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v国产v片大片线观看网站-国产v视频-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大片-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大另类-这里只有精品首页-真不卡网站

  • 法律圖書館

  • 新法規速遞

  • 科技部關于印發“十二五”國家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科技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

    1. 【頒布時間】2013-2-16
    2. 【標題】科技部關于印發“十二五”國家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科技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
    3. 【發文號】
    4. 【失效時間】
    5. 【頒布單位】科學技術部
    6. 【法規來源】http://www.gov.cn/zwgk/2013-03/11/content_2351242.htm

    7. 【法規全文】

     

    科技部關于印發“十二五”國家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科技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

    科技部關于印發“十二五”國家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科技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

    科學技術部


    科技部關于印發“十二五”國家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科技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


    科技部關于印發“十二五”國家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科技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主管單位,各有關單位: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配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務院《“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實施,指導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科技發展,科學技術部制定了《“十二五”國家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科技發展專項規劃》,現印發你們,請結合本部門、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貫徹落實。  
      特此通知。
      附件:“十二五”國家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科技發展專項規劃


                                   科技部
                                 2013年2月16日








    “十二五”國家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科技發展專項規劃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是一項新興的、具有大規模二氧化碳減排潛力的技術,有望實現化石能源的低碳利用,被廣泛認為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技術之一。《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科技綱要》)將“主要行業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控制與處置利用技術”列入環境領域優先主題,并在先進能源技術方向提出“開發高效、清潔和二氧化碳近零排放的化石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發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技術”。《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國家“十二五”應對氣候變化科技發展專項規劃》均將“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列為重點支持、集中攻關和示范的重點技術領域。
