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重污染天氣防治若干規定
湖南省重污染天氣防治若干規定
湖南省人大常委會
湖南省重污染天氣防治若干規定
湖南省重污染天氣防治若干規定
(2023年11月30日湖南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
第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本行政區域內的重污染天氣防治納入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體系,明確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加強對大氣污染的成因分析和針對性治理,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氣實時監測數據分析、預報和應急響應機制,防范重污染天氣產生。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重污染天氣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重污染天氣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第二條 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和未完成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的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每年依據國家標準和技術規范組織開展大氣污染成因分析;其他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根據重污染天氣防治需要及時組織開展大氣污染成因分析。
大氣污染成因分析包括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氣象觀測、大氣污染源排放調查、主要污染物來源解析等內容。受委托從事大氣污染成因分析工作的單位應當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對其出具的污染成因分析報告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負責,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前述單位的質量考核,考核結果納入環保信用評價管理。
第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根據大氣污染成因分析成果,制定并組織實施重污染天氣防治方案,向社會公開,并定期進行評估。
重污染天氣防治方案應當明確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工程治理項目、改善期限、政策措施和保障措施。
第四條 省、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加強與同級氣象主管機構等有關部門的信息共享和會商,提高大氣環境質量和重污染天氣預測預報水平,按規定發布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預報和中長期潛在趨勢分析。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大氣污染監測、預報能力建設,協調有關部門做好監測站點選址工作。
第五條 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與周邊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重污染天氣預警聯動應急響應機制,加強信息共享,定期協商解決區域重污染防治重大事項,推進區域聯防聯控與應急聯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據重污染天氣的預警等級,及時啟動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分級落實應急響應措施,采取的應急措施應當及時向社會公布。
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將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禁止或者限制大氣污染物排放的要求納入排污許可特殊時段管理。
納入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的排污單位應當按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應急預案,制定應急響應實施方案;其他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執行當地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采取的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措施。
第六條 未達到大氣環境質量標準或者未完成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采取嚴格的大氣污染控制措施,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督促鋼鐵、焦化、水泥、玻璃、陶瓷、有色金屬等企業采用先進生產技術、工藝和裝備實行超低排放改造或者深度治理,按期達到規定的大氣環境質量標準。
第七條 在本省使用的非道路移動機械應當進行基本信息、污染控制技術信息、排放檢驗信息等信息編碼登記。
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和省要求建立省非道路移動機械信息管理平臺,相關行業主管部門應當組織、督促本行業使用的非道路移動機械在信息管理平臺上進行信息編碼登記。
在本省注冊登記的高排放重型柴油貨車和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應當按照規定安裝遠程排放管理車載終端,并與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相關信息管理平臺聯網。具體規定由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第八條 在本省行駛的機動車、通航船舶不得超過國家和本省規定的標準排放大氣污染物,不得排放黑煙等明顯可視的污染物。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可以會同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在不影響正常通行的情況下,通過遙感監測等技術手段對在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的污染物排放情況進行監督抽測。
第九條 生態環境監測機構應當依法取得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證書,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監測設備,按照環境監測規范從事環境監測活動。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及其負責人對其出具的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負責,嚴禁隱瞞、偽造、篡改環境監測數據和信息。
第十條 本規定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