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lib.com 2023-10-25 11:33:19 人民法院報
侵權賠償的目的是為了制裁侵權行為,但若因為他人的捐款而抵扣或減免了侵權人的侵權責任,這不就相當于讓愛心人士為侵權人的侵權行為買單嗎?近日,湖南省汝城縣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侵權人主張受害人通過“網絡眾籌”所籌集的資金抵扣賠償款,法院未支持。
2019年12月間,周某駕駛一輛小型轎車,沿G106線由南往北行駛。當行駛至汝城縣某鄉鎮路段時,其車輛越過中心虛線逆向行駛到對向車道,并最終導致車輛將站在加油站路口的陳某撞倒,造成車輛受損、陳某受傷的道路交通事故。因賠償事宜協商未果,陳某訴至汝城縣法院,請求法院判令周某賠償各項損失524290.13元。陳某在住院期間,通過“網絡眾籌”的渠道籌得款項5萬余元。周某認為,陳某所籌得的款項5萬余元應當扣減。
法院審理后認為,籌款具有社會公眾捐款性質,是社會公眾對受害人的資助,同時也是一種愛心義舉的體現。陳某通過網絡平臺介紹其實際困難和需求,以取得社會公眾(包括親朋好友)的同情和幫助,該籌款屬于社會人員的自發行為,并不是對侵權人的幫助。如果將這筆款項作為周某扣減賠償款的依據,這不僅有悖于社會公平,還會打擊愛心人士的積極性,因此侵權人應當按照損害結果如數承擔侵權責任。
一審判決后,雙方當事人均服判息訴。目前該案已經生效。
(曾文卉 朱美鳳 肖慧恣)
■法官提醒
捐贈合同本質上屬于民法典中的贈與合同,贈與合同根據民法典的規定享有任意解除權,即贈與人可以在合同成立后,贈與標的物權利轉移前,單方終止合同。而慈善捐贈與一般贈與不同,一般不享有任意解除權。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給公眾捐贈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在幫扶了一大批困難人群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爭議與質疑。由于本案是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侵權人在交通事故中造成他人人身傷害,應依法承擔相應的侵權賠償責任,而愛心人士的贈與行為,具有慈善捐贈性質,并非法律規定的免除或減輕侵權人行為的情形。
日期:2023-10-25 11:33:19 | 關閉 |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