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lib.com 2023-5-26 10:34:56 最高人民法院
2022年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繼續跨越式發展
2023年5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2023年《法治藍皮書·中國法院信息化發展報告》(以下簡稱《法院信息化藍皮書》)發布暨中國法院信息化研討會”在京召開。《法院信息化藍皮書》立足于中國法院信息化建設應用成效,對信息化建設成效與問題進行了全方位的評估和分析。
《法院信息化藍皮書》指出,2022年的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穩步推進,人民群眾獲得訴訟服務更加便利,審判執行工作在智能應用的輔助下更加高效,建立在海量數據和智能分析基礎上的司法管理活動更加精準,司法大數據全方位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探索構建與互聯網時代相適應、保障司法有序在線運行的程序規則體系,人民法院信息化4.0版總體框架基本建成。
智慧集成讓司法服務觸手可及
《法院信息化藍皮書》指出:近年來人民法院致力于為人民群眾提供集約集成、線上線下融合的司法服務,讓有司法需求的群眾隨時隨地觸手可及。司法便民最突出的體現就是構建起多重司法服務渠道。四級法院全面建設以信息化為依托的現代化訴訟服務大廳,有效集成立案、咨詢、調解等服務項目。12368訴訟服務熱線以電話、語音和短信等方式提供訴訟服務,不斷創新服務形式,提高聯通率和到達率。作為近年來最受矚目的便民服務措施,中國移動微法院于2022年3月1日完成向人民法院在線服務的轉型升級。人民法院在線服務與各訴訟服務平臺消息通知充分融合,實現人民群眾集中、統一接收各訴訟服務事項消息。
社會發展使得人們的社會需求也發生了全方位轉變,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對公共服務的提供場景和響應時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八小時”之外,群眾對公權力機關能夠提供相應服務的需求越來越旺盛。法院在線服務的全面推開就是技術拓展服務邊界、有效回應公眾需求的典范。當前,“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平臺已覆蓋四級法院,在線提供立案、開庭、送達等服務,當事人、律師等辦理訴訟事務基本實現全流程、全天候“掌上辦”。通過在線方式開展訴訟,當事人參與訴訟平均往返法院從近6次減少到只需要1到2次,甚至一次也不用跑。
各級法院著力解決群眾參與在線訴訟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例如,江蘇省常州市兩級法院設立“龍城e訴中心”,面向線下辦理法院業務不便或智能設備操作能力較弱的當事人和案件代理數量較多且有大量在線訴訟需求的律師兩類群體,在偏遠地區電信運營商營業廳和法律服務中心、律師事務所設立服務網點,依托電信運營商的區位優勢突破訴訟服務的時空壁壘與服務局限,通過優化功能設計對上級法院的訴訟服務平臺進行良性補充。再如,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研發區塊鏈授權見證通平臺,將港澳當事人授權見證由“線下”拓展至“線上”,實現線上線下同質化服務,并為數據安全提供切實保障。
建設人民法院調解平臺,支撐構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新格局。發揮平臺集成主渠道功能,打破部門、區域和層級信息壁壘,構建“法院+”多元糾紛解決體系,廣泛匯聚人民調解、行業專業調解、行政調解、基層干部/網格員等解紛力量,推動建立自上而下、全面覆蓋的“總對總”多元解紛機制,為當事人提供菜單式、集約式、一站式解紛服務。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落實“進鄉村、進社區、進網格”工作總體要求,開展全國法院“三進”功能演練,實現全國人民法庭演練100%達標;擴大“總對總”調解資源,推動完成人社部、退役軍人事務部入駐人民法院調解平臺;推進保險行業人民調解前置、損害賠償標準統一,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智能應用讓審判執行智能高效
《法院信息化藍皮書》指出:人民法院建成智慧審判系統,持續推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審判執行工作中的深度應用,助力法官認定事實、適用法律。
《法院信息化藍皮書》指出:辦案智能化首先是基于電子卷宗的全流程網上辦案。2016年起全面推行的人民法院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和深度應用工作,至2022年已基本實現各級法院隨案制作電子卷宗,法官基于電子卷宗開展閱卷、合議、執行等業務,有力保障了審理過程全程留痕。