    為貫徹落實《科技綱要》和《規劃》的部署,配合國務院《“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有效實施,統籌協調、全面推進我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的研發與示范,特制訂《國家“十二五”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科技發展專項規劃》。
    一、形勢與需求
    (一)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技術選擇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削減溫室氣體排放以減緩氣候變化成為當今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有關研究顯示,未來幾十年化石能源仍將是人類最主要的能量來源,要控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除大力提升能源效率、發展清潔能源技術、提高自然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外,CCUS技術將發揮重要的作用。IPCC估算,全球CO2地質封存潛力至少為2000億噸,到2020年全球CO2捕集潛力為26-49億噸/年。
    (二)世界主要國家均將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作為搶占未來低碳競爭優勢的重要著力點
    近年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投入大量資金開展CCUS研發和示范活動,制定相應法規、政策以實現在全球低碳競爭中占得先機,并在八國集團、碳收集領導人論壇、清潔能源部長會議等多邊框架下推動該技術的發展。美國、歐盟、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均制定了相關技術發展路線圖,明確未來CCUS技術發展的方向和重點,先后投入總計數百億美元支持包括“未來電力2.0”、“歐盟CCS旗艦計劃”等CCUS技術研發和示范項目,還在政府引導下紛紛成立了跨行業、跨領域的CCUS技術研發與合作平臺,推動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南非、巴西等新興經濟體也啟動了相關研究。
    (三)發展和儲備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將為我國低碳綠色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技術支撐
    我國需要發展和儲備CCUS技術,一是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為主,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CO2排放量將長期處于高位,CCUS是中長期溫室氣體減排的重要技術途徑;二是發展CO2捕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也為我國當前低碳綠色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三是發展捕集CO2的煤炭液化或多聯產技術以及IGCC技術和CO2提高石油采收率技術,在減排CO2的同時,有利于優化能源結構,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四是發展CCUS技術是我國煤化工、鋼鐵、水泥等高排放行業溫室氣體減排的迫切需求;此外,鑒于未來可能形成的全球性低碳產業,發展CCUS技術將是提升我國低碳技術競爭力的重要機遇。
    二、現狀及趨勢
    當前,CCUS技術仍存在高成本、高能耗、長期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待驗證等突出問題,需通過持續的研發和集成示范提高技術的成熟度。我國CCUS技術鏈各環節都已具備一定的研發基礎,但各環節技術發展不平衡,距離規模化、全流程示范應用仍存在較大差距。
    (一)CO2捕集技術
    CO2捕集主要分為燃燒后捕集、燃燒前捕集以及富氧燃燒捕集三大類,捕集能耗和成本過高是面臨的共性問題。
    燃燒后捕集技術相對成熟,廣泛應用的是化學吸收法。我國與發達國家技術差距不大,已在燃煤電廠開展了10萬噸級的工業示范。當前,制約該技術商業化應用的主要因素是能耗和成本較高。
    燃燒前捕集在降低能耗方面具有較大潛力,國外5萬噸級中試裝置已經運行,國內6-10萬噸級中試系統試驗已啟動。當前,該技術主要瓶頸是系統復雜,富氫燃氣發電等關鍵技術還未成熟。
    富氧燃燒技術國外已完成主要設備的開發,建成了20萬噸級工業示范項目,正在實施100萬噸級的工業示范;我國已建成萬噸級的中試系統,正在實施10萬噸級的工業級示范項目建設。新型規模制氧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是降低能耗的關鍵,也是現階段該技術發展的瓶頸。
    (二)CO2輸送工程技術
    CO2輸運包括水路和陸路低溫儲罐輸送與管道輸送兩類方式,其中管道輸送最具規模應用優勢。國外已有40年以上的商業化CO2管道輸送實踐,美國正在運營的干線管網長度超過5000千米。目前,我國CO2的輸送以陸路低溫儲罐運輸為主,尚無商業運營的CO2輸送管道。與國外相比,主要技術差距在CO2源匯匹配的管網規劃與優化設計技術、大排量壓縮機等管道輸送關鍵設備、安全控制與監測技術等方面。
