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市南澳島規劃建設管理辦法
汕頭市南澳島規劃建設管理辦法
廣東省汕頭市人民政府
汕頭市南澳島規劃建設管理辦法
汕頭市南澳島規劃建設管理辦法
(2023年12月29日汕頭市人民政府令第211號公布 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提升南澳島規劃建設管理水平,科學合理利用南澳島資源,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和美海島,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南澳島范圍內制定、修改和實施國土空間規劃,以及從事各類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和相關管理活動,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南澳島規劃建設管理遵循規劃先行、生態優先、傳承歷史、科學開發的原則。
第四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南澳島規劃建設管理的領導,及時協調解決跨區域、跨部門的重大問題,定期組織對南澳島規劃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推動南澳島高質量發展。
南澳縣人民政府(以下簡稱縣人民政府)是南澳島規劃建設管理責任主體,按照管理權限具體負責南澳島規劃建設管理各項工作的組織實施。
市、縣人民政府發展改革、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水務、文化旅游體育、市場監管、城市管理綜合執法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共同做好南澳島規劃建設管理相關工作。
第五條 市、縣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應當加強南澳島保護宣傳教育工作,增強公眾的海島保護意識。
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制度,廣泛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南澳島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意見。對涉及南澳島開發利用的重大事項,相關部門應當事先聽取公眾意見。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對破壞南澳島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資源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勸阻、制止和舉報。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舉報獎勵制度,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
第二章 資源保護
第六條 市、縣人民政府應當結合南澳島資源條件優勢,推進南澳島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
縣人民政府應當完善南澳島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資源的調查、管理、保護等制度,統籌島礁沙灘、巖石山體、湖塘水庫、森林植被、古樹名木等自然資源和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歷史建筑等歷史文化資源及其所處環境的保護。
第七條 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南澳島山體生態屏障的保護,組織相關部門依法查處擅自破壞山體林木植被和地形地貌的行為,責令相關責任人進行修復。對因自然因素等導致的荒廢和受損山體、退化林地以及宜林荒山荒地荒灘,由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生態修復,恢復植被。
經批準在南澳島進行開發建設的,建設單位應當優先建設或者與工程項目同步建設項目涉及的生態保護設施,并采取安全保障措施,避免破壞項目周圍水體、林木植被和地形地貌;因工程建設造成生態破壞的,依法承擔修復責任。
有序推進南澳島陸上風電場改造升級和退役,島上不再新增陸上風電場裝機容量。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內的風電場原則上不進行改造升級,不擴大現有規模與范圍。風電場項目到期退役后由建設單位負責做好生態修復。
第八條 縣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對南澳島水資源狀況進行調查評估,嚴控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依法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范圍并落實保護措施,加強植被保護和水源涵養,防止開發建設活動造成水土流失和水體污染。
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入海排污口臺賬,加強對入海排污口水質的監測,組織查處違法設置的入海排污口。
第九條 南澳島實行海岸建筑退縮線制度,強化海岸線相近陸域規劃管控。
縣人民政府應當統籌考慮海岸線自然地理格局、海洋災害影響、生態系統分布和演變過程等因素,因地制宜劃定海岸建筑退縮線,經市人民政府批準后向社會公布。海岸建筑退縮線的劃定應當與國土空間規劃、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等成果相銜接。
海岸建筑退縮線范圍內的建設應當以綠地與開敞空間為主。除國家和省重大項目、應急減災和海岸防護設施、交通基礎設施、市政基礎設施、公共觀測監測設施、文體旅游和科普宣教等公共配套設施、生態修復工程、農業設施、軍事設施以及法律、法規、規章允許的項目外,海岸建筑退縮線范圍內原則上不得批準開展其他建設活動;已依法批準并建設的項目,影響海岸帶保護的,應當結合實際通過改造、轉型、置換等方式進行整治。
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南澳島海岸建筑退縮線制度實施的指導和監督。
第十條 嚴格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南澳島森林、濕地自然風景資源。
