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志愿服務規定
廣州市志愿服務規定
廣東省廣州市人大常委會
廣州市志愿服務規定
廣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 10 號)
廣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于2022年11月25日通過的《廣州市志愿服務規定》,業經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八次會議于2023年1月9日批準,現予公布,自2023年3月5日起施行。
廣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23年1月18日
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廣州市志愿服務規定》的決定
(2023年1月9日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八次會議通過)
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八次會議審查了廣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請批準的《廣州市志愿服務規定》,該規定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決定予以批準,由廣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布施行。
廣州市志愿服務規定
(2022年11月25日廣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 2023年1月9日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八次會議批準)
第一條 為了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對象的合法權益,鼓勵和規范志愿服務,弘揚志愿服務精神,推動志愿服務活動,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根據《志愿服務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適用于本市行政區域內開展的志愿服務以及與志愿服務有關的活動。
第三條 市、區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機構負責建立志愿服務工作協調機制,統籌規劃本行政區域內的志愿服務事業發展,加強對志愿服務工作的協調指導、督促檢查和經驗推廣。
第四條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志愿服務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促進志愿服務事業發展的政策和保障措施,將志愿服務事業發展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加強對轄區內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指導,根據實際情況在資金、場地、項目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幫助,并協助有關部門做好與志愿服務相關工作。
第五條 市民政部門負責本市行政區域內志愿服務行政管理工作,組織實施本規定。區民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志愿服務行政管理工作。
發展改革、教育、財政、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商務、文化廣電旅游、衛生健康、應急管理、互聯網信息、體育、來穗人員服務管理、政務服務數據管理等有關部門和消防救援機構按照各自職責,負責與志愿服務有關的工作。
第六條 共產主義青年團委員會應當做好青年志愿服務工作,配合民政部門做好志愿服務教育培訓、信息化和宣傳等工作。
工會、婦女聯合會、紅十字會、殘疾人聯合會等其他有關人民團體和群眾團體應當在各自工作范圍內做好相應的志愿服務工作。
第七條 市民政部門應當會同共產主義青年團廣州市委員會等有關單位建立健全志愿服務數據的采集管理機制,按照統一的數據標準,做好全市志愿服務數據采集匯聚、共享開放、流通融合等管理工作,形成全市統一的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實現與本省志愿服務信息平臺、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互聯互通。
民政部門、共產主義青年團委員會和有關單位應當為有關組織和個人開展志愿服務信息發布、供需對接、信息記錄和證明出具等提供指引和支持。
志愿服務信息系統的管理者應當依法管理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服務對象等單位和個人的信息,確保收集或者系統用戶發布的個人信息安全,并公布投訴、舉報方式,及時受理和處理有關投訴和舉報。
第八條 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社會組織等成立志愿服務團體的,所在單位應當對所成立的志愿服務團體實施管理,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便利條件。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對在城鄉社區成立的志愿服務團體實施分類管理和指導,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予以協助。
鼓勵具備條件的志愿服務團體,依法登記為志愿服務組織。
第九條 鼓勵和引導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務組織,依托志愿服務組織向社會提供多元化日常志愿服務。加入志愿服務組織的志愿者,可以同時加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其他組織或者志愿服務團體。
志愿服務組織應當依法建立志愿者服務管理制度,在志愿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給予指導、協調、監督,并建立服務對象對志愿者服務質量反饋機制。對未按照約定提供志愿服務并造成不良影響的志愿者,按照管理制度依法予以處理。
