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lib.com 2020-1-7 14:35:34 新華每日電訊
在全國法院案件快速增長、“案多人少”矛盾普遍突出的情況下
浙江各級法院收案數量為何不升反降
據浙江省高院院長李占國回憶,2018年初剛到任浙江,曾有一組數據令他頗為憂心:作為經濟大省,從2007年起,浙江全省法院收案量便進入快速增長階段。經過大數據統計分析,按照這一趨勢,2019年前后浙江全省法院收案量將突破200萬件。
但這一勢頭在2019年出現了令人意外的扭轉。據浙江省高院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1-11月,該省各級法院收案總量為157.8萬件,同比下降4%。
在全國法院案件快速增長、“案多人少”矛盾突出的普遍情況下,浙江何以出現收案拐點?
法庭助力“楓橋經驗”再升級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20世紀60年代,浙江諸暨楓橋鎮干部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土辦法”成了享譽全國的治理經驗。經過50余載傳承發展,“楓橋經驗”歷久彌新并在浙江基層鄉鎮村社治理中展現新的活力。
“一次好的調解可能等于疏導化解20余件潛在訴訟。”浙江永康龍山法庭庭長潘文接說。今年年初的一起案件背后,矛盾分層過濾發揮了大作用。
2019年初,龍山鎮某村一位村民意外死亡,引發多方遺產糾紛。矛盾發生后,該村支部書記、網格員提前介入及時將情況上報鎮綜治中心。
當地法庭、黨委干部、村書記馬上組織各方當事人開展調解。由于法庭提前介入,該案中各方主體很快達成了協議,并且進行了司法確認。
隨著調解深入,法庭庭長提前介入發現這一案件背后可能還暗含了許多潛在法律矛盾:包括子女撫養、公司股東轉換、債務問題。
“通過黨委領導,法庭全程參與調解,并跟蹤當事人后續履行到位,這相當于解決了20多件潛在的訴訟。”潘文接說,融入當地黨委政府的社會治理體系中后,法庭從低頭辦案到功能前置,矛盾糾紛從“定點化解”到抽絲剝繭。
數據顯示從2013年到2018年,龍山法庭的案件收案量從2013年的806件下降到2018年的414件,降幅接近50%。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何鑑偉表示,“龍山經驗”背后是人民法庭深度參與基層治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矛盾類型變化,提升基層矛盾化解的專業度、準確度。
潘文接說,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鄉鎮的人員結構、社會矛盾都發生了深度變化,這意味著基層法庭不能只“低頭辦案”,還要將司法服務向前延伸。“用法官、調解員的法律專業性幫助網格員、村黨支部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成為專業調解力量,用法庭推動‘楓橋經驗’再升級。”
讓“一家之力”成治理合力
在舟山市普陀區,一幢3層小樓聚集了15個職能部門。與市民服務辦事中心類似,這個名叫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的機構也推行“一窗受理、一站辦結”。“如果說市民辦事中心是‘服務超市’,那么這里就是一個社會矛盾的‘全科診所’。”該中心主任繆華杰說。
鄰里糾紛、勞資糾紛、行政仲裁……各種類型的社會矛盾糾紛通過單一窗口,經過當事人同意后,案件立案前會在系統自動流轉,移交駐中心相應部門進行訴前調解。若調解成功,可現場司法確認;調解不成功,則及時退還至法院正式立案。
“物理空間整合背后是工作機制融合。通過一個平臺流轉、一套標準考核,在綜治中心,矛盾化解的‘單打獨斗’轉變為治理合力。”繆華杰說。
目前,在浙江已有超過一半縣市區的法院立案服務中心成建制地入駐當地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到2019年年底前,這一融合有望實現全覆蓋。
物理空間、工作機制融合背后,理念融合是不可或缺的推動力。在浙江,2004年省委第十一屆六次全會首次提出“平安浙江”概念后,平安理念已不僅僅意味著社會治安好、違法犯罪少,而是寬領域、大范圍、高水平的社會治理要求。
浙北長興縣,2012年法院收案量突破1萬件后,一直保持兩位數增幅。收案大、執行難一度在“一頭一尾”影響法院工作和社會治理。
長興縣人民法院院長潘軼華介紹,轉變社會治理理念,2018年起通過當地黨委政府主導,將訴訟調解執行一體化全面納入平安長興考核,即法院委派、委托調解案件接受率、響應率、成功率以及是否實質性開展調解等情況納入鄉鎮考核。
“這樣的理念轉變倒逼各部門間加強協同配合、信息共享、聯合懲戒,一方面從源頭過濾遏制了收案量快速上漲勢頭,另一方面通過形成治理合力應對解決執行難。”潘軼華說。
科技支撐推動治理智能化
李占國表示,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關鍵在于形成合力,即主動把訴源治理工作融入黨委政府領導的治理格局中,推動形成“調解在前,訴訟斷后”的工作機制。
借力科技,法律服務得以進一步下沉融入基層治理。在杭州市臨安區上田村,原本偏遠的村社借助一塊屏幕、一條網線和一個終端機,在不建樓房、不增編制的情況下,一個具備人民法庭基本功能的“微法庭”就搭建完成了。
上田村黨總支書記潘曙龍說,借助“微法庭”,村干部、法官、當事人可以在線進行調解。“村干部熟悉鄉情民俗,法官熟悉法律規范、有調解權威。通過微法庭實現的是‘1+1>2’的效果。”
據了解,目前杭州已設立160余家“微法庭”。除了推動化解傳統民事案件、婚姻家庭、鄰里糾紛外,“微法庭”還可以通過庭審直播、失信曝光等實現普法服務;通過設置在村里的終端設備連接“浙江移動微法院”,實現遠程立案、在線送達等功能。
除了服務下沉,科技支撐下的法院立案調解同樣實現了在線流程再造。據了解,從2018年起,浙江全省范圍內上線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ODR)。目前該平臺與法院審判系統已形成無縫對接,網上立案的民商事案件自動推送到在線調解平臺,由社會力量訴前化解。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浙江全省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入駐各類調解員超過40000人,累計流轉案件58.2萬件,調解成功51.5萬件。(記者吳帥帥)
日期:2020-1-7 14:35:34 | 關閉 |
Copyright © 1999-2019 杭州法圖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浙ICP備10202533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5020008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