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圖書館>>法治動態>>期刊目錄>>《河北法學》2012年第二期目錄與摘要
《河北法學》2012年第二期目錄與摘要
http://www.djtrjvjv.cn 2012-7-26 14:39:01 來源:中國法學會網
1、論黨章與憲法的關系姚岳絨 (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摘要】 文本意義上,黨章與憲法分屬不同規范體系,黨章為全體黨員的根本章程而憲法為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大法。調整黨員內部關系是黨章的本分,調整國家與公民之間的社會關系是憲法的本分。政治意義上,黨章與憲法密不可分,二者的關系彰顯著中國共產黨執政權的合法性問題。人民主權理論是黨章與憲法的政治契合,黨章總綱與憲法序言是黨章與憲法的文本契合。黨章與憲法的契合途徑表現為:黨的活動必須立于憲法框架內;憲法的制訂與修改須體現黨章蘊含的政治價值與理念。
【關鍵詞】
黨章;
憲法;
執政;
契合;
2、“速度與激情”事件引發的民法思考楊立新 (中國人民大學) 【摘要】 四川綿陽“速度與激情”事件多方位反映出民法的問題。公民的隱私權、肖像權等人格權應當得到法律保護;公權力機關在對公共場所進行合法監控時必須保護好被監督公眾的隱私權等人格權;公權力機構對依法獲得的公民信息因過錯而公開的侵權責任。這些反映出的民法問題都應該進行深入思考研究。
【關鍵詞】
“速度與激情”事件;
隱私權;
肖像權;
公權力機關;
3、司法及司法權含義之探討石茂生 (鄭州大學法學院) 【摘要】 要實現黨的十七大為司法體制改革提出的目標與要求,就必須理性科學地解讀司法及司法權的含義。司法及司法權在國外與國內由于法律傳統和制度等因素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理解,但都為我們正確認識司法及司法權提供了必要基礎和有益借鑒。司法是訴訟中以終結案件為目的的一系列裁判活動,正是這一系列的裁判行為及裁判結果導致了案件的最終解決。
【關鍵詞】
司法;
裁判;
行為;
結果;
4、論“人肉搜索”立法的價值取向蘇 (揚州大學法學院) 【摘要】 “人肉搜索”是21世紀的新生事物,人們借助網絡通過溝通和交流來查找與發布信息,網民之間相互幫助,探尋事實真相,必要時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支持與弘揚真善美,揭露和鞭撻假丑惡。這是互助與正義等倫理道德觀念在網絡時代的必然實踐,不是任何力量所能阻止的。近年來的實踐效果表明,其正面的社會作用和倫理價值遠大于負面的因素和可能出現的不良影響。要充分相信廣大網民整體上的道德素質和自律能力。如果對“人肉搜索”立法,就要有利于這一偉大實踐的進行,并對其加以科學引導和合理規范,特別是強化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而不是限制這一實踐的開展。
【關鍵詞】
“人肉搜索”;
倫理實踐;
立法依據;
價值取向;
5、公建配套地下車庫的法律性質及其權屬認定的變化——以“今天花園”地下車庫糾紛為例高富平,劉競元 (華東政法大學民法研究中心) 【摘要】 《物權法》的實施導致地下車庫法律性質和地位的變化,也改變了其權利歸屬認定的邏輯前提。《物權法》實施前,地下車庫必須依附于物業小區的宗地使用權,沒有獨立存在的基礎,只能為區分所有建筑物的附屬物。交易中未約定時,其權屬隨商品房的移轉而一并移轉;《物權法》實施后,借助于土地的分層利用制度,地下車庫成為可獨立交易物,由此為開發商保留地下車庫所有權提供了可能,就其所有權取得無特別約定時,地下車庫仍為其初始權利人———開發商所有。因此《物權法》頒布前后,有關地下車庫權屬判斷的銜接問題尤為凸顯。
【關鍵詞】
地下車庫;
土地使用權;
土地分層利用制度;
區分所有建筑物;
5、程序正義視角下“稅源聯動”法律規制探討張 怡,孫小東 (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 【摘要】 “稅源聯動”的建立,能從一定程度上克服我國當前稅收征管中存在的痼疾,既節約信息收集成本,簡化征管程序,又通過不同部門信息資源共享,使資源利用最大化,阻塞稅款流失漏洞。然而,在追求稅收征管現代化和稅款征收高效率過程中,尚有一系列法律問題需要探討。因此,在稅收程序正義視角下審視“稅源聯動”,并堅持在稅收程序法定、公開等基礎上推進“稅源聯動”,對于“稅源聯動”規則制度逐步完善,以及實踐中得以充分發揮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程序正義;
稅源聯動;
法律規制;
6、打擊犯罪與保護人權的艱難平衡——評刑訴法修正案中偵查程序部分中的爭議問題高一飛,聶子龍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 【摘要】 現行刑訴法自 $141 年制定后于今迎來了第二次大面積修改。針對此次修改,尤其是對有關偵查程序的修改,有人憂慮其是刑訴法條款倒退的表現。通過對秘密拘留和逮捕、傳喚和拘傳時間的延長、技術偵查措施的引入和沉默權與如實供述這四個方面進行理性分析并提出完善建議,指出此次修正案在偵查程序的修改中,兼顧了打擊犯罪和保護人權兩方面,整體上是有進步的。對于其不細致、不周全、有矛盾而可能導致實施者自由裁量權濫用的地方,需要進行合理的完善。
