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lib.com 2020-5-25 15:18:45 法制日報——法制網
法制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寧寧
萬眾期待之下,5月22日,備受關注的民法典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
編纂民法典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定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立法任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設部署。
盛世鑄典。多位來自律師界的代表、委員認為,編纂民法典,是增進人民福祉,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對于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節點上,編纂一部符合中國國情、體現時代特色、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恰逢其時。
我國法治建設一座新里程碑
“這是我國法治建設的一座新的里程碑。通過編纂民法典,可以構建起邏輯嚴謹、結構清晰、內容詳備的民事法典體系,也為人類法治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長、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王俊峰說,此次民法典的編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原則,把握時代脈搏、順應時代要求、滿足人民期待,集中體現了民族精神氣質和文化底蘊,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編纂民法典,可以說是我國民族復興、社會轉型、國家崛起固本之舉。”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律師協會會長李宗勝認為,編纂民法典,系統性、層次性、科學性全面規范民事法律關系,夯實無處不在、無時無刻不用的最基礎法律的基石,充分彰顯了民法典在國家和民族發展關鍵時期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治理作用。
“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民事法律理論和法律實踐日臻豐富和成熟,為民法典的編纂做好了時代準備。今年我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整個社會對于權利保護的需求日益突出,這也為民法典的編纂提出了時代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編纂民法典,是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的重大舉措。”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劉紅宇說。
構建市場經濟秩序前提基礎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民法典草案不僅系統全面地規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在民事活動中享有的各種人身、財產權益,還詳細羅列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具體規則。其中,1260條的草案中,合同編共526條,是各分編中條數最多的。這些規定對于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民法典構建了市場經濟秩序的前提和基礎。” 李宗勝指出,其重要性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民法典符合黨中央提出的“改善營商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的內在要求,必將進一步優化和釋放社會發展潛力。其次,統一的民法典是國家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應有之義,將進一步優化和釋放中國速度和中國效率。同時,通過民法典對私權的賦權,促進公權力和私權利相互融合,進而通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彰顯中國速度和中國效率。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律師協會會長肖勝方認為,從民法典所確立的規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法治社會的基本原則貫穿始終。他具體分析指出,總則編草案明確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物權編草案又再次強調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平等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合同編草案則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在規則范圍內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強調了“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市場主體自治理念與創新理念。
“這樣就可以避免公權私權濫用,有利于建設法治政府、責任政府、誠信政府,樹立政府良好形象,提升政府公權力的權威和公信力。”肖勝方說。
全面保護民事權利時代到來
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離不開民法。民法典,又被稱作“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律師界代表委員們認為,此次草案的一個主線,就是對人民權利的保護。民法典將會成為權利法典、維權法典,對每一個民眾的生活產生綜合性、體系化的影響。
“通過系統梳理、科學立法,民法典建立起內容全面、體系周延、層次清晰的民事權利體系,為民事權利提供全面的保障。可以說,全面保護民事權利的時代已經到來。”劉紅宇指出,采取法典的體例會讓整個法律體系更加穩定,使得人民群眾對自己的權利和所從事民商事活動提供更為合理、穩定的結果預期,對未來更有信心、更有安全感。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就是中國人民的福祉。”劉紅宇說。
在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律師協會會長尚倫生看來,民法典是一部從出生前管到死亡后的法律。他以草案第九百九十四條為例。該條規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隱私、遺體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這就意味著民法典對名譽權、榮譽權等的保護并不因死亡而終止,在胎兒時期直至死亡后都能夠得到保護。”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此次人格權獨立成編,多位代表給出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此次民法典編纂的最大亮點之一。
“單設人格權編,強化對隱私權、個人信息保護,構建起相對完善的人格權規則體系,是對傳統大陸法系民法典體系的重大創新,適應了互聯網、大數據時代不斷強化人格權保護的發展要求,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也彰顯了民法典的時代精神。”王俊峰說。
尚倫生認為,人格權單獨成編把對人的保護提到了更高的層次,能夠充分調動并發揮人在社會特別是市場中的作用。
統一民事審判領域司法規則
凝聚共識是此次民法典編纂工作的一個突出特點。在立足我國國情實際并借鑒國外經驗基礎上,民法典草案實現了多個突破和創新。比如,增加有關居住權的規定,對高空拋物規則作出完善,確定離婚冷靜期等等,這些與時俱進的新增內容也引起了律師界代表委員們的關注。
讓尚倫生印象深刻的,是結合此次疫情防控工作,立法機關及時將涉及有關公共應急事務的內容增加到草案中。“這在立法史上是少見的。”尚倫生認為,此舉既從立法上明確了相關責任主體,又及時回應了社會關切,體現出了民法典的與時俱進性。
“此次民法典編纂,不是簡單地對以往生效單行法的簡單堆砌,而是結合了我們所處時代的特點,以及社會長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新問題、新情況,在總結現行立法和司法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制度完善、設計和創新,作出調整,回應社會關切。”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律協副會長馮帆說。
此外,在馮帆看來,編纂民法典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是統一了民事審判領域的司法規則,有效處理了當前私法規則眾多且重復矛盾的問題,為解決民事糾紛提供了基本準則。“這些對于保障司法公正、規范民事法律行為,都極為重要。”馮帆說。
劉紅宇則特別提到了物權編草案中新增加的居住權制度以及有關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規定。“土地是農民的財產權利,但一直以來都無法充分發揮財產權利的作用,導致農村老人一旦停止工作就喪失收入來源,缺乏養老保障。此次草案明確農村集體成員依法可以出讓土地經營權、在保留宅基地上房屋居住權的情況下有償退出宅基地等,這將充分發揮出土地財產權利的屬性,改善農村老人的經濟弱勢地位,讓農村老人活得更幸福、更有尊嚴。”劉紅宇說。
日期:2020-5-25 15:18:45 | 關閉 |
Copyright © 1999-2019 杭州法圖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浙ICP備10202533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5020008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