鵬(廈門大學法學院) 【摘 要】法院應是人們講理的場所,法官應該說理,通過說理以增強判決的說服力與可接受性。法官不說理導致判決的可接受性低,當前申訴、上訪、執行難等現象就是明證。為此,研究法官說理方法成為加強法官說理必然途徑。研究法律解釋、法律推理、法律論證等法學方法有助于完善法官說理的方法,有助于從法官說理能力、說理權責、說理激勵等方面構建法官說理機制。 【關鍵詞】法官;說理;方法;說服力 11、關于我國殘疾人福利法律制度構建之思考韓君玲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 【摘 要】構建殘疾人福利法律制度是殘疾人權益保障事業的重要一環,目前我國殘疾人福利保障的立法體系仍未建立,現有相關法律制度對各類殘疾人福利的保障有欠平等,國家責任原則未得到充分體現。今后,應科學構建殘疾人福利法律制度體系,明確保障殘疾人福利權理念和維護殘疾人的尊嚴之理念,貫徹殘疾人福利保障的國家責任原則。 【關鍵詞】殘疾人福利;福利權;殘疾人的尊嚴;國家責任原則12、合并控制中的向上定價壓力測試法韓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摘 要】向上定價壓力測試法簡稱 UPP測試法,是近年理論界提出的一種評估差異性產品供應商之間橫向合并能否導致單邊效應的新方法。UPP 測試法基于對合并企業產品之間轉移率的判斷,通過量化合并企業之間競爭約束的減少程度,分析合并交易帶來的漲價激勵,從而評估合并導致單邊效應的可能性。雖然目前中國還缺乏UPP 測試法的適用環境,但隨著立法的完善與執法的發展,該方法在中國日后肯定有適用的空間。 【關鍵詞】合并;反壟斷;差異性產品;向上定價壓力 13、淺析勞動者在勞務派遣中的法律地位及其保護[日]立花聰 (華東政法大學研究生教育院) 【摘 要】勞務派遣是企業的一種用工形式,在國外發展較為成熟,中國則稍晚。對于其法律性質,目前學界還存在爭議。中國《勞動合同法》規定了勞務派遣制度,然較之于外國立法,仍存在需要完善之處。在考察各國勞務派遣立法的基礎上,并結合中國司法實踐,對中國勞務派遣的完善提出若干立法建議。 【關鍵詞】勞動合同法;勞務派遣;法律地位;權益保護 14、渤海溢油事故海洋生態損害賠償法律問題研究劉丹(復旦大學);夏霽 (華東政法大學) 【摘 要】 年我國渤海溢油事故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尤其對我國海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提出了挑戰。在對渤海溢油事故所涉及的“海洋生態損害”的概念界定、責任主體與索賠主體、賠償范圍、索賠額度及評估標準等法律問題進行分析后,還將揭示該溢油事故對我國海洋生態損害賠償制度的幾點啟示。【關鍵詞】渤海溢油;海洋生態損害索賠;《海洋環境保護法》15、風險社會的刑法調適——以危險犯的擴張為視角郭浩,李蘭英(廈門大學法學院) 【摘 要】風險社會的實質是人類在從現代技術手段獲益的同時,卻無法完全掌控這些手段,陷入對自身行為所可能帶來的風險無法預測與控制的境地。風險社會的風險源于人的決策與行為,因此,如何有效管控人的行為,最大限度地規避與控制各種潛在風險,成為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共同任務。作為社會調控最后手段的刑法也必須針對當前的風險狀況及時做出回應。現行刑法基于傳統的以實害犯為主的立法模式,無法有效地規制各種風險行為。危險犯的立法設計,特別是抽象危險犯的設置,能夠將刑法的保護防線提前,從而達成法益保護的早期化,有利于對社會共同體的安全保障,是應對風險行為的有效處置手段。 【關鍵詞】風險社會;行為規制;法益保護早期化;抽象危險犯 16、我國海上犯罪體系亟需健全與完善許維安(廣東海洋大學法學院);葉芍(廣東省湛江市人民檢察院) 【摘 要】我國海上犯罪體系指由國際刑法規范和我國刑法規范所調整的各種具體涉海犯罪構成的統一體。我國現行海上犯罪體系存在諸多缺陷和不足,難以適應我國實施海洋發展戰略、履行國際條約義務和維護我國海洋權益之需要,亟需健全與完善。 【關鍵詞】我國海上犯罪體系;海洋發展戰略;國際條約;海洋權益 17、論吸收犯的罪數本質、成立要件及類型邵維國(廣東大學檢察理論研究中心) 【摘 要】吸收犯不是異種數罪之間的吸收,而是形式上符合犯罪客觀要件的數行為之間的吸收。這種吸收的根據在于數行為共同侵害了同一對象之同一法益,只能被評價為一個犯罪。吸收犯的成立要件包括:數行為在形式上都符合犯罪客觀要件,數行為侵害同一對象之同一法益,數行為由同一主體實施。