【關鍵詞】
刑訴法修改;
秘密拘留和逮捕;
傳喚和拘傳;
技術偵查;
沉默權和如實供述;
7、論我國循環經濟發展中的瓶頸問題及解決對策于群 (華東師范大學法學院) 【摘要】 發展循環經濟刻不容緩。但在發展過程中政府未能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循環經濟配套立法仍然闕如,技術研發和應用上也存在著問題。對以上制約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解析并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
循環經濟;
政府;
法律;
技術;
8、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的制度“瓶頸”與制度創新唐薇,吳越 (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 【摘要】 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禁止的制度安排嚴重束縛了農地的融資功能。由地方政府推動的各種抵押試點探索雖具有積極意義,但都走不出“假抵押”、“變相抵押”怪圈,這不但增加了交易成本,且加大了政府自身的市場風險。解決問題的前提在于在城鄉統籌和城鄉社會保險均等化前提下通過立法重構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制度,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永久化、物權化。同時應當允許成渝兩地城鄉統籌實驗區率先逐步展開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試驗,司法也應當區分情況,審慎回應各地的抵押試點。
【關鍵詞】
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
城鄉統籌;
政府角色;
能動司法;
9、“ 金蟬”不再“ 脫殼”——論營業轉讓中債權人的利益保護郭婭麗 (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 【摘要】 營業轉讓中債務人通過“金蟬脫殼”之計逃廢債務的現象頻發,為了改變債權人所處的不利地位,需要從法理上澄清現行債務承擔規則存在的迷亂,同時梳理國內外的相關制度,在比較借鑒的基礎上,全面建構債權人利益保護機制:一是完善債權人知情權的實現程序,建立債權保護的事前防范機制;二是夯實債務承擔規則的法理基礎,重構債權保護的事后救濟機制。
【關鍵詞】
營業轉讓;
債權人;
利益保護;
10、環境法認識論上的四個“風向標”方 印 (貴州大學法學院) 【摘要】 法學界尤其是環境法學界在對環境法的基本目標、邏輯基礎、基本定位、價值追求這四個方面的認識問題上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即:環境法是以生態環境保護為目標的法,還是以經濟發展為目標的法?是以權力為邏輯基點構建的法,還是以權利為邏輯基點構建的法?是只以當代人的利益為本位的法,還是也包括以未來世代人的利益為本位的法?是以人類利益中心主義為核心價值觀的法,還是以生態利益整體主義為核心價值觀的法,還是以相對人類利益中心主義兼顧生態整體利益為核心價值觀的法?盡管目前世界環境保護活動帶有社會實驗的性質,但這四個認識上的分歧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環境法的未來發展方向或路徑,因而成為影響或決定環境法未來發展方向或路徑的四個“風向標”。就這四個“風向標”而言,環境法應該是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基本目標的法、以公民環境權為邏輯基點構建起來的法、以當代與未來世代人的利益為本位的法以及以相對人類利益中心主義兼顧生態整體利益為核心價值觀的法。
【關鍵詞】
環境法;
法理學;
認識分歧;
發展路徑;
決策影響;
11、論動物福利概念的內涵——動物客體論語境下的分析崔拴林 (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摘要】 動物福利概念基于不同的理論立場而具有不同的內涵。在動物客體論的語境下,界定動物福利概念的內涵時,應該采納“人道立場的動物福利”的觀點。據此,動物福利概念的含義可以表述為:基于人道關懷,(主要是被人類利用)的動物可以滿足基本需要的康樂狀態。動物權利論者和動物解放論者闡釋的動物福利概念既存在理論上的根本缺陷,也不能合理解釋現實狀況,故不足取。
【關鍵詞】
動物利益;
動物福利;
動物客體論;
動物權利論;
