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lib.com 2020-10-23 11:02:12 法治日報——法制網
核心閱讀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我國營商環境評價領域的首部國家報告《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根據這份報告,2019年我國審批材料不斷減少,市場準入門檻不斷降低,減稅降費2.36萬億元,取消證明事項超過了13000項。截至目前,全國累計已有98個城市參與到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改革實踐中。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萬靜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我國營商環境評價領域的首部國家報告《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系統梳理了2019年我國營商環境的成效和亮點,指出2019年我國審批材料不斷減少,市場準入門檻不斷降低,減稅降費2.36萬億元,取消證明事項超過了13000項。
根據《報告》,截至目前,全國累計已有98個城市參與到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改革實踐中,《報告》以市場準入、投資建設、融資信貸、生產運營、退出市場5大方面18個指標,來展現各地推動改革舉措,全面提升我國營商環境營商便利度的實際狀況。
不斷強化公平公正監管
2018年以來,發展改革委牽頭研究建立并不斷完善中國營商環境評價體系:2018年組織在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22個城市開展了兩批次營商環境試評價;2019年組織在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和部分地縣級市等41個城市開展了營商環境評價,并在東北地區21個城市開展了營商環境試評價;2020年繼續在80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8個國家級新區開展營商環境評價。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指出,《報告》的出版,實現了三個“第一次”:第一次系統介紹了中國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和評價實踐,第一次全面展示了標桿城市和重點領域改革的生動實踐,第一次集中呈現了各地區優化營商環境的典型案例。
《報告》充分展示了我國2019年在優化營商環境各項工作取得的積極成效。
聚焦減審批減材料,市場準入門檻不斷降低。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條目分別減至40條和37條,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事項數量由151項減至131項。2019年全國減稅降費2.36萬億元,取消證明事項超過13000項。
聚焦規則公開透明,公平公正監管不斷強化。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聯通46個部門、所有省區市,歸集各類信用信息超過500億條,基本構建起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制度,“雙隨機、一公開”和“互聯網+監管”逐步成為市場監管的基本方式和手段,包容審慎監管探索取得成效。
聚焦減環節壓時限,便民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深入推進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全面推行審批服務“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基本建成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體系,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上線試運行,企業開辦、用水用電報裝、不動產登記等事項的辦理時間壓縮一半以上。
從四方面優化營商環境
盡管在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取得豐碩成果,但與國際一流水平相比,我國營商環境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為此要在鞏固前一階段改革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加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發展改革委將從四方面進一步推動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深化簡政放權,放出市場活力。聚焦市場主體反映突出的限制多、門檻高、審批繁等問題,堅持化繁就簡、打通梗阻,持續推進市場化改革。繼續精簡行政許可、優化審批流程,清理簡并多部門、多層級實施的重復審批,持續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推廣“容缺受理”、告知承諾制等審批模式,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
進一步推行公正監管,聚焦監管執法不規范、不透明與不充分、不到位并存等問題,堅持放管結合并重,持續加強法治化建設。加快完善優化營商環境“1+N”法規政策體系,不斷提高政策制定和監管執法科學性和透明度。要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信用監管、“互聯網+監管”、跨部門協同監管等有效做法,創新包容審慎監管,持續轉變監管理念、創新監管方式,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合法權益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進一步提升服務效能,聚焦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等問題,堅持惠企利民、便捷高效,持續推出便利化舉措。要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設立惠企政策專欄,集中公布并定期更新政策內容、辦事流程、申請渠道等信息,健全政策落實機制,利用各類渠道廣泛開展政策宣傳解讀,提供多渠道的政策輔導,同步提升線上線下辦事便利度,加大力度推動政務服務數據整合共享,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政務服務。
進一步強化評價引導,激發改革動力。聚焦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營商便利度存在差異等問題,堅持以評促改、以評促優,持續推動改革創新。要以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滿意度為導向,不斷健全完善全國統一標準的中國營商環境評價體系,不斷總結評價實踐、有序推進評價工作,更好發揮評價引導改革、推動創新的積極作用。
以評促建要用數據說話
近年來,我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持續大幅提升,相關指標進步明顯,已連續兩年成為全球優化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之一。2019年,在世界銀行評價的10項參評指標中,我國有8項指標排名提升。
今年實施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明確提出,要推動政府職能深刻轉變,加快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以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教授說,我國營商環境的各項指標不斷提升的意義非常重大,畢竟我國擁有占全球18%的人口、占全球16%的經濟總量,“這樣一個世界主要經濟體,在國內形成一個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吸引全球優質資源,推動中國進一步產業升級,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值得關注的是,以前對于我國營商環境各項指數的檢測和評估,大多由民間組織或者是學術機構等完成,如今發展改革委推出的《報告》,首次以國家報告的形式來評估我國各地各層級在推動和提升營商環境方面的各項舉措,不但提供了很多優秀的值得借鑒的地方工作典范,還再次彰顯國家層面對于營商環境評估體系的重視程度。”施正文說。
記者注意到,《報告》繪制了1000多張解釋圖表,梳理了優化營商環境各領域240余份政策文件和210余項改革亮點,匯聚了18個重點領域70個典型案例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探索形成的原創性、差異化實踐成果。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評價,此舉有利于充分發揮標桿城市的示范引領作用,促進各地相互學習借鑒,推動改革舉措落地生根并復制推廣,全面提升我國的營商便利度。“《報告》不是簡單地檢查哪項工作做沒做、哪個制度有沒有,而是全面問效改革紅利是否顯現,制度執行是否到位,營商環境好不好、好在哪里,對不好和還不夠好的地方提出改進方案,以評促建,用數據說話,實實在在地展示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成就。”這些都有利于持續深入推動“放管服”改革,同步監測相關改革措施的落地效果,從量化視角強化監管的公平公正、規則的公開透明。
日期:2020-10-23 11:02:12 | 關閉 |
Copyright © 1999-2019 杭州法圖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浙ICP備10202533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5020008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