第十條 履行工作職務行為、有償服務等不屬于志愿服務的活動,不得進行志愿服務信息記錄、出具志愿服務記錄證明。
市民政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和志愿服務行業組織制定志愿服務信息記錄和證明出具的操作指引,并向社會公布。
第十一條 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服務團體可以根據自身優勢和城鄉社區服務對象的需求,在家政服務、心理疏導、醫療保健、生態環境、文體活動、社區治理、法律服務等領域開發設計并實施有針對性的志愿服務項目。
民政部門和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采取措施支持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服務團體,向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提供常態化志愿服務。
第十二條 體育賽事、文化交流和展會等大型活動招募志愿者的,主辦單位應當為志愿者提供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服裝、交通、餐飲、醫療、臨時休息場所、物資等保障。
共產主義青年團委員會應當組織和支持青年志愿者參與大型活動的志愿服務活動,建立大型活動志愿服務工作機制,協助主辦單位做好志愿者招募、培訓上崗、現場調配、后勤保障、考核、激勵、宣傳等組織和管理工作。
第十三條 應急管理、衛生健康等部門和消防救援機構應當支持基層應急志愿服務工作,指導志愿者參與突發事件應對知識的科普宣傳教育。
發生重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需要迅速開展救助的,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應急志愿服務協調機制,及時發布志愿服務需求信息,規范志愿者、志愿服務團體、志愿服務組織有序開展搶險救災、疫情防控等應急志愿服務,并提供必要的個人防護和專業指導;志愿者、志愿服務團體、志愿服務組織應當接受統一的應急指揮協調。
第十四條 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支持志愿服務組織參加社會組織等級評估,并將評估結果作為財政扶持、購買服務、評比表彰的參考依據。
第十五條 志愿服務行業組織可以建立志愿者星級評價制度。志愿者的星級可以作為表彰、獎勵、優待、回饋志愿者的參考依據。
第十六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省有關規定和本市實際制定志愿者優待措施,并對有良好志愿服務記錄的志愿者在辦理承租公共租賃住房,或者積分制入戶等積分制服務事項時給予優先或者加分等。
志愿服務組織和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其他組織可以依托志愿服務記錄,通過志愿者獎勵回饋、會員互助服務等方式,激勵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活動。
第十七條 鼓勵保險機構與志愿服務組織合作,設計開發符合志愿服務特點、適應志愿服務發展需要的保險產品,為志愿者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購買保險提供便利。
第十八條 民政部門應當采取措施,推動慈善、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協同發展,支持志愿者和社會工作者共同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者可以發揮專業優勢,在需求對接、項目設計、活動實施、隊伍培育等方面支持志愿服務活動。
志愿服務組織可以與慈善組織合作,依法為志愿服務活動和服務對象募集慈善資源。
第十九條 本市倡導培育和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志愿服務文化,將志愿服務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式,納入居民公約、村規民約、學生守則、行業規范等。
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機構應當會同市民政部門、共產主義青年團廣州市委員會等單位推廣使用志愿服務標志,制定志愿服務服裝基本樣式,推介志愿服務項目,傳播志愿服務文化,宣傳先進典型等。每年三月為“廣州市學雷鋒志愿服務月”。
第二十條 市民政部門應當會同共產主義青年團廣州市委員會指導志愿服務行業組織、志愿者培訓機構等單位,開發設計志愿服務培訓課程,建立志愿服務工作者、志愿者分類培訓體系,推進志愿服務專業化發展。
鼓勵和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廣州志愿者學院等專業機構開展志愿服務理論研究,推動廣州志愿服務標準體系建設。
第二十一條 支持和推進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志愿服務聯動和常態化交流合作機制,推動志愿者身份互認、資訊互通、記錄互認、激勵共享,促進志愿服務事業融合發展。
支持和推進志愿服務國際交流合作,培育志愿服務國際人才,推動志愿者隊伍國際化建設。
第二十二條 志愿服務組織應當建立志愿服務投訴機制,暢通投訴渠道,及時處理與本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相關服務態度、服務質量等投訴,并及時向服務對象反饋。
任何組織和個人發現志愿服務相關違法違規行為,可以向民政部門、其他有關部門或者志愿服務行業組織投訴、舉報。民政部門、其他有關部門或者志愿服務行業組織應當依法及時處理、反饋。
第二十三條 志愿服務組織違反本規定第十條規定,不依法記錄志愿服務信息或者出具志愿服務記錄證明的,由民政部門依照《志愿服務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理。
第二十四條 民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規定,未依法履行職責的,由有權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五條 本規定自2023年3月5日起施行,《廣州市志愿服務條例》同時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