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促進衛河流域生態治理和高質量發展的決議
鶴壁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促進衛河流域生態治理和高質量發展的決議
河南省鶴壁市人大常委會
鶴壁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促進衛河流域生態治理和高質量發展的決議
鶴壁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促進衛河流域生態治理和高質量發展的決議
(2022年3月30日鶴壁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通過)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緊緊圍繞省委“十大戰略”和市委“十大行動”,落實衛河流域城市人大協作助力生態治理和高質量發展第一次會議精神及合作協議,擦亮綠色發展底色,促進衛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讓衛河成為長久安瀾的“平安河”、綠色協調的“生態河”、傳承文明的“文化河”、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結合我市實際,作出如下決議。
一、突出政治引領,建設生態文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和省市委全會精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量水而行、節水優先,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打造衛河流域生態治理和高質量發展樣板區。
二、堅持規劃先行,統籌協調推進。發揮規劃對推進衛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引領、指導和約束作用。市人民政府自然資源規劃部門應當會同水利、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部門依照國土空間規劃,科學有序統籌安排流域生態、農業、工業、城鎮等功能空間,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對所轄流域國土空間實施分區、分類用途管制。
三、加強水資源管理,提升水安全保障。市人民政府水利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開展衛河流域水資源承載力評估,加強水資源管理,對流域可用水資源進行科學配置。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取用水管理,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加強農業節水增效;加大工業節水減排力度,推廣節水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培育發展節水產業,支持企業節水技術改造;深化節水降損,建設高水平節水型城市,完善農村集中供水和節水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規水利用。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科學調配水資源,實現旱引澇排、豐枯互補、內連外通、調洪防災的現代水網體系。
四、筑牢防汛屏障,提高應急能力。衛河防汛工作實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市人民政府應急管理、水利及相關部門應當暢通防汛指揮體系、完善應急預案、規范汛情險情災情管理,統籌推進內河防汛、城市防汛、農田排澇等工作;健全流域防洪減災和工程管護體系,加強河道綜合治理,鞏固提升堤防河防工程;修復水毀水利工程,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城市防洪減災、排水防澇等公共設施建設,開展重點部位隱患排查整治,組織實戰化防汛應急演練;提升氣象和水文監測預報能力,建立健全會商研判機制,規范預報預警信息發布;健全應急救援體系,加強應急隊伍建設,提升應急綜合能力。
五、抓好治理保護,改善生態環境。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全面加強林草植被建設、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積極開展生態綜合整治,分區分類推進生態保護修復,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多樣性;健全生態補償機制,鼓勵和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凝聚生態保護的強大合力。市人民政府生態環境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推進水環境治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強化工業污染協同治理,統籌推進生活污染治理,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
六、開展造林綠化,建設生態廊道。市人民政府自然資源規劃部門應當會同林業等有關部門,規劃建設衛河生態廊道。生態廊道建設應當以穩定河勢、規范流路、保障行洪能力為前提,統籌河道水域、岸線生態建設,分區域分梯次造林綠化,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塑造綠色生態風貌,打造集防洪護岸、水源涵養、生物棲息、生態農業、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體,人河城和諧統一的復合型綠色生態廊道。
七、強化產業支撐,統籌城鄉發展。市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堅持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統籌抓好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重點培育、未來產業謀篇布局,支持科技創新;支持豫北跨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建設。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發展格局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八、弘揚衛河文化,發展全域旅游。市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深入挖掘衛河文化時代價值,加強對衛河及大運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實施衛河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加大對衛河文化產品的扶持,加快衛河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優化旅游規劃開發布局,做優特色旅游產品,營造優質旅游環境,構建全域化旅游格局,打造衛河文化的探源地、支撐地和體驗地。
九、健全工作機制,完善法治保障。市人民政府應當健全工作機制,加強組織實施,充分發揮各級各部門職能作用;全面推行“河長+檢察長”“河長+警長”模式和林長制,定期開展巡河,完善工作協作機制,協調解決突出問題;建立推動工作落實的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完善獎懲機制,強化效果導向、形成正向激勵。各級行政機關和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應當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堅決查處和嚴厲打擊各類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
十、發揮職能作用,匯聚人大力量。適時推進衛河流域城市協同立法。各級人大常委會要加強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促進相關法律法規貫徹執行,推動相關規劃、重大項目順利實施;每年聽取同級人民政府關于本行政區域內衛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情況報告。各級人大代表要切實扛起“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責任擔當,積極履職盡責,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共同支持、主動參與衛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新時代高質量富美鶴城建設貢獻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