    (三)CO2利用技術
    CO2利用涉及石油開采、煤層氣開采、化工和生物利用等工程技術領域。
    在利用CO2開采石油方面,國外已有60年以上的研究與商業應用經驗,技術接近成熟。我國利用CO2開采石油技術處于工業擴大試驗階段。與國外相比,主要技術差距在油藏工程設計、技術配套、關鍵裝備等方面。
    在利用CO2開采煤層氣方面,國外已開展多個現場試驗,我國正在進行先導試驗。適合我國低滲透軟煤層的成井、增注及過程監控技術是研究重點。
    在CO2化工和生物利用方面,日本、美國等在CO2制備高分子材料等方面已有產業化應用。我國在CO2合成能源化學品、共聚塑料、碳酸酯等方面已進入工業示范階段。規模化、低成本轉化利用是CO2化工和生物利用技術的研究重點。
    在CO2礦化固定方面,歐盟、美國等正在研發利用含鎂天然礦石礦化固定CO2技術,處于工業示范階段。我國在利用冶金廢渣礦化固定CO2關鍵技術方面已進入中試階段。過程強化與產品高值利用、過程集成以及設備大型化是CO2礦化固定技術的研究重點。
    (四)CO2地質封存技術
    CO2地質封存主要包括陸上咸水層封存、海底咸水層封存、枯竭油氣田封存等方式。國外對陸上、海底咸水層封存項目進行了長達十多年的連續運行和安全監測,年埋存量達到百萬噸。我國僅有10萬噸級陸上咸水層封存的工程示范,需重點發展適合我國陸相沉積地層特點的CO2長期封存基礎理論、評價方法、監測預警與補救對策技術,研發長壽命井下設備與工程材料等。
    (五)大規模集成示范
    國外正在運行的大型全流程CCUS示范項目有加拿大Weyburn油田CO2強化驅油項目、挪威Sleipner氣田CO2鹽水層封存項目等,這兩個項目的CO2都來自工業過程,累計封存CO2都已超過千萬噸。我國現有的全流程示范項目包括中石油吉林油田的CO2工業分離與驅油項目、神華的鄂爾多斯煤制油CO2工業分離與陸上咸水層封存項目、中石化勝利油田的燃燒后CO2捕集與驅油項目。總體上,我國全流程示范項目起步晚、規模小,需要通過大規模、跨行業的集成示范,完善要素技術之間的匹配性與相容性,提升全流程系統的經濟性和可靠性。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以“全球視野、立足國情,點面結合、逐步推進,重視利用、嚴控風險,強化能力、培養人才”為原則,面向我國低碳發展需求與國際科技前沿,以資源化利用為核心,瞄準低能耗、低成本、長期安全,統籌基礎研究、技術開發、裝備研制、集成示范和產業培育,發揮科技在CCUS產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全面提升我國CCUS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二)基本原則
    1. 全球視野、立足國情:把握國際CCUS技術發展趨勢,注重國際交流與合作,立足我國發展階段,結合國家能源戰略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需求,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CCUS技術體系。
    2. 點面結合、逐步推進:圍繞CCUS各環節的技術瓶頸和薄弱環節,統籌協調基礎研究、技術研發、裝備研制和集成示范部署,突破CO2捕集、輸運、利用與封存的關鍵技術,在重點行業開展CCUS工業試驗,有序推動全流程CCUS示范項目建設。
    3. 重視利用、嚴控風險:視CO2為潛在資源,重視CO2驅油氣、CO2生物與化工規模化利用等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嚴格把握CCUS示范項目的安全性指標,探索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CCUS技術標準與規范體系。
    4. 強化能力、培養人才:以企業為技術創新主體和源頭,注重發揮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建立產學研結合和產業聯合創新機制,集成和融合跨領域、跨行業優勢力量,培養CCUS技術人才,全面提升CCUS技術創新能力。
    (三)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到“十二五”末,突破一批CCUS關鍵基礎理論和技術,實現成本和能耗顯著降低,形成百萬噸級CCUS系統的設計與集成能力,構建CCUS系統的研發平臺與創新基地,建成30-50萬噸/年規模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全流程集成示范系統。
    捕集技術發展目標:實現低能耗捕集技術突破,對于CO2低濃度排放源額外捕集能耗控制在25%以內,具備規模化捕集技術的設計能力。
    輸運技術發展目標:開展區域性CO2源與利用及埋存匯的普查,開發管網規劃和優化設計、管道及站場安全監控、管道泄漏應對等CO2輸送關鍵技術,形成支撐規模化全流程工程示范的CO2輸送工藝。
    利用技術發展目標:突破一批CO2資源化利用前沿技術,形成CO2驅油與封存,低成本CO2化學轉化、生物轉化與礦化利用關鍵技術,建成30萬噸級/年的CO2驅油與封存示范工程以及CO2轉化利用工業化示范工程。
    封存技術發展目標:推進全國地質封存潛力評價;突破場地選址、安全性評價、監測與補救對策等關鍵技術,初步形成地質封存安全性保障技術體系。
    四、優先發展方向
    (一)大規模、低能耗CO2分離與捕集技術
