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lib.com 2023-3-27 10:37:05 人民法院報
導讀
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獲得權和使用權受到法律保護,但是,勞動者獲取勞動報酬應當以誠實不欺為首要前提,否則其獲取的財產不僅得不到法律的保護,其不誠信的行為還可能構成侵權并需承擔法律責任。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隱瞞退休事實領取住房公積金、加班工資被索賠的案件。在該案中,員工雖然與公司建立了勞動關系,但是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員工自行在外地辦理了退休手續并將已退休的事情予以隱瞞,未如實告知公司,導致公司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繼續依照勞動合同法履行義務,并為員工繳納住房公積金及支付加班工資。法院審理后認為,員工辦理退休手續后其與公司之間的勞動關系已經終止,員工繼續領取公司繳納的住房公積金和加班工資缺乏基礎,給公司造成了財產損失,故判決員工應當向公司賠償損失。法官對本案進行釋法析理,對員工的不誠信行為作出否定性評價,通過將誠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司法裁判,引領社會公眾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講誠實、重諾言、守信用,切實發揮了司法裁判建設誠信社會、規范經濟秩序、引領社會風尚的重要作用。
員工隱瞞退休賺取公司報酬
杜某于2004年12月入職某科技有限公司,雙方建立了勞動合同關系。2020年,杜某與科技公司簽訂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自杜某入職以來,科技公司一直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向杜某支付勞動報酬并為其繳納住房公積金。后科技公司安排杜某變更工作地點并進行工作交接,杜某對此次調崗提出了異議,雙方就此發生矛盾。杜某認為科技公司調崗不合法,故其申請了勞動仲裁,后又向法院提起勞動爭議訴訟。
在勞動爭議案件審理過程中,科技公司向審理法院提出,其了解到杜某早在2011年就在某省辦理了退休或退職。為查明案件事實,勞動爭議案件受訴法院向某養老保險經辦中心出具協助調查函。經查,杜某確已在某省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于2011年8月退休。基于此,勞動爭議案件受訴法院作出生效判決,認為2011年8月杜某在某省辦理退休手續,依據法律規定其與科技公司的勞動關系終止,且因2011年8月起雙方不存在勞動關系,對基于勞動關系而要求支付2011年8月后的各項款項包括津貼、加班費、未休年假工資報酬、違法解除勞動關系賠償金請求均不予支持,并最終判決確認杜某與科技公司在2004年12月至2011年7月期間存在勞動關系,2011年8月至2020年9月期間不存在勞動關系等。
勞動爭議案件結束后,科技公司認為杜某故意隱瞞退休事實,導致其為杜某繳納了住房公積金58969元(杜某已經全部提。┎⒅Ц2011年8月至2020年10月的加班費22811.42元,故向法院提起本案訴訟,要求杜某賠償上述損失。
杜某則認為,科技公司已經為其繳納了住房公積金并協助辦理了提取,不能再要求退回,且加班工資是勞動者應得的勞動報酬,并不是科技公司的損失。
法院判決賠償公司損失
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勞動爭議生效判決已確認雙方自2011年8月后不再存在勞動關系,故2011年8月之后科技公司沒有為杜某繳納住房公積金及支付加班工資的義務?萍脊緸槎拍硨嶋H繳納了住房公積金及按照勞動合同法支付加班工資,產生了損害后果,杜某亦因此獲得實際利益;杜某未舉證證明其曾向科技公司告知過退休的事實,故杜某應承擔賠償責任?紤]到加班期間杜某實際提供了勞動,杜某應獲得部分勞務報酬,具體退還數額由法院依法酌定。故判決杜某返還科技公司繳納公積金損失58969元、支付加班工資損失10000元。杜某不服該判決,上訴至北京三中院。
北京三中院審理后認為,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單位繳納的住房公積金、支付的加班工資屬于用人單位基于與勞動者建立了勞動關系而給付勞動者的一定的貨幣補貼和勞動報酬。因此,科技公司繳納住房公積金和支付加班工資的義務來源于雙方之間建立勞動關系。杜某已經于2011年8月辦理了退休手續,科技公司客觀上已經無法與杜某形成勞動關系。在不存在勞動關系的情況下,科技公司并不負有為杜某繳納住房公積金及按照勞動合同法支付加班工資的義務,故杜某取得科技公司繳納的住房公積金以及加班工資缺乏基礎。杜某未能舉證證明其曾向科技公司告知過已經退休的事實,導致科技公司仍按照建立勞動關系履行義務,故杜某違反了誠信原則,主觀上存在過錯,F科技公司在不負有義務的情況下實際繳納了住房公積金并支付加班工資,杜某也已經實際取得該部分款項,故杜某給科技公司造成了損失,杜某應予賠償。關于杜某應當賠償的科技公司已繳納的住房公積金的損失,一審法院認定的數額并無不當;關于杜某應當賠償的科技公司已支付的加班工資的損失,一審法院考慮到杜某雖缺乏取得加班工資的基礎,但是其在加班過程中實際付出了勞動,在此基礎上酌情確定杜某應賠償的數額,亦無不當。故判決駁回了杜某的上訴請求。
本案裁判通過對杜某未將已經辦理退休手續的相關信息如實告知科技公司的行為作出否定評價,旨在倡導誠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中遵守誠信原則。同時,生效裁判在確定損失數額時亦充分考慮了杜某付出了勞動的實際情況而對損失數額予以核定,平衡了雙方利益。(趙巖 徐晨 樊思迪 何昕燏)
■裁判解析
