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lib.com 2021-4-8 9:56:50 法治日報——法制網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郄建榮
到2025年,重點區域農業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到2035年,重點區域土壤和水環境農業面源污染負荷顯著降低,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絡和監管制度全面建立,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升。這是生態環境部與農業農村部近日聯合印發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實施方案(試行)》(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的明確目標。
就《實施方案》,兩部有關負責人指出,盡管農業面源污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污染防治形勢依然嚴峻。兩部相關負責人說,兩部將按照《實施方案》具體安排,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監督管理,加密布設農業面源污染監控點,以確保城鄉居民米袋子、菜籃子安全。
根據《實施方案》要求,兩部將制修訂肥料管理等對農業面源污染有重大影響的法律法規;明確規模以下畜禽養殖場戶污染治理要求和責任;構建全國農業面源污染環境監測“一張網”。
污染監管對象和治污主體難以確定
“面源污染也稱非點源污染,按照來源的不同,可細分為農業面源污染和城市面源污染等。”針對《實施方案》,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與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有關負責人近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所謂農業面源污染,是指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化肥、農藥、地膜等化學投入品不合理使用,以及畜禽水產養殖廢棄物、農作物秸稈等處理不及時或不當,所產生的氮、磷、有機質等營養物質,在降雨和地形的共同驅動下,以地表、地下徑流和土壤侵蝕為載體,在土壤中過量累積或進入受納水體,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
兩位負責人說,農業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及不確定性的特點。“固定污染源通常具有明確的坐標和排污口,而農業面源污染來源分散、多樣,沒有明確的排污口,地理邊界和位置難以識別和確定,無法開展有效的監測。”兩位負責人表示,固定源污染物的排放通常具有明確的時間規律,容易確定排放量和組分,而農業面源污染的發生受自然地理條件、水文氣候特征等因素影響,污染物向土壤和受納水體運移過程中,呈現時間上的隨機性和空間上的不確定性。
據他們介紹,農業面源污染受到生物地球化學轉化和水文傳輸過程的共同影響,農業生產殘留的氮磷等營養元素通常會在土壤中累積,并緩慢的向外環境釋放,對受納水體環境質量的影響存在滯后性。此外,農業面源污染物以氮、磷營養物質為主,利用好了對農業生產是一種資源,只有進入受納水體或在土壤中過量累積,才是污染物。
兩位負責人指出,農業面源污染的這些特點導致監管對象和治污主體難以確定,常規生態環境管理模式難以滿足日常工作需要,這就要求治理模式、監測體系、監管方式必須要有更高的要求。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形勢依然嚴峻
據兩位負責人介紹,“十三五”以來,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大力實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攻堅行動,全國化肥農藥使用量持續減少。
兩位負責人說,三大糧食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分別達到40.2%和40.6%;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穩步提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秸稈綜合利用率、農膜回收率分別達到86.7%、80%。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提高到83.4%,同比上升8.5個百分點,劣V類水體比例下降到0.6%,同比下降2.8個百分點。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兩位負責人指出,我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仍任重道遠。“相比于工業、城市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起步晚、投入少、歷史欠賬多,面臨著既要還舊賬、又不欠新賬的雙重壓力,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形勢依然嚴峻。”兩位負責人說,農業面源污染法規標準體系不完善。主要表現在相關統計數據分散,調查、評估和監測等技術規范尚不健全,污染治理設施建設、驗收、運維等規范管理工作有待加強。
同時,環境監測基礎薄弱。“農田尺度面源污染監測網絡雖已建成運行,但從流域到區域尺度監測網絡尚未形成,無法及時掌握農業面源污染狀況和變化情況。”兩位負責人表示,目前,監督指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機構還不健全,人才隊伍建設欠缺,專業支撐保障能力薄弱,缺乏科學評估及可量化、可操作的考核體系。
兩位負責人指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因其自身的顯著特征,是當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突出難點。“現階段既要認識到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對整體環境影響不容忽視的重要性,又要認識到需要久久為功的長期性。”兩位負責人強調,在充分考慮工作基礎、人員力量、實踐經驗等因素的前提下,堅持“突出重點、試點先行”的總基調,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逐步削減土壤和水環境污染負荷,促進土壤和水環境質量改善。
“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事關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綠色發展,事關城鄉居民的水缸子、米袋子、菜籃子,更是關系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 兩位負責人說,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對于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補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突出短板、建設美麗鄉村具有重要意義。
突出問題將納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
《實施方案》在明確2025年以及2035年目標的同時還提出三項具體防治任務。這三項任務是深入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完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機制、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監督管理。
就深入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指導意見》要求,根據農業污染源類型分布、地理氣候條件、環境質量狀況等,確定農業面源污染優先治理區域。在種植業面源污染突出區域,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優化生產布局,推進“源頭減量-循環利用-過程攔截-末端治理”工程,著力解決農田“白色污染”問題。
在完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機制方面,《指導意見》指出,健全法律法規制度,制修訂肥料管理等對農業面源污染有重大影響的法律法規。適時評估并完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與監督監測相關標準。就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監督管理,《指導意見》要求,開展農業污染源調查監測,重點在大中型灌區、有污水灌溉歷史的典型灌區進行農田灌溉用水和出水水質長期監測;對化肥農藥投入、畜禽和水產養殖等污染物排放情況進行抽查核實;構建全國農業面源污染環境監測“一張網”,重點在大中型灌區、有污水灌溉歷史的典型灌區進行農田灌溉用水和出水水質長期監測,掌握農業面源污染物產生和排放情況。
《指導意見》表示,將在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江蘇、安徽、云南、江西、四川、山東、寧夏、河北、陜西、吉林、青海等省份部分縣市區開展試點,實施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等項目,建設一批以污染防治、調查監測、績效評估等為主要內容的試點示范工程。同時,將優先解決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國家重點戰略發展區域的突出問題。
兩部相關負責人說,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將以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監督管理為核心,開展農業面源污染調查監測、負荷評估,建設農業生態環境野外觀測超級站和農業面源污染監管平臺,不斷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監管水平;同時,強化示范引領,建設一批以污染防治、調查監測、績效評估等為主要內容的試點示范工程,形成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典型模式,完善農業面源污染調查監測體系,探索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績效評估。
《指導意見》要求,強化監督工作,推動各級地方政府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納入績效評估范疇,明確年度任務與評估指標。實施信息公開,拓寬投訴舉報渠道,發揮群眾監督作用。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存在的突出問題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范疇,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突出問題監督。
日期:2021-4-8 9:56:50 | 關閉 |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