    研發吸收性能高、再生能耗低的新型吸收劑,低能耗大規模的制氧技術及CO2捕集分離工藝與設備;開發CO2分離單元與發電單元協同運行和調控技術,以及新型CO2捕集材料和工藝。
    (二)安全高效CO2輸送工程技術
    研究長距離CO2管道輸送特性及模擬技術,安全監測和管理控制技術,CO2源匯匹配和管網規劃與優化設計技術。
    (三)大規模、低成本CO2利用技術
    開展油氣藏地質體CO2利用與封存潛力評價,研究CO2利用與封存一體化的實驗模擬、油藏工程設計、安全監測及關鍵裝備制造技術;開展CO2驅煤層氣開采與封存場地篩選和評價,研究井網優化設計、煤層增注、長期安全監測技術;研發CO2高效低成本催化轉化制備甲醇、共聚塑料、碳酸酯等大宗化學品技術,CO2生物固定、生物轉化與深加工技術,鈣鎂鉀基工業固廢及天然礦物礦化固定CO2的過程強化與設備大型化技術。
    (四)安全可靠的CO2封存技術
    研究適合我國陸相沉積地層的安全可靠CO2地質封存理論,發展陸上咸水層封存的場地選址與評價方法,以及封存CO2泄露監測與補救等安全性保障技術;研發海底咸水層封存、枯竭油氣田封存關鍵特需技術;探索酸氣回注等含雜質CO2封存以及封存聯合采水、采熱、采礦等新型技術。
    (五)大規模CO2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集成與示范
       研究CCUS各要素技術之間的匹配性與相容性,系統集成與放大原理,發展系統優化設計方法,開發CO2捕集系統與工業生產系統、CO2利用系統以及輸送系統、封存系統的優化集成技術,圍繞重點行業建立一批規模化全流程示范工程,驗證其經濟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五、重點任務
    (一)解決一批基礎科學理論問題
       新一代高效低能耗的CO2捕集技術基礎研究:吸收劑的分子設計、模擬技術及其與CO2化學反應基礎;新型捕集機理與材料的構效關系;燃燒前捕集的工藝過程與捕集能耗、系統穩定的構效關系;富CO2氣氛下燃燒穩定和污染物形成的理論;化學鏈燃燒技術、膜吸收/解吸技術、硫碳一體化捕集分離技術探索。
       規模化CO2管道輸送基礎研究:CO2在不同相態及相態轉換下的水力及熱力模型;長距離CO2管道輸送水合物控制技術;CO2管道輸送全尺寸模擬中試裝置建設及試驗;CO2管輸數值模擬軟件開發與應用;CO2輸送工藝參數優化設計方法;CO2輸送管線及站場安全監測方法。
       CO2驅油利用與封存基礎研究:油氣藏及相關地質體CO2埋存機理及潛力評價方法;油藏及相關地質體CO2埋存安全性評價及監控;多孔介質中CO2地層油體系相態理論與數值模擬;CO2驅油中的滲流力學理論;CO2埋存和提高采收率工程技術與方法。
       CO2驅煤層氣利用與封存基礎研究:多元氣體與煤巖的相互作用理論及模擬方法;場地篩選、性能評價與優化設計方法。
       CO2轉化利用基礎研究:CO2碳氧資源協同轉化的高效催化機理與原子經濟反應路徑設計;CO2光/電/生物協同轉化的耦合機制與放大規律;工業固廢/天然礦物納微尺度活化機理與碳酸化礦化過程強化機制;地下賦存的富含鈣、鎂、鐵、鉀、鈾等元素的天然易反應礦物與CO2的反應機理。
       CO2地質封存的長期安全性基礎理論:CO2作用下地層傳輸特性演化機理;封存地層長期封閉性和穩定性的演化規律及其主控因素;多尺度物質運移-化學反應-力學響應耦合理論;封存場地選址、封存有效性與安全性評價方法。
       二氧化碳捕集、運輸、利用及封存系統的環境影響評估與風險控制等基礎研究。
    (二)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
    1. 大規模、低能耗燃燒后CO2捕集技術
        高效低能耗的CO2吸收劑和捕集材料開發:研發適合于燃煤電廠煙氣脫碳的高吸收性能和低再生能耗的混合胺及其它新型化學吸收劑;研發適合于燃燒后的新型吸附和膜分離材料,開展中試驗證。
        新型捕集工藝技術開發:研發并優化新型吸收劑和其它捕集材料工藝,重點示范高性能吸收劑、吸附劑及其它捕集材料的長期穩定性,同時研究與其匹配的大型捕集專有設備和集成工藝技術;設備和工藝的長期適應性;評估捕集能耗、成本等關鍵指標,完善形成大型化的過程工藝包。
        高效低能耗的CO2捕集設備研制和系統集成研究:開發和研制CO2吸收、吸附、膜分離的高效設備,包括高效填料、氣液分布器、膜反應器等;研究反應器結構、尺寸、溶劑性質與捕集效率的關系,開發核心設備的設計與放大關鍵技術;研究燃燒后捕集的蒸汽熱系統與超(超)臨界鍋爐的蒸汽、煙氣系統的耦合優化設計方法,開展捕集系統與電廠系統集成耦合示范。
    2. 燃燒前捕集技術
       燃燒前低能耗CO2捕集技術:研發燃料燃燒前高效轉化與CO2捕集的耦合技術,包括燃燒前富集CO2的合成燃料制備技術、適合高濃度CO2燃料氣的CO2分離技術、反應分離一體化的低能耗CO2捕集技術;研究燃燒前燃料轉化與CO2捕集耦合反應過程的催化劑與反應器設計,及關鍵過程的實驗驗證。
       低能耗捕集CO2的系統集成技術:建立技術、經濟與技術路線多層面的能源動力系統綜合分析與評價方法,提出燃料化學能梯級利用與低能耗捕集CO2一體化的能源動力系統集成原則;研究新型氣化、化學鏈燃燒、燃料合成、富氧燃燒等的燃料轉化與CO2捕集耦合方法,提出低能耗、低成本燃燒前捕集CO2的新型能源動力系統。
    3. 富氧燃燒富集CO2技術
        富氧燃燒裝備放大及系統集成技術:研究富氧燃燒的放大理論和設計原理;研發富氧燃燒鍋爐、燃燒系統、冷凝器等關鍵裝備;研究富氧燃燒全流程系統集成優化技術,通過熱耦合設計顯著降低系統的綜合成本;研究富氧燃燒熱力系統動態特性及其調節控制等。