犯罪意圖、犯罪目的、犯罪計劃等主觀要素并不是吸收犯的成立要件。吸收犯應當劃分為兩類六種。“法條內容的吸收”并不成立,所謂“伴隨犯”也不是吸收犯的類型。它分別屬于法條競合或想象競合。 【關鍵詞】吸收犯;罪數本質;成立要件;類型 18、醉酒駕車行為刑法適用之解讀任博,廖斌 (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 【摘 要】如何正確理解和實施刑法修正案(八),需要做深入研究,從醉駕入罪的立法原因入手,對醉酒駕車犯罪的性質、構成要件進行分析;提出在司法實踐中,應正確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對醉酒駕車行為要結合犯罪情節進行刑法適用并要有機地與其他法律法規結合適用,從而做到對醉駕案件的公正處理,實現刑法對醉酒駕車行為的懲罰效果。 【關鍵詞】醉酒駕車;行為犯;構成要件;刑法適用 19、管轄選擇權:行政案件管轄制度改革之一劑良方——基于行政訴訟中“官官相護”滋生“告狀難”現象的分析馮一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研究所) 【摘 要】從行政訴訟原被告及法官三方力量博弈的角度看,受制于現行行政案件管轄制度,“當地法院管轄”、“法院裁定管轄”使得強勢的行政權與次強勢的司法權強強聯合成為現實,進而導致弱勢的原告“告狀難”。司法權行使去當地化,阻斷行政權對司法權的不當干擾;司法權行使去裁定化,杜絕司法權不當行使;賦予原告充分的案件管轄選擇權,提升其對抗行政權、司法權的能力,促成三方力量平衡,是解決民告官“告狀難”的一劑良方。 【關鍵詞】當地管轄;異地管轄;裁定管轄;法定管轄;管轄選擇權 20、民事訴訟中第三人利益保護系統論——以訴為中心崔玲玲 (西南政法大學) 【摘 要】民事訴訟程序本身的特征于第三人利益而言變成了缺陷,審判程序的相對性和封閉性以及執行程序中審查的形式性成為損害第三人利益的先天性缺陷。民事訴訟制度在發展的過程中,通過第三人參加之訴、第三人撤銷之訴和第三人異議之訴的設置,實現了第三人利益保護的系統化。 【關鍵詞】第三人;第三人參加之訴;第三人撤銷之訴;第三人異議之訴 21、歐洲司法中的人權保護制度評析李滇 (嘉興學院文法學院) 【摘 要】面對司法活動可能帶來的人權的侵犯,歐洲司法中的人權保護的實踐從理念與實踐的層面上都進行了回應,包括超國家層面的兩種人權保障機制的選擇,制度方面的完善以及人權法院對制度上人權保護規則的實現。這也揭示了歐洲人權保護的司法實踐中存在的沖突和困難。從未來發展來看,在歐洲聯盟和歐洲理事會之間歐洲司法中人權保護制度可能會做出自己的選擇,這些都為完善我國相關立法與司法實踐提供了合理借鑒。 【關鍵詞】歐洲;司法;人權保護 22、俄羅斯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崔麗 (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 【摘 要】在俄羅斯政府推動下,俄羅斯企業社會責任在過去近十年內出現了一個新發展。俄羅斯與中國有著類似的轉型背景,在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方面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的影響,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企業社會責任推進方式。俄羅斯企業社會責任履行過程中政府在承擔主體上注重區分不同類型企業的社會責任分層次履行、在推進主體上以政府推進為主導模式、在推進方式上注重“公私協作”等成功舉措及主要經驗,對于完善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俄羅斯;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公私協作;啟示 23、論英國土地保有關系對債作為財產所有權客體的影響劉兵紅 (西南政法大學) 【摘 要】英國法上,財產所有權的客體不是有體物而是財產利益。英國法財產所有權客體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土地保有關系的產生是英國法財產權客體定位為財產利益的根本原因,土地保有關系模式下的這種立法思想深影響了英國所有權客體理論。在英國法上,任何具有獨占排他的財產利益均可以成為所有權的客體,因合同等原因而產生的債屬于債權人的財產利益,因此英國法將其作為所有權的客體。