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野生動物保護條例
天津市野生動物保護條例
天津市人大常委會
天津市野生動物保護條例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第三十一號
《天津市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已由天津市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于2024年12月3日修訂通過,現予公布,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24年12月3日
天津市野生動物保護條例
(2006年5月24日天津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
根據2017年11月28日天津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九次會議《關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規的決定》修正
2024年12月3日天津市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修訂)
目 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
第三章 野生動物管理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五章 附 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保護野生動物,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于本市行政區域內野生動物保護及相關活動。
本條例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包括:
(一)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二)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三)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四)法律法規規定需要保護的其他陸生野生動物。
第三條 本市野生動物保護工作遵循保護優先、規范利用、嚴格監管、社會共治的原則,加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鼓勵和支持開展野生動物科學研究與應用,秉持生態文明理念,推動綠色發展。
第四條 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領導,制定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相關保護規劃和措施,統籌解決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將野生動物保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第五條 市人民政府林業、漁業主管部門(以下統稱市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分別主管全市陸生、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工作。
和平區、河北區、河西區、河東區、南開區、紅橋區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由市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負責,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教育、巡查巡護等相關職責由區人民政府確定的部門依法履行。
濱海新區、東麗區、西青區、津南區、北辰區、武清區、寶坻區、靜海區、寧河區、薊州區的區人民政府林業、漁業主管部門(以下統稱區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分別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工作。
市場監管、公安、交通運輸、生態環境、城市管理、水務、衛生健康、郵政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野生動物保護相關工作。
第六條 本市確定每年十一月為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每年四月的第三周為愛鳥周。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野生動物保護的宣傳教育和科學知識普及工作,鼓勵和支持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企業事業單位、志愿者開展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生態保護等知識的宣傳活動;組織開展對相關從業人員法律法規和專業知識培訓;依法公開野生動物保護和管理信息。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對學生進行野生動物保護知識教育。
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新聞媒體應當開展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和保護知識的宣傳,并依法對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第七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有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的義務。禁止違法獵捕、運輸、交易野生動物,禁止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
社會公眾應當增強保護野生動物和維護公共衛生安全的意識,防止野生動物源性傳染病傳播,抵制違法食用野生動物,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市鼓勵投訴和舉報違反野生動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任何組織和個人可以通過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政府網站、舉報電話等途徑進行咨詢、投訴和舉報,接到投訴和舉報的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及時依法處理。舉報的違法行為經查證屬實的,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給予舉報人獎勵。
第八條 市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按照國家規定加強對野生動物遺傳資源的保護,采取棲息地保護修復、遷徙通道保護、監測巡護、人工繁育、野化放歸等措施,對遺鷗、東方白鸛、大鴇、白枕鶴、豹貓、中華斑羚等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實施重點保護。
第九條 本市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通過捐贈、資助、志愿服務等方式參與野生動物保護活動,支持野生動物保護公益事業。
市和區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應當鼓勵、支持野生動物保護社會組織發揮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并加強工作指導。
市和區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專家對有關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名錄制定和調整、保護規劃和措施制定、安全風險防控等提供咨詢意見。
