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lib.com 2024-7-15 8:46:34 人民網
“奶奶,過年的東西買了嗎?”
“我買了兩壺油,別人私人榨的,很香,75元一壺!
這段看似尋常的祖孫視頻通話,實則發生在視頻網站UP主吳伍六與AI技術生成虛擬數字人“奶奶”之間。
該視頻在網站上已有近百萬次播放量,且引發大量網友參與討論。有網友認為“這件事情非常有意義”,也有網友反對,表示“這種技術危害性很大”。
隨著AI技術的日益成熟與廣泛應用,虛擬數字人從一個遙遠的概念逐漸走進了現實生活。虛擬數字人是否擁有法律權利?這類技術是否涉及法律侵權問題?圍繞相關話題,人民網采訪專家進行解答。
如何定義“虛擬數字人”?
2022年3月,發改委發布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提出,深化人工智能、虛擬現實、8K高清視頻等技術的融合,拓展社交、購物、娛樂、展覽等領域的應用,促進生活消費品質升級。
伴隨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虛擬數字人各方面性能獲得飛躍式提升,開始從外觀的數字化逐漸深入到行為的交互化、思想的智能化。
大眾身邊逐漸出現了以虛擬主播、虛擬員工等為代表的數字人,并以多元的姿態在影視、游戲、傳媒等眾多領域現身,如“AI主播”“AI客服”等。
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浪潮的帶動下,如何認識“虛擬數字人”?
《2020年虛擬數字人發展白皮書》對虛擬數字人進行了界定:“虛擬數字人是指具有數字化外形的虛擬人物。與具備實體的機器人不同,虛擬數字人依賴顯示設備存在。虛擬數字人具備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擁有人的外觀,具有特定的相貌、性別和性格等人物特征;二是擁有人的行為,具有用語言、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表達的能力;三是擁有人的思想,具有識別外界環境、并能與人交流互動的能力!
近年來,虛擬數字人技術應用呈現出加速發展態勢!半S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融合發展,未來虛擬數字人的服務型功能將進一步凸顯,虛擬數字人產業將往規模化、社會服務方向發展!敝袊ù髮W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付繼存表示。
虛擬數字人是否擁有法律權利?
日前,杭州互聯網法院對首例涉虛擬數字人侵權案作出一審判決,認定甲公司構成著作權侵權及不正當競爭,判決其賠償12萬元。
人民網記者梳理案情發現,由乙公司發布的虛擬數字人Ada視頻,被甲公司擅自加工后在某短視頻網站發布,被訴侵權。甲公司發布的兩段被訴侵權視頻,一段構成對視聽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侵害,另一段構成對美術作品、錄像制作者及表演者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侵害。
“虛擬數字人涉及的法律問題主要是專利權、著作權以及肖像權等問題!北本┖娇蘸教齑髮W法學院副教授趙精武解釋稱,首例涉虛擬數字人侵權案中,將虛擬數字人按照人物形象、相關視頻等進行區分,分別認定為美術作品、視聽作品、錄像制品等,因此,在目前的法律體系下,虛擬數字人不被認定為民事主體。
“在上述案件中,如果虛擬數字人原創了一段舞蹈作品,那么該舞蹈作品的著作權應該歸屬于現實生活中的自然人或運營主體所有。”趙精武解釋說。
虛擬數字人涉及哪些法律風險?如何監管?
“AI黃家駒”對談“AI邁克爾·杰克遜”、歌手周深與“AI鄧麗君”同臺獻唱,電影《流浪地球2》中,圖恒宇耗盡心血將去世女兒的記憶上傳至虛擬世界,想給她“完整的一生”……
在此類虛擬數字人的創造過程中,顯然需要使用真人的肖像、聲音、姓名等素材。那么,這是否意味著使用此類虛擬數字人有觸犯法律的風險?
“創造出的虛擬數字人的合法性邊界在于是否獲得近親屬的明示同意。”北京德翔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希解釋稱,倘若AI復活虛擬數字人是近親屬為了懷念親人之目的,那么該行為本身并不違法。但是,如果未經近親屬明示同意,擅自以逝者形象創作虛擬數字人,則可能構成對逝者人格權益的侵害。
目前,民法典、《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均對AI技術應用作出專門規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專門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應用方式、服務提供者的法定義務作出了詳細規定。
“僅僅靠管理辦法規定還不夠,還得多個部門、平臺、網民多方形成合力。”趙精武強調,對于AI服務提供者而言,需要事前告知用戶使用服務的合法性事項,并且對部分可能涉及侵權風險的功能進行授權式限制;對于平臺而言,平臺需要履行信息內容審核義務,及時預警和刪除存在侵犯問題的AI生成內容;對于用戶而言,則需要對自己的AI技術使用行為形成基本的法律認知,不利用AI技術從事違法犯罪活動;對于監管機構而言,則需要持續性跟進AI技術發展前沿,研判潛在的行業風險,充分利用現有的算法備案機制、算法安全評估機制、科技倫理評估機制等進行事前監管和事后行政處罰。
日期:2024-7-15 8:46:34 | 關閉 |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