英國法明確區分因合同產生的債的所有權以及合同權利本身,英國法的債權的二分理論值得我國學界研究。 【關鍵詞】土地保有關系;債;債的二分理論 24、偵查取證的監督機制研究——以北京市 " 區檢察院檢察委員會2006-2010年期間法定不訴和存疑不訴的案件為樣本王新(北京大學法學院);吳鋒(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檢察院) 【摘 要】證據是鏈接程序法與實體法的紐帶,案件能否得到公正處理與證據息息相關。在實踐中,由于公安機關經常出現取證“瑕疵”而導致案件證據無法認定,進而影響案件的有效處理。基于各種原因所限,檢察機關對偵查取證的監督經常成為檢察機關日常辦案的“附屬品”。為此,我們對取證“瑕疵”的種種樣態進行實證分析,剖析監督偵查取證的困難所在,并且結合當前檢察工作,從機制層面對檢察機關與公安機關的偵查取證監督關系進行建構分析。 【關鍵詞】偵查取證;證據瑕疵;取證能力;監督機制 25、量刑程序公正的必由之路——量刑建議權的正當性探尋及其他劉兆欣,楊福榮 (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檢察院) 【摘 要】量刑建議權是我國目前通過司法解釋賦予檢察機關的權力,屬于公訴權中的求刑權。在過去的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對于求刑權缺乏必要的關注。量刑建議權能夠促使量刑程序的公正,也有利于公訴機關合理開展法律監督活動,具有不可忽視的制度價值。然而,對于量刑建議權的存在合理性以及局限性問題,學界和實務界一直有反對的觀點,應該予以客觀思辨。量刑建議制度必將成為公正的量刑程序建立的有力推手,但量刑程序的建立還需其他制度予以相配套,因此不宜對量刑程序寄予過多不切實際的期待。 【關鍵詞】量刑建議;量刑程序;公訴權;法律監督 26、檢察機關對公安派出所監督機制研究于麗艷,楊文 (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檢察院) 【摘 要】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形勢下,檢察機關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肩負法律監督使命的檢察機關,通過建立健全檢察機關監督公安派出所工作機制,加大對公安派出所執法活動的監督指導,有利于推進派出所執法規范化建設,在提升派出所民警執法能力和工作質量的同時,也強化了檢察機關自身的偵查監督水平,從而有利于進一步改善檢警關系,共同提升雙方的執法公信力。 【關鍵詞】公安派出所;監督;機制 27、淺議未成年人輕微刑事案件捕前和解機制周麗娜,曲磊 (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檢察院) 【摘 要】對于未成年人輕微刑事案件而言,刑事和解的達成與否已經成為逮捕必要性審查的重要考量因素。刑事和解制度有利于兼顧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的利益,體現了刑法的謙抑性以及訴訟的經濟性原則。但是,其適用在降低懲罰成本的同時,也降低了犯罪成本,因此構建未成年人輕微刑事案件捕前和解機制,合理界定刑事和解的適用條件、范圍以及檢調對接程序等,對于準確適用逮捕措施、切實維護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未成年人輕微刑事案件;捕前和解;檢調對接;制度設計 28、關于我國取保候審制度運行現狀的思考——以檢察監督為視角洪磊,徐昊(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檢察院) 【摘 要】作為一種刑事強制措施,取保候審對于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保證司法機關正確有效地查清案件事實,提高訴訟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在司法實踐中,由于檢察機關的監督存在空白,導致“脫保”、“不能訴”等問題的普遍發生,嚴重影響了案件的查明和司法的公正。在“以保代偵”、“以保代審”等表面現象之下,以檢察機關監督為視角,分析現狀、尋找根源、發現解決之道。 【關鍵詞】現狀;根源;取保候審;檢察監督 日期:2012-7-26 14:36:31 | 關閉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