第十條 本市加強與北京市、河北省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協同,建立健全溝通協調機制,重點在野生動物保護巡查巡護、打擊違法犯罪、棲息地保護、宣傳教育等方面加強協同合作。
第十一條 對在野生動物保護和科學研究方面成績顯著的組織和個人,由市和區人民政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
第十二條 本市對野生動物實行分類分級保護。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按照國家公布的名錄執行。
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由市人民政府組織科學論證評估,依法征求國務院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意見后制定、公布。
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應當每五年組織科學論證評估,根據論證評估情況進行調整,也可以根據野生動物保護的實際需要及時進行調整。
第十三條 市和區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加強信息技術應用,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定期組織或者委托有關科學研究機構對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狀況進行調查、監測和評估,建立健全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檔案。
市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資源信息數據庫,為野生動物保護和管理提供基礎數據。
第十四條 市人民政府依法將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劃入自然保護地,保護、恢復和改善野生動物生存環境。對不具備劃定自然保護地條件的,市和區人民政府根據本市野生動物資源狀況,可以采取劃定禁獵(漁)區、規定禁獵(漁)期等措施予以保護。
第十五條 市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狀況的調查、監測和評估結果,依法確定并發布本市野生動物棲息地名錄,加強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環境的保護、修復和改善。
第十六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在野生動物棲息地實施追逐驅趕、制造高分貝噪聲、閃爍射燈、擅自投喂等影響野生動物生息繁衍的行為。
禁止破壞野生動物巢、穴、洞、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遷徙洄游通道等場所。
野外觀察、拍攝野生動物不得驚擾其正常棲息。
第十七條 市和區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組織開展野生動物收容救護工作,加強對社會組織開展野生動物收容救護工作的規范和指導,結合實際明確野生動物收容救護機構。鼓勵和支持具備救護條件的組織和個人依法參與野生動物收容救護工作。
野生動物收容救護機構應當根據實際需要,建立收容救護場所,配備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救護工具、設備和藥品等,建立收容救護檔案,對單位和個人移送的以及其他需要收容救護的野生動物進行收容救護。
野生動物收容救護機構及收容救護場所信息,由市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向社會公布。
第十八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發現受傷、病弱、受困、迷途、擱淺等需要救護的野生動物時,應當及時報告市或者區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野生動物收容救護機構,市或者區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野生動物收容救護機構應當及時采取救護措施。
第十九條 禁止以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為名買賣野生動物及其制品。
對收容救護的野生動物,適宜放歸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及時放歸野外環境;不適宜放歸的,應當依法妥善處置。
第二十條 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檢疫和與人畜共患傳染病有關的動物傳染病的防治管理,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二十一條 市和區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野生動物危害調查評估,根據調查評估結果,組織實施野生動物危害防護工作,指導有關組織和個人采取科學防護措施,有效減少對人身財產、生產活動和生態安全的影響。
禁止以農業、林業生產防護等為名,違法獵捕野生動物。
第二十二條 市和有關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建設隔離防護設施、設置安全警示標志等,預防、控制野生動物可能造成的危害。
市和區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根據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調查、監測和評估情況,對種群數量明顯超過環境容量的物種,可以采取遷地保護、獵捕等種群調控措施,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生態安全和農業生產。對種群調控獵捕的野生動物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處理和綜合利用。采取種群調控措施的,應當制定實施方案。
因保護本條例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造成人員傷亡、農作物或者其他財產損失的,由市和區人民政府按照規定給予補償。
第三章 野生動物管理
第二十三條 在自然保護地和禁獵(漁)區、禁獵(漁)期內,禁止獵捕以及其他妨礙野生動物生息繁衍的活動,但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野生動物遷徙洄游期間,在前款規定區域外的遷徙洄游通道內,禁止獵捕并嚴格限制其他妨礙野生動物生息繁衍的活動。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應當規定并公布遷徙洄游通道的范圍以及妨礙野生動物生息繁衍活動的內容。
第二十四條 禁止違法獵捕、殺害野生動物。
因科學研究、種群調控、疫源疫病監測或者其他特殊情況,需要獵捕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應當依法向國務院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申請特許獵捕證;需要獵捕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的,應當向市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申請特許獵捕證。
第二十五條 獵捕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和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應當依法取得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核發的狩獵證,并服從獵捕量限額管理。
第二十六條 在合法獵捕活動中,應當采取措施避免誤獵、誤捕、誤傷野生動物或者破壞其生存環境。對誤捕的野生動物應當立即放歸。對誤傷的野生動物應當立即采取搶救措施,并及時報告市或者區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導致死亡的,應當交由市或者區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依法處置。