違反誠信可認定存在主觀過錯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第一款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確認個人就自己的過錯行為所導致的損害,應負賠償責任,乃正義的要求。本案系因杜某未能如實告知科技公司其已辦理退休手續而引發。在民事主體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時,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誠信原則,誠信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誠信原則要求所有民事主體在開展民事活動時應當講誠實,如實告知相對方自己的相關真實信息。當民事主體違反誠信原則而隱瞞其真實信息時,對于隱瞞真實信息所造成的后果,其主觀上即存在希望這一損害后果發生或者放任這一后果發生的主觀心理狀態。
因此,行為人對于真實信息的隱瞞和對于誠信的違反,可以認定為其主觀上存在過錯,其行為應當受到法律的否定性評價。
本案中,杜某在已經辦理退休手續的情況下未將相關信息如實告知科技公司,導致科技公司基于仍與杜某形成勞動關系的錯誤認知而為其繳納住房公積金、支付加班工資,并由此產生了損失。杜某違反了誠信原則,主觀上存在過錯,且給科技公司造成了實際損失,其行為與倡導誠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符。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出發,引領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中誠實守信,杜某應當就自己的過錯行為所導致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
■專家點評
用司法裁判倡導誠實信用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楊立新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鄙鐣髁x核心價值觀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當下社會實踐中的智慧結晶,是社會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的根本。在司法實踐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裁判文書釋法說理,把法律的專業判斷與社會主流價值取向融合起來,一方面能夠通過判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社會道德底線,懲治失德敗德行為,向人民群眾傳遞正確價值導向,引領良好社會風尚,另一方面也能夠讓判決更加具有說服力及司法公信力,讓人民群眾對司法的公平正義聽得懂、看得見。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明確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入立法目的中,誠信也作為基本原則入法!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七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闭\實信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國民法典確定的民事活動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誠信原則是民法中最為重要的基本原則,被稱為民法的“帝王條款”。誠信原則要求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講誠實、守信用,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權利,履行義務,言行一致、恪守諾言。
本案系侵權責任糾紛,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在過錯責任情形中,責任構成要件有四個:一是侵權人實施了侵權行為,二是侵權人實施侵權行為有過錯,三是受害人受有損害,四是侵權行為與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本案中,杜某在已經辦理退休手續的情況下未能將相關信息如實告知科技公司,其行為存在過錯,導致科技公司基于仍與杜某形成勞動關系的錯誤認識而為其繳納住房公積金及支付加班工資,產生了損害后果。杜某的過錯行為與科技公司的損害后果之間存在直接因果關系,故杜某應就科技公司的損失承擔侵權賠償責任?v觀本案,可以看出杜某的侵權行為明顯違背誠信原則,其背后存在著投機僥幸、利益至上的心理。這需要法院在司法裁判中予以關注,及時糾正當事人的錯誤價值觀念,譴責不良社會現象。法院要在裁判文書中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充分的釋法說理,讓主流價值觀念流淌在司法裁判的字里行間,通過有積極示范意義的裁判引領良好社會風尚,助力誠信文明建設,保障社會和諧穩定。
一滴水能折射陽光,一起小案能彰顯法治大道理。司法實踐中每一個個案的審理、裁判,不僅是法律的正確適用,也應該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準闡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司法裁判,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標、導向和準則,以小案例講述大道理,是通過司法裁判實現褒揚正義、定分止爭、懲惡揚善的重要路徑。本案的審理充分體現了司法裁判的價值導向作用,對于引領勞動者誠信就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積極意義。
日期:2023-3-27 10:37:05 | 關閉 |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