各類智能輔助系統切實大幅減少了法官的事務性工作。依托人工智能先進技術,目前已實現案件卷宗信息自動回填、庭審語音自動轉錄、文書輔助制作、法律知識服務、類案自動推送等服務,減輕法官事務性工作、提升庭審效率。2022年,法院信息化建設以全鏈條要素式審判技術攻關試點為抓手,全力推進審判智能化應用;強化最高人民法院與各高級人民法院辦案系統上下級協同能力,滿足四級法院審級職能定位改革要求;為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智能化水平,建設中國環境資源審判信息平臺;升級中國海事審判網,助力海事審判工作智能化水平提升。
2022年,智慧法院大腦服務能力繼續提升。一是個性化數據智能推薦功能優化。依托統一工作桌面,向干警推送實時動態數據。二是完善司法知識庫知識體系構建。完成規律型知識存儲接口開發工作,完成規則型知識存儲和知識查詢標準接口設計研發,完成案由生成、要素提取和文書生成所需內外網資源的申請部署。三是針對應用場景拓展通用智能化能力。完成人工智能平臺基礎AI模塊設計規劃,面向全國法院提供法信智推、當事人畫像、圖文識別等智能化服務。
《法院信息化藍皮書》指出:執行工作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最后一公里”,人民法院持續開展執行信息化建設,日益智能化的現代化執行工作體系為“切實解決執行難”長效機制助力。實現執行案件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和深度應用,構建執行案件要素公共服務功能,實現執行立案智能輔助、執行案件繁簡分流、智能輔助網絡查控、智能輔助傳統查控、執行事項集約化辦理、終本案件智能核查、應用效能監管等核心功能,切實提升了執行辦案系統能力。已臻成熟的網絡執行查控體系繼續發揮破解查人找物難題的作用,多部門聯動的聯合信用懲戒系統能有效震懾失信被執行人。
智能分析讓審判管理精準可控
《法院信息化藍皮書》指出:建立在海量數據和智能分析基礎上的司法管理活動更加精準。實時開展不同地區、不同層級、不同時間審判態勢分析和業務研判預警,為司法改革和司法資源調配提供翔實依據。2022年,智慧法院建設以跨網系、跨層級無紙化辦公服務能力拓展、數字檔案室建設等為契機,多途徑提升智慧管理水平。支持辦公平臺三端并用,有效提升了法院干警互聯網辦公效率;系統集成應用水平和辦公智能化輔助能力顯著提升,支持全國四級法院行政公文在線流轉;建設數字檔案室系統,實現辦公辦案一鍵歸檔。
審判管理層面最為突出的成效是加強智慧法院安全體系建設。根據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結合人民法院工作實際,加強信息系統安全防護工作,出臺《人民法院數據安全管理辦法》,規范人民法院數據處理工作,加強司法數據安全管理,保障司法數據安全,促進司法數據安全開發利用,保護個人、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
各項制度在信息時代跨越式發展
《法院信息化藍皮書》指出:人民法院依托現代科技,重塑傳統線下審理模式和訴訟流程,構建完善互聯網司法規則體系,推進中國智慧法院由技術領先邁向規則引領。2022年發布的《人民法院在線運行規則》,內容涵蓋人民法院在線運行的基本原則、適用范圍,確定了人民法院支持在線司法活動的信息系統建設、應用、運行和管理要求,與《人民法院在線訴訟規則》《人民法院在線調解規則》有機銜接,構建了全方位、系統化的互聯網司法規則體系,有助于推進構建互聯網司法新模式。《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加強區塊鏈司法應用的意見》明確了人民法院加強區塊鏈司法應用的總體要求及人民法院區塊鏈平臺的建設要求,將進一步推進區塊鏈技術在提升司法公信力、提高司法效率、增強司法協同能力、服務經濟社會治理等四個方面的典型場景落地應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規范和加強人工智能司法應用的意見》明確了人工智能應用于司法領域的基本原則、范圍、系統建設等內容,將進一步加快人工智能技術與訴訟服務、審判執行、司法管理和服務社會治理等工作深度融合,規范司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提升司法人工智能應用實效。與智慧法院密切相關的十余份指導文件涉及多方面內容,覆蓋智慧法院規劃、建設、應用、管理全周期,促進智慧法院頂層設計工作進一步完善。
《法院信息化藍皮書》指出:2022年中國智慧法院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未來人民法院將繼續深化智慧法院建設,完善互聯網司法模式,著力建設以知識為中心、智慧法院大腦為內核、司法數據中臺為驅動的人民法院信息化4.0版,繼續推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努力創造更高水平的數字正義。
日期:2023-5-26 10:34:56 | 關閉 |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