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lib.com 2022-12-6 9:42:45 最高人民法院
中國疆域遼闊、地貌多樣、生態資源豐富,壯美多彩的生態環境造就了萬物生靈,成就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顯著成效。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專章論述“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專門部署“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為人民法院全面推進環境資源審判工作,加強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指明了方向。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自身生存并發展的基礎所在,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寄托所在,更是人民法院以司法之力造福人類、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職責所在。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環境司法大會致賀信,充分肯定“中國持續深化環境司法改革創新,積累了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有益經驗”,為人民法院全面加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護航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根本指引。人民法院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貫徹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戰略,堅持公正司法、守正創新,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物多樣性,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道路,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動司法實踐。
一、充分發揮審判職能,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
人民法院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服務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立足環境資源審判職能,充分發揮刑事審判懲治和教育功能、民事審判救濟和修復功能、行政審判監督和預防功能,以法治手段有力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2013年以來,各級法院共審結涉生物多樣性保護一審案件18.2萬件,涉及中華鱘、藏羚羊、紅豆杉等中國典型、獨有野生物種,和穿山甲、噬人鯊、珊瑚等全球珍稀、瀕危物種,保護要素涵蓋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存環境、漁業及林業資源、動植物檢驗檢疫、植物新品種等不同類型。最高人民法院堅持與時俱進,及時發布或更新涉生物多樣性保護各領域司法解釋,明確危害生物多樣性犯罪新形態打擊路徑。全環節、全要素、全鏈條打擊危害陸生生物物種違法犯罪行為,明確細化破壞生態行為發生地認定規則,司法守護野生動植物群落安全。從禁漁期、禁漁區、禁用工具或方法等不同角度出發,打擊非法捕撈水產品等違法犯罪行為,有力保護水生生物物種安全。
人民法院全面加強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司法保護。探索建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司法保護長效機制,助力珍稀野生動植物種回歸自然,促進生物多樣性資源有效恢復,零距離守護大自然種質資源和基因寶庫安全。加大對走私、販運境外動植物種違法犯罪打擊力度,筑牢守護本土自然生態系統、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司法長城。司法保障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使動植物檢驗檢疫機制成為剛性防線。持續推進濕地、森林、海洋三大生態系統司法保護,以生物棲息空間載體司法保護為著力點,守護候鳥遷徙驛站和濕地生物繁衍家園;保障推動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助力實現森林資源寶庫永續利用;司法守護海洋生態環境,助力海洋經濟健康發展。
二、秉持綠色司法理念,織嚴織密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網
人民法院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協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樹立踐行保護優先、預防為主、損害擔責、系統保護等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著力構建嚴格嚴密、務實管用的環境資源裁判規則體系,豐富完善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的預防性、懲罰性、恢復性措施。
最高人民法院出臺《關于新時代加強和創新環境資源審判工作 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等司法政策文件15部,制定《關于審理森林資源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司法解釋21部,發布“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環境資源專題指導性案例26件、典型案例26批280件,豐富綠色裁判規則,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導向。各級法院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服務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助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人民法院貫徹保護優先、預防為主原則,充分考量威脅生物多樣性的重大現實風險,依法開展預防性公益訴訟。適用生態環境侵權禁止令制度,及時叫停侵害生物多樣性行為,把損害消滅在源頭或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堅持環境有價、損害擔責原則,科學認定破壞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影響,實現從單一要素保護到整體系統保護的升級。細化生態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適用規則,加大對故意侵害生物多樣性行為懲處力度。完善系統保護舉措,有效促進懲治犯罪、賠償損失和修復環境的協調統一。貫徹恢復性司法理念,探索創新補植復綠、增殖放流、勞務代償、技改抵扣、認購碳匯等多種環境資源審判獨有裁判執行方式,為不同生態系統提供全方位修復選項。建立集生態理念傳播、生態成果展示、生態法治教育、生態文化推廣、生態保護體驗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司法修復基地,形成多層次修復、立體化保護的生態環境司法平臺。
三、完善專門審判體系,持續提升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能力水平
人民法院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加快建立健全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要求,以推動機構運轉實質化、集中管轄協同化、環境司法智慧化、司法協作常態化、糾紛解決多元化為重點,構建完善中國特色專門化環境資源審判體系,推動共建生物多樣性保護多元共治格局,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能力水平。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各級法院結合特殊生態區域保護需求,扎實推進以生態系統或生態功能區為管轄單位的跨行政區劃環境資源專門審判機構建設,全國法院累計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專門機構或組織2426個。實行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歸口審理,建立以流域、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及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生態功能區為單位的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機制,打造掌握多領域專業知識的審判隊伍,覆蓋四級法院的專門審判體系不斷強化,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建成覆蓋全國各層級法院環境資源審判體系的國家。
各級法院結合生態環境要素特點,組建技術專家庫和人民陪審員數據庫,依法公開審理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案件,讓熱點案件成為全民共享的“法治公開課”,保障人民群眾司法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形成“六五環境日”等集中宣傳普法品牌,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司法的社會指引、評價、教育作用,倡導生物多樣性保護全民行動。構建多層次跨域司法協作機制,服務流域區域系統化保護和一體化發展。深化環境司法與行政執法協調聯動,服務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保障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加強訴源治理,統籌涉生物多樣性矛盾糾紛的磋商、調解、仲裁等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高效便捷滿足群眾多元化環境司法需求。
四、深化國際合作交流,推動完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法治規則
人民法院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積極參與包括生物多樣性保護在內的全球生態環境治理,依法履行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公約,推進司法經驗交流互鑒、成果惠益分享,以法治力量推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最高人民法院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成功舉辦世界環境司法大會,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邁向昆明系列活動之一。起草并推動通過《世界環境司法大會昆明宣言》,系統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等全球生態環境三大危機,提出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及各自能力原則、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原則、損害擔責原則“三大法治原則”,倡導積極適用預防性、恢復性司法措施、公益訴訟和多元化糾紛解決方式,持續推動環境司法專業化、信息化、國際化,為包括生物多樣性保護在內的全球環境治理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司法方案。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各級法院在司法案件中依法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等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環境條約義務,強調重視國際法規則的司法立場,踐行生物多樣性保護莊嚴承諾。攜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亞洲開發銀行、歐洲環保協會等國際組織合作召開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氣候變化司法應對等國際會議,拓展國際合作廣度深度,共同應對全球生物多樣性挑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數據庫專門設立中國裁判板塊,收錄兩批20件中國環境司法案例和4部年度工作報告,以“綠孔雀保護案”為代表的一批知名度高、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中國環境司法案例獲得國際社會積極評價。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官員在雙語版《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環境資源案例》序言中評價:“中國在推進環境法治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和振奮的成就”“在全球環境治理中處于引領地位”。
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指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要求“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美麗中國建設擘畫了美好藍圖,確立了戰略路徑。新時代新征程上,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擔當的歷史責任之重前所未有,承載的歷史使命之大也前所未有。人民法院將全面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緊緊圍繞“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要求,全面加強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工作,始終做萬物和諧美麗家園的堅定推動者、維護者,以司法呵護靈動生命,用規則守護優美環境,為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法治體系、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生態環境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推進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司法智慧和力量!
日期:2022-12-6 9:42:45 | 關閉 |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