12、試論立功制度的五重根基熊 瑛【摘要】 道義、理論、哲學、實踐、政策是支撐立功制度的五重根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義根據為其抹上了厚重、鮮明的正義色彩。辯證唯物主義關于物質是運動的及內外因辯證關系原理是其哲學基石。同時,立功契合了“為最大多數人謀取最大幸福”的功利主義學說,“立功折罪,立大功受獎”的政策及我國運用立功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為立功制度的發展及壯大提供了豐富的養分。
【關鍵詞】
立功;
根基;
道義;
理論;
哲學;
實踐;
政策;
13、電信詐騙罪立法問題研究葛 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 【摘要】 電信詐騙犯罪的社會危害日益嚴重。與普通詐騙犯罪相比,電信詐騙犯罪在發生的場域、侵害的法益與構成要件上都有其特殊性,在對現行刑法規定及司法解釋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立法完善建議。
【關鍵詞】
電信詐騙;
構成要件;
立法完善;
14、對危險駕駛罪罪名的一點質疑———兼論罪名確定的原則王強軍 (南開大學法學院) 【摘要】 刑法修正案(八)將追逐競駛和醉酒駕駛行為進行犯罪化處理后,最高司法機關將兩種行為的罪名規定為危險駕駛罪。罪名和罪狀之間出現“頭大身子小”的名不副實現象。罪名和罪狀之間應當具有內涵和外延上的匹配性,否則將難以實現罪名的檢索功能和預防功能。基于此,在罪名確定的過程中應當堅持兩大原則:準確性和簡潔性。
【關鍵詞】
危險駕駛罪;
罪名確定原則;
公眾認同;
15、我國審查起訴程序中和解機制的建構陳玉忠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 【摘要】 近年來,盡管學界和實務界由于恢復性司法理論的影響對審查起訴程序中的和解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和大量的實踐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但也不能否認,不論是取得的學術成果還是實踐探索的效果,均還未對制度的建構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基于不同思路的比較和我國國情的現實考量,提出以現行審查起訴程序為制度平臺并以輔助性制度的設立為保障建構我國審查起訴程序中和解機制的設想。
【關鍵詞】
審查起訴程序;
和解機制;
建構;
16、論《紐約公約》中仲裁裁決的國籍問題楊樺 (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 【摘要】 國際商事仲裁裁決國籍概念的提出是以承認仲裁的地域性為基礎的。《紐約公約》提供了兩種確定國籍的方法———裁決做出地標準和程序法律適用標準。雖然程序法律適用標準在理論上更為合理,但終因與實踐的脫節而逐漸被各國所拋棄,裁決做出地標準成為了主流標準。《紐約公約》不僅將裁決的國籍作為承認與執行的前提,也將其作為撤銷權行使的依據,而展望國際商事仲裁制度的未來發展,裁決國籍的功能定位或將只適用于撤銷領域,對于裁決的承認與執行有采取國際主義的趨勢。當前,我國應通過立法的形式明確裁決國籍的功能定位及其確定標準。
【關鍵詞】
仲裁裁決國籍;
《紐約公約》;
涉外仲裁;
17、任何民族無信仰即無憲政也無法治——民族信仰與中國百年憲政關系的文化考察王勝國 (河北政法職業學院) 【摘要】 中國人民追求憲政并且為之奮斗一百余年但社會效果仍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在于一百年多來中國人沒有形成較為穩定的、長期的、統一的精神信仰。信仰也是一種規則體系、價值體系,可以補充、完善法律的規范作用。一個民族只有解決了信仰問題,才有可能走向憲政或法治。
【關鍵詞】
信仰;
憲政;
法治;
18、基于行政評價的行政權規范研究杜一平(吉林大學法學院);張 闖(長春理工大學法學院) 【摘要】 行政評價是源自行政系統內部對行政活動作出的自我評價,通過行政評價可以衡量行政行為的好壞。行政評價的結果伴隨著獎勵與懲罰,以此來激發行政主體的自我規范和自我約束意識,實現行政主體的自我糾錯和自我提高。行政評價作為行政自制理念的實踐機制,是在行政自制的框架下構建行政系統內部的評價體系,通過在源頭上遏制行政行為的違法或不當,有效地對行政權進行規范。
【關鍵詞】
行政自制;
行政評價;
規范;
具體措施;
19、中國法律翻譯的研究進展張天飛(吉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何志鵬(吉林農業大學法學院) 【摘要】 法律翻譯,是對法律思想觀念、法律語言文化、法律規范和法律文本的跨法系交流行為和跨語系交際行為。研究整理中國法律翻譯的發展脈絡,發掘其對整個中國近現代和當代社會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提出今后法律翻譯在研究中的重點領域和方向。
【關鍵詞】
法律翻譯;
發展脈絡;
研究進展;
評論與分析;
