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lib.com 2024-12-4 10:12:38 中國法院網
贈送網友財產,發生口角后想反悔,能否獲得支持?近日,陜西省城固縣人民法院審結了一起不當得利糾紛,依法駁回了原告薛某的訴訟請求。
被告羅某在某交友手機軟件上實名注冊并長期直播,2023年5月,原告薛某在羅某直播間觀看其唱歌、拉二胡,并通過直播間“打賞”羅某的方式,結識羅某并添加聯系方式。
在網上聊天的過程中,被告羅某將自身生活困難、患有多種嚴重慢性病等狀況,告知了原告,原告薛某出于同情和對羅某才華的欣賞,分六次向羅某轉賬24000元。2023年底,羅某在聊天中坦言,自己經常要去醫院看病,沒有交通工具,出行十分不便,想買一輛電動汽車。薛某當即承諾,愿意出錢給羅某買車,隨后便向羅某轉賬50000元。羅某拿到錢后前去購買電動汽車,發現自己看中的汽車價格高于50000元,便用微信告知薛某:“是7萬1千8”,“你打了5萬不夠啊”,原告薛某便直接向汽車公司轉款21800元,全款為羅某購買下了一輛價值71800元的電動汽車。
之后,原、被告在網絡聊天中因瑣事發生口角,相互將電話、微信拉黑,再無聯系。2024年3月,原告薛某提起不當得利糾紛訴訟,要求羅某歸還原告之前的6筆轉賬24000元,并歸還原告支付的電動汽車購車款71800元,合計人民幣95800元。
因他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受損失的人有權請求其返還不當利益。而本案中,原告是在與被告交流過程中,聽說被告身患疾病,日常開支較高,難以維系生活,又因病出行不便之后,出于同情、為幫助被告而自愿給其轉款、為其購買電動汽車,使被告能以維持生活、治療疾病,而被告也確實系嚴重困難戶,并身患多種疾病,在雙方提交的所有證據中,均沒有被告索要或欺騙原告的證據存在。
因此,原告自愿給被告轉款、為其購買電動汽車,實際上是對被告的幫扶和支助,被告也實際接受了原告的幫扶和支助,原、被告之間不構成不當得利,而形成的是為履行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法律關系,且贈與關系已經成立,現原告要求被告返還贈與財產沒有法律依據,故其訴訟請求依法不予支持。
日期:2024-12-4 10:12:38 | 關閉 |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