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管理辦法
山西省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管理辦法
山西省人民政府
山西省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管理辦法
山西省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管理辦法
(2023年11月30日省政府令第306號公布)
第一條 為了加強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減少自然災害對不可移動文物造成的損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自然災害救助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管理,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是指因氣象、地震、洪澇、地質等自然災害對不可移動文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風險。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管理包括風險評估、風險監測、風險預防和應急管理。
第三條 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應當遵循屬地管理、預防為主、科學高效、依法處置的原則。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的組織領導,建立工作協調機制,研究和解決重大問題,所需費用列入財政預算。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的相關工作:
(一)財政部門應當落實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經費;
(二)科技部門應當支持有條件的單位開展應對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的預防性保護等相關研究或者技術攻關;
(三)自然資源部門應當指導文物主管部門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對不可移動文物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四)應急管理部門應當指導文物主管部門開展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工作;
(五)消防救援機構應當依法承擔不可移動文物的火災撲救和重大災害事故的應急救援工作;
(六)宗教事務部門應當配合文物主管部門宣傳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明確宗教活動場所和被認定為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的不可移動文物安全責任人,協助相關部門做好日常性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
(七)水利、氣象、地震等部門應當加強與文物主管部門災害預警信息共享,利用互聯網、地理信息系統和大數據分析等科技手段,協助文物主管部門定期分析研判自然災害對不可移動文物造成的危害和影響,協同推進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預警預防及處置工作。
有不可移動文物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以及其他旅游景區,其主管部門應當督促管理機構落實文物安全保護措施,提升應對自然災害風險能力。
第六條 省人民政府文物部門應當做好以下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管理工作:
(一)組織制定相關標準和規范;
(二)組織開展風險評估,形成相關報告并向省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文物部門備案;
(三)組織建立監測網;
(四)指導、協調有關部門開展相關工作;
(五)指導、督促設區的市、縣(市、區)文物主管部門開展相關工作;
(六)組織實施應急管理;
(七)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健全文物自然災害分級分類防控機制;
(八)其他自然災害風險管理工作。
第七條 設區的市、縣(市、區)文物主管部門應當做好以下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管理工作:
(一)實施應急管理,落實防災減災措施;
(二)督促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和管理單位落實相關標準和規范;
(三)組織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和管理單位定期開展相關宣傳、培訓;
(四)其他自然災害風險管理工作。
第八條 文物管理機構應當做好以下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管理工作:
(一)對本機構文物保護區劃內的自然災害資料進行收集、記錄和整理,納入文物檔案;
(二)編制應急預案,儲備應急物資和裝備,定期開展應急演練;
(三)建立日常巡查制度,做好文物病害信息的記錄、分析。損傷變化嚴重的,應當進行定期檢測和實時監測;
(四)開展監測技術及預警閾值研究;
(五)其他自然災害風險管理工作。
無使用人的不可移動文物,由其所有人負責自然災害風險管理。
第九條 遇有自然災害發生,發生地文物主管部門應當立即依法先期處置。緊急情況下,應當依法對不可移動文物采取搶救、保護措施,同時報告當地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文物主管部門。
第十條 自然災害發生后,發生地文物主管部門應當妥善做好后續保護工作,搜集、保存好文物構件和附屬文物,做好文物修繕、修復工作。
第十一條 自然災害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開展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調查評估,形成評估報告;根據自然災害損害情況提出處理意見,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門。
第十二條 自然災害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收集、匯總、核實、發布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應急處置相關信息。
第十三條 公職人員在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管理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四條 本辦法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