第二十七條 人工繁育野生動物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嚴格保護和科學利用野生動物資源。
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應當經市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批準,取得人工繁育許可證,但國務院對批準機關另有規定的除外。
人工繁育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和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應當向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八條 從事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和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建立人工繁育檔案,記錄人工繁育的物種名稱、數量、來源、繁殖、免疫和檢疫等信息。
人工繁育野生動物的,應當采取安全措施,防止其傷人和逃逸。
終止人工繁育活動的,應當及時向原審批或者備案部門報送野生動物處置方案,并妥善處置野生動物。
第二十九條 禁止出售、購買、利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制品。
因科學研究、人工繁育、公眾展示展演、文物保護或者其他特殊情況,需要出售、購買、利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需要出售、利用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和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應當提供狩獵、人工繁育、進出口等合法來源證明。出售上述野生動物的,還應當依法附有檢疫證明。
第三十條 公眾展示展演野生動物,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保障野生動物健康狀態,防止觀眾擅自投喂或者驚擾野生動物。
公眾展示展演具有危害公共安全風險的野生動物,應當具備符合有關規定的公眾展示展演場所和設施,在飼養區、展演區、通道與觀眾活動區域之間設置圍墻、壕溝、防護欄等安全隔離設施,設置人員安全疏散通道,防止野生動物逃逸和傷人。
第三十一條 禁止食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禁止食用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獵捕、交易、運輸在野外環境自然生長繁殖的本條第一款規定的野生動物。
禁止生產、經營使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
禁止為食用非法購買本條第一款規定的野生動物及其制品。
第三十二條 市和區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野生動物放生活動的規范管理,根據保護野生動物的需要,依法進行野生動物放歸、增殖放流等放生活動。
任何組織和個人將野生動物放生至野外環境,應當選擇適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當地物種,不得干擾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產,避免對生態系統造成危害。隨意放生野生動物,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或者危害生態系統的,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第三十三條 市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野生動物保護巡查巡護工作機制,制定本市野生動物保護巡查巡護工作指南。區人民政府應當結合本行政區域實際情況,組織制定野生動物保護巡查巡護方案。
市和區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組織實施巡查巡護;在候鳥遷徙高峰期,加強對候鳥遷徙停歇地和越冬地等重點區域的巡查巡護。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協助、配合。
綠地、林地、濕地、公園、苗圃、湖泊、水庫等區域的經營、管理單位應當加強本區域野生動物保護的巡護;發現相關違法行為的,應當予以勸阻、制止,并向市或者區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報告。
第三十四條 市和區人民政府建立由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和市場監管、公安、交通運輸、城市管理、水務、衛生健康、郵政等部門組成的野生動物保護聯合執法工作協調機制,定期溝通、研究野生動物保護重大事項,加強線索移交、勘驗鑒定、督查督辦等方面協同合作,加大對違法獵捕、交易、利用、運輸、攜帶、寄遞野生動物及其制品,以及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等行為的查處力度。
本市推動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依托市信息資源統一共享交換平臺共享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基礎數據、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相關信息,促進業務協同,提升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效能。
第三十五條 商品交易市場開辦者應當加強市場巡查,發現市場內違法出售野生動物及其制品或者禁止使用的獵捕工具的,應當勸阻、制止其違法經營行為,并及時向市或者區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和區市場監管部門報告。
網絡交易平臺經營者應當加強對線上交易行為的檢查,發現平臺內違法出售野生動物及其制品或者禁止使用的獵捕工具的,應當依法采取必要的處置措施,并及時向市或者區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和區市場監管部門報告。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六條 市和區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不依法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發現違法行為或者接到對違法行為的舉報不依法處理,或者有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等不依法履行職責的行為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在合法獵捕活動中,對誤捕、誤傷的野生動物不放生、不搶救,以及由此造成野生動物死亡且隱瞞不報的,由市或者區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處相當于誤捕、誤傷野生動物價值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款。
第三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和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未建立人工繁育檔案的,由市或者區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九條 對違反本條例的行為,法律、行政法規已有處理規定的,從其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 附 則
第四十條 本條例規定的野生動物及其制品,是指野生動物的整體(含卵、蛋)、部分及衍生物。
本條例規定的野生動物棲息地,是指野生動物野外種群生息繁衍的重要區域。
第四十一條 本條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