縣人民政府應當強化對海島國家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自然公園管理工作的組織協調。
經依法批準的森林、濕地等自然公園規劃,是開展森林和濕地資源保護、開發,以及從事生產經營、生態旅游、科學研究等活動的依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已建項目不符合自然公園規劃保護要求的,應當按照規劃逐步退出。
第十一條 加強對南澳島前江灣、后江灣、深澳灣、青澳灣、竹棲肚灣等海灣生態環境的保護。縣人民政府應當推進沙灘修復養護、違法建(構)筑物清理、清淤疏浚整治、濱海濕地植被種植與恢復、海岸生態廊道建設等整治修復工作。
第十二條 嚴守南澳島耕地保護紅線,堅持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鼓勵發展海島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
第十三條 縣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南澳島歷史文化資源普查工作,依法對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和古樹名木實施保護,統籌推進南澳島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工作。
對島上具有地方傳統特色的鎮村,縣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編制保護規劃,保持和延續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的資源挖掘和保護申報工作。
對島上的古樹名木,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保護名錄,設立保護標志,劃定保護區域,防止古樹名木自然生長環境受到破壞。
第三章 規劃管控
第十四條 縣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南澳島高質量發展需要,完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的編制,實施分類分區用途管制,構建全域覆蓋、層級分明、統一有序的規劃管控體系。
第十五條 南澳島規劃建設管理應當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推進閑置土地處置和盤活利用,強化城鎮開發邊界對開發建設的剛性約束;鼓勵存量土地實施更新改造,推進城鎮開發邊界內建設用地集中布局、合理分區、提升品質。
新增建設用地優先用于保障島上應急防災設施、交通基礎設施、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旅游服務設施等項目建設。
新增住宅用地的規模應當與南澳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原則上布局在后宅鎮、云澳鎮、深澳鎮鎮區;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的環島公路臨海一側原則上不得新增安排商品住宅用地。
推進島上既有工業產業項目按規劃實施功能置換或者產業升級改造,從嚴控制新增工業產業用地。
縣、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村莊規劃編制應當科學安排農村宅基地布局和規模。后宅鎮、云澳鎮、深澳鎮鎮區規劃范圍內控制新增安排宅基地,原有成片分布的宅基地探索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居)民委員會組織建設農民集中式住宅;特殊情況需要新增的,應當由縣人民政府組織論證。
第十六條 縣人民政府應當協調好保護和開發利用的關系,立足南澳島自然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容量,實行建設用地開發強度分區管控。
除縣人民政府組織論證并經國土空間詳細規劃確定的地塊外,南澳島濱海、山前地區的住宅、商業服務業地塊容積率不得高于2.0。
第十七條 南澳島的規劃建設應當注重總體空間格局的塑造,貫通濱海、沿山旅游慢行通道,打造望山、看海、觀城的景觀視線通廊和山海融城整體意象。
濱海界面應當重點塑造高低錯落的天際線和疏密有致的建筑界面,加強臨海建筑布局、高度、面寬、間口率等要素控制,保障環島公路觀海視廊的通暢。
沿山界面應當重點保護黃花山、果老山等山體輪廓線,協調好建筑天際線與山脊線的關系,臨近山體的建筑高度不得超過背景山體海拔高度,保障背景山體的可見性和山體輪廓的完整性。
第十八條 南澳島建設項目的建筑形態應當與海島地形地貌相協調,外觀上采用與藍天、綠樹、碧海、金沙、白浪等環境色彩基調相協調的建筑色彩,突出樸素自然、簡潔大方、自由靈動、特色鮮明的建筑風格,營造自然和諧、開敞通透、錯落有致的建筑形態。嚴格控制大體量建筑,限制高差懸殊、比例失調的建筑布局。
鼓勵建筑立面使用體現地方特色的生態環保材料,審慎采用大面積玻璃幕墻;注重屋頂形式設計,推進屋面的綠化、美化。
第十九條 南澳縣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研究劃定南澳島風貌管控重點區域范圍,經同級規劃委員會審議、縣人民政府批準后向社會公布。
南澳島風貌管控重點區域內的國土空間詳細規劃編制應當包含城市設計內容;建設用地規劃條件應當明確城市設計要求;重點區域內的建設項目設計方案編制應當進行濱海橫向、縱向視線通廊和天際線等景觀分析,落實規劃條件中的城市設計要求。
對風貌管控重點區域內的標志性項目用地,探索實施帶建筑設計方案出讓。
第二十條 村(居)民在南澳島自建(含新建、改建、擴建)村民住宅的,除縣人民政府對風貌管控重點區域另有要求外,建筑層數應當不大于4層,建筑高度應當不大于14米;其中首層層高不大于4.5米,其他層高不大于3.5米。
建筑屋面坡度小于或者等于45度的,其建筑高度為室外自然地坪至檐口頂高度加上檐口挑出寬度;屋面坡度大于45度的,其建筑高度為室外自然地坪至屋脊頂高度。
第四章 附 則
第二十一條 縣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辦法規定,按照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要求,制定南澳島規劃實施細則。
第二十二條 本辦法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本辦法施行前合法取得規劃許可且許可仍然有效的,除依法修改國土空間規劃的情形外,按原許可的規劃內容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