        富氧燃燒用大型空分和壓縮純化技術:研發適合于富氧燃燒參數需求和變工況特性要求的大型深冷空分技術;探索新型的低能耗制氧技術,研發適合于富氧燃燒煙氣特點的壓縮純化技術;降低運行成本,形成相應的國產化配套能力。
        煤基化學鏈燃燒技術:研究煤基化學鏈燃燒的反應強化和熱質傳遞調控技術、低成本批量制備載氧體技術、煤基化學鏈燃燒系統集成優化技術。
    4. CO2輸送工程技術
    CO2輸送方式評價與系統優化技術:研究不同輸送方式技術經濟界限的評價技術,不同輸送系統的優化設計技術;研究源匯匹配與管網規劃優化技術。
    CO2管道輸送工程技術:研發CO2大排量壓縮關鍵設備;研究CO2輸送管道安全控制與監測技術與CO2管道輸送工程技術標準及規范。
    5. CO2驅油利用與封存技術
    CO2驅油與封存工程應用技術:研發CO2驅油與封存的油藏工程設計與優化技術,油藏動態跟蹤與調整技術,注采及地面系統設計與優化技術,CO2驅油與封存注采及地面系統的防腐技術,CO2驅油與封存系統安全監控技術。
    CO2驅油與封存注采關鍵裝備國產化技術:研究高壓耐酸大排量壓縮機設計與制造技術,研制適合CO2驅油與封存的井口和井下裝備工具。
    枯竭油氣藏殘余烴微生物富化技術:研究與培養適合枯竭油氣藏殘余烴富化的本源微生物菌種及其生化過程,優化本源微生物激活和工程應用條件。
    6. CO2驅煤層氣與封存技術
    CO2驅煤層氣利用與封存系統的安全監控技術:研究適合驅煤層氣安全監控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監測技術及CO2運移的綜合反演技術、CO2驅替煤層氣煤層的致災評價與防治技術。
    CO2驅煤層氣利用與封存工程系統配套應用技術:研發深部軟薄煤層鉆井完井、煤層增注技術。
    7. CO2礦物轉化固定技術
    鈣鎂基天然礦物與工業固廢礦化固定CO2技術:研發典型鈣鎂基天然礦物和工業固廢中固碳組分高效選擇性分離技術,強化碳酸化轉化制備功能化碳酸鹽及產品調控技術,以及多級多相反應與分離一體化大型裝備,開發高附加值碳酸鹽產品。
    天然礦物原位轉化固定CO2與資源提取技術:研究巖層改造與CO2注入技術,高價值元素富集與回收技術,以及天然環境下的永久礦物固定技術。
    8. CO2化學和生物轉化利用技術
    CO2化學轉化利用技術:研發CO2低能耗制備合成氣、甲醇能源化學品的高效催化劑和專屬反應器技術,CO2溫和制備碳酸酯高值化學品的羰基化轉化與專屬反應器技術,CO2合成降解塑料的高效連續聚合反應技術;探索CO2光/電、光/熱轉化前沿技術。
    CO2生物轉化利用技術:研發高效低成本固碳優良藻類、菌種和林木培育、培養及基因工程技術,生物轉化固碳產物低成本采收分離與多聯產加工技術;CO2微生物與電化學合成燃料耦合反應技術,高效光生物反應器構建技術。
    9. 地質封存技術
       地質封存長期安全性保障技術:研究封存場地精細勘察與表征技術,長期安全性的綜合監測、評價與反演技術,工程失效的預警與補救對策技術。
       規模化封存工程建設的配套技術:研究井筒完整性評價與修復技術、耐腐蝕長壽命井下設備與材料。
    (三)開展全流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系統集成與示范
       重點開展30-50萬噸規模的燃燒后CO2捕集、驅油與封存一體化示范、6萬噸規模的燃燒前捕集與封存示范、10萬噸規模的富氧燃燒富集利用或地質封存示范等。
    (四)促進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發展的政策與法規研究
    CCUS相關政策法規與管理體系:研究CO2管道建設、封存選址、監測評價方法與標準,地下空間使用權利與責任歸屬的政策法規,以及CCUS項目研發與示范的激勵政策和投融資機制。
    CCUS基礎設施規劃與行業協作機制:研究CCUS源匯匹配、運輸管網等基礎設施規劃與共享機制,研究成本、效益、責任分擔和知識產權分享機制。
    (五)加強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創新能力建設
    建立CCUS技術創新研發與公共測試平臺:依托大型骨干企業、優勢科研單位,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技術創新試驗基地。
    建立CCUS信息數據庫與技術標準及規范體系:建立CO2大規模排放源數據庫、CO2資源化利用與封存潛力的信息庫和CO2源匯匹配信息系統,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CCUS技術標準與規范體系。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科技統籌協調機制
    建立由國家科技主管部門與經濟宏觀管理、能源、國土資源、環境保護等主管部門組成的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科技工作協調小組,強化CCUS技術創新體系總體布局,推進技術創新與產業政策、管理措施的協調,統籌協調和調動各部門及地方資源,共同推進規劃實施。組建由多學科、多領域高層專家參與的國家CCUS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為規劃實施提供戰略決策與技術咨詢。