20、韓國資本市場法上內幕交易規制研究董新義 (中國人民大學民商法律科學研究中心) 【摘要】 韓國通過制定、實施資本市場法,進一步完善了對內幕交易行為的規制力度。該法擴大了內幕人員和內幕信息的范圍,強化和完善了對公開收購、大量取得或處分股份過程中的內幕交易行為的規制,完善和強化對內幕交易行為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責任等。在我國完善證券法、期貨交易法律、刑法等立法過程中,韓國資本市場法的許多規定和做法均值得我國借鑒。
【關鍵詞】
韓國資本市場法;
內幕交易;
內幕人員;
內幕信息;
內幕交易規制;
21、略論新加坡鞭刑制度的法律基礎蔣凌申 (廈門大學法學院) 【摘要】 新加坡鞭刑繼承自殖民地時期刑罰,受穆斯林習慣法影響,符合法的繼承規律,沒有違反本國憲法規定。目前尚無反酷刑公約或條約能約束新加坡鞭刑,而且其也不與現行反酷刑公約或條約、國際習慣法、法的一般原則相沖突。新加坡鞭刑不是法律意義上的酷刑,寬容死刑的態度使這一指責更顯蒼白。另外,普通刑罰在新加坡面臨著巨大的困境,主刑失效、犯罪形勢嚴峻等因素將新加坡刑罰推向目的刑主義。
【關鍵詞】
新加坡鞭刑;
酷刑;
憲法基礎;
習慣法基礎;
國際法基礎;
22、獨立董事制度的創設及革新:美國經驗與中國借鑒——以 共 同 基 金 為 中 心 展 開李海龍 (浙江工業大學法學院) 【摘要】 美國歷來有重視獨立董事作用的傳統,其共同基金的運作也多采用“公司模式”以充分發揮獨立董事的監督職能。美國 $&’" 年《投資公司法》確立了獨立董事制度的基本框架,隨后歷經五次修改,形成了今天較為完善的制度架構,凸顯了對獨立董事監督功能的深度強化。較之美國而言,我國采用“契約模式”運作的共同基金存在著諸多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基于我國國情,借鑒美國的相關經驗,在共同基金中引入“公司模式”,充分發揮獨立董事的監督功能,不失為一個革除上述弊病的明智選擇。
【關鍵詞】
獨立董事;
共同基金;
“公司模式”;
“契約模式”;
23、民事行政交叉案件審理若干問題研究趙紅星 (河北政法職業學院) 【摘要】 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是兩類不同性質的訴訟。從訴訟客體、訴訟目的、訴訟主體、受案范圍等方面靜態地看,二者本不應存在交叉問題。但在司法實務中兩大訴訟經常相互交織,且在審判實踐中成為法官棘手的難題。就民行交叉案件審理中存在的問題、國外相關規定與實踐以及審理模式進行粗淺探討。
【關鍵詞】
行政訴訟;
民事訴訟;
行政與民事交叉案件;
24、民事抗訴制度的尷尬溫樹斌 (廣東肇慶市監察局) 【摘要】 2007年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未從根本上完善民事抗訴制度。法學界關于民事抗訴制度的爭論一直未達成共識。制度缺陷和理論爭辯使民事抗訴制度陷于存與廢的糾結之中。民事抗訴制度仍有存續的必要;強化之路在于民事抗訴權與刑事檢察權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
檢察機關;
民事抗訴;
制度缺陷;
理論爭辯;
尷尬;
25、民事執行檢察監督中存在的問題、原因及相關對策王建中,翁輝 (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區人民檢察院) 【摘要】 法院民事執行工作的混亂、有效監督制度的缺失,使得實踐中的大量執行問題難以解決,甚至嚴重損害法院權威和裁判公信力。通過分析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現狀、問題、原因,提出相應對策,希望對司法實踐及改革有所裨益。
【關鍵詞】
民事執行;
檢察監督;
對策;
26、當前賄賂犯罪案件查辦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梁瑞琴 (河北省石家莊市橋東區人民檢察院) 【摘要】 賄賂犯罪作為以謀取利益為目的的犯罪形態之一,其發展和變化總是同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現狀具有必然的聯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經濟成份、激勵機制和國家機關調控經濟的職能手段都發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變化。經濟結構的變化必然引起與此相關的犯罪形態的變化,賄賂犯罪的犯罪形態變化體現在犯罪手段、犯罪目的、犯罪數額等各方面。同時由于司法機關對賄賂犯罪的打擊力度不斷增強,新時期的賄賂犯罪呈現一些新情況、新特點。如何有效遏制賄賂犯罪的發展態勢,已成為檢察機關在打擊職務犯罪上重點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
賄賂犯罪;
國際化;
司法完善;
反腐敗機制;
日期:2012-7-26 14:39:01 | 關閉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