    (二)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相關國家科技計劃對CCUS技術研發與示范的支持力度,實施CCUS技術研發與示范,建立國家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科技項目庫,加強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工程示范等工作的銜接。鼓勵各地方與相關行業部門增加投入,積極利用國際渠道籌措資源,加強CCUS技術研發、集成示范與能力建設。
    (三)強化國際科技合作
    把握國際CCUS技術發展趨勢,積極開展CCUS國際科技合作,將CCUS技術納入多邊、雙邊國際科技合作,推動建立國際前沿水平的國際合作平臺;基于國際視野推動我國CCUS技術研發和國際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再創新,統籌推動我國CCUS技術創新體系跨越發展。
       (四)成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建立CCUS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形成長效穩定的組織運行機制,集成產學研多方資源,建立CCUS技術信息集成與資源共享平臺,提高CCUS技術與信息服務能力;加強跨行業、跨領域合作,推動關鍵共性技術的聯合攻關和大規模全流程的CCUS技術示范工程建設。
    (五)加強創新團隊與人才建設
    推動和完善CCUS相關學科體系建設,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和教育機構整合相關學科優勢資源開設有關課程,加強專業人才培養;支持和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和大型企業建立高水平的實驗室、研發中心和示范基地,培養與引進青年創新人才和工程技術人員。








    ====================================
    免責聲明:
    本站(law-lib.com)法規文件均轉載自:
    政府網、政報、媒體等公開出版物
    對本文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
    請核對正式出版物、原件和來源
    客服:0571-88312697更多聯系
    ====================================

    中央頒布單位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圖書館

    .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男女视频 | 这里只有久久精品视频 |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更新 |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一区 | 综合久久91 | 久草手机视频在线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91久久久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免费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黄色影片 | 日本一区视频在线观看 | 黄色福利站 | 欧美视频在线观 | 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精品区 | 亚洲综合久久久久久888 | 在线视频免费国产成人 | 黄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台湾swag | 国产在线91精品天天更新 | 日韩 欧美 国产 师生 制服 | 国产高清免费不卡观看 |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 国产区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性另类69xxxx极品 | 牛人国产偷窥女洗浴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欧美一部 |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 | 午夜限制r级噜噜片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 日韩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 |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影院游乐网 | 在线成人播放毛片 | 伊人国产在线视频 | 亚洲午夜综合网 | 东凛中文字幕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 | 一级毛片在线观看视频 | 三级com| 理论片中文字幕 |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视频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