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條例
廣東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條例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
廣東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條例
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公 告
(第42號)
《廣東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條例》已由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于2024年11月28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
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24年11月28日
廣東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條例
(2024年11月28日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
第一條 為了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帶動農民增收,促進共同富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于本省行政區域內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構建產權明晰、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以及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經營性財產參股等多樣化途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活動。
第三條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工作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在鄉鎮黨委、街道黨工委和村黨組織的領導下依法履職,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納入縣域經濟發展布局,制定政策措施,加大土地、資金、人才等保障力度,建立健全統籌協調機制和監督管理體系,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自主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集體財產管理和產權流轉交易等的監督指導,統籌協調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工作?h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科技、民政、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水利、文化和旅游、審計、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林業等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有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監督管理,落實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
對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按照國家和省的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以及發展改革、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林業、稅務等有關部門應當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提供產業扶持、人才保障、土地利用、農業技術、稅費減免等方面的咨詢服務和培訓指導,加強有關法律法規、政策措施等的宣傳。
鼓勵各類市場主體、社會組織和個人等參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活動。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家和省的規定,做好農村集體所有的不動產確權登記,依法確認其所有權及使用權;對尚未進行確權登記的農村集體所有的不動產,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分類處理等措施推進確權登記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財政、住房城鄉建設、水利、農業農村、林業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相關工作。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根據國家和省的規定,定期對農村集體財產進行資產清查,依法處理違法違規占用、出租、發包農村集體財產等問題并予以公開,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予以指導、支持。
第六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依法健全組織機構,制定組織章程,做好成員確認、集體財產經營管理和收益分配等工作。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保障成員充分行使民主權利。
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依法做好農村集體財產清產核資、成員確認等工作的基礎上,開展集體經營性財產收益權量化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結合當地經濟發展實際,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定公積公益金提取和使用辦法。
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根據當地實際,挖掘和整合利用鄉村特色資源,發展現代種養業,開發農產品特色品種,打造農產品特色品牌;發展農產品加工和商貿流通業,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發展鄉村旅游業,推動農文旅融合;培育數字農業、農村電商、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新業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鼓勵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科研機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發揮各自優勢,帶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創建聯合發展平臺、產業聯合體等,參與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產業園等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建設,推動農村集體經濟轉型升級。
供銷合作社應當依托其組織體系和服務網絡,整合農資農技、冷鏈服務、農產品產銷對接、數字化平臺等優勢資源,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展合作,促進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特色優勢農產品產業發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以及郵政管理、交通運輸、農業農村等有關部門應當結合農村產業發展推進農村物流工作,促進交通、郵政、快遞、商貿、供銷、電商等農村物流資源融合和集約利用,推動農村物流降本增效;支持建設農村寄遞服務場所、完善快遞末端網點布局,暢通農產品流通渠道。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支持和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農村集體經濟效益,因地制宜創新發展模式,主要有:
。ㄒ唬┡c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等市場主體開展合作經營;
。ǘ┩ㄟ^村組聯合、村村聯合或者鎮村聯合等方式,依法設立或者參與設立公司,集中集約投資、聯合發展;
(三)合作或者自主開發經營異地項目,促進土地、資金、技術、管理等資源優勢互補和優化配置;
(四)通過政府引導、金融機構融資、企業運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入股的方式,依法運營村企合作項目;
。ㄎ澹┢渌戏、適宜的發展模式。
第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利用礦藏、水流、海域等資源,盤活閑置的土地、房屋、設施,發展溫泉療養、水上漂流、休閑露營、學農勞動、研學實踐、科普教育等符合鄉村特點的經營性項目。
各級人民政府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有關部門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根據國家和省的規定,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依法取得的前提下,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出讓、出租,建立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
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尊重農民意愿、保障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以及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的基礎上,探索開展撂荒耕地等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和統籌管理,因地制宜促進農田相對集中連片,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水利主管部門按照規定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利設施建設等方面予以支持。
鼓勵農民以委托、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房屋,可以交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統籌經營。支持依法開展房屋升級改造,發展農家樂、鄉村民宿等。
第十條 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升級改造集體物業,或者購置、置換、建設產業園區、標準廠房、專業市場、倉儲設施、種養殖場等經營性物業資產,增加集體物業增值收益。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民政、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消防救援等有關部門和機構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給予支持、協調和指導。
第十一條 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根據農業生產主體的服務需求,協助對接或者直接提供農田管理、農資供應、生產托管、市場營銷、電子商務、信息咨詢等農業生產性服務。
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結合鄉村人力資源特點,設立或者參股經營公司,開展物業管理、基礎設施養護、園林綠化、環衛清潔、物流配送、家政養老、建設施工等社會化服務。
第十二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依托產業園區、特色小鎮、創業基地等平臺,投資符合產業發展規劃、成長性良好的企業或者優質項目。
因發展水電、風電、光伏等產業或者開發礦藏等資源依法占用農村集體土地的,應當按照規定給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補償,可以探索通過股權等方式進行補償。
第十三條 縣級人民政府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預留空間,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配套設施農用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的規模和布局等需求統籌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查詢本村土地利用具體信息、了解土地管理規定、參與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等提供便利。
作為征地安置另行安排給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用于發展生產的建設用地或者其他形式的置換補償,應當主要用于發展農村集體經濟。
鼓勵各級人民政府在開發區、產業園區、產業集聚區、工業集中區、城鎮社區等統籌規劃集體經濟發展用地,支持鎮村統籌或者多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集中開發使用集體建設用地。
支持和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整合利用零散土地發展集體產業。
第十四條 各級財政支持的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項目中以工代賑等適宜的項目,依法優先交由符合條件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其設立的市場主體實施。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農業農村等有關部門應當制定適宜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設立的市場主體優先實施的項目范圍和具體條件。
第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創新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財政扶持方式,探索通過將直接補助改為股權投入等方式,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供銷合作社等方面資金支持經濟薄弱村等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與鎮村經濟發展關聯度高的財政支持項目相關股權和收益可以按照國家和省的規定確權或者分配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資金資源統籌,支持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和用水、用電、用氣、網絡、交通等公共設施建設與管護以及公共服務、村級組織運轉,推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第十六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設立或者參與設立的各類市場主體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契稅、印花稅、企業所得稅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
鼓勵金融機構加強對農村產業發展、城鄉融合等領域的金融支持,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農業供應鏈金融等,針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經營項目融資需求特點,拓寬融資渠道和有效擔保物范圍,開發信貸、保險等金融產品,優化金融服務。
支持金融機構結合地方需求派駐金融人才參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工作,協助研究盤活資源資產、設計金融發展規劃方案、防控金融風險等。
第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農業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強化種業、農業機械等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推動產學研融合發展,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水平,推動農業科技與農村集體經濟產業有效銜接。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科技、農業農村等有關部門應當根據實際需要,組織選派科技人員指導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鼓勵和支持科技人員帶技術、產品或者項目參與農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
第十八條 縣級人民政府、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當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隊伍建設,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人才培養計劃,創新經營管理人才引進、激勵機制,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科技人員、返鄉創業人員、退休人員、服務基層人員、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高等學校及職業學校(含技工學校)畢業生、退伍軍人等人員中選拔優秀人才,參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有關部門應當有計劃地組織實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人員等專項培訓。鼓勵和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人員到高等學校、職業學校(含技工學校)、企業、科研機構接受學歷教育、技能培訓和創業指導。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人才驛站、人才服務站、專家服務基地、青年中心、婦女之家等服務平臺建設,推動經營管理人員與科技人員、返鄉創業人員等人員之間的交流合作,并提供政策咨詢、項目申報、融資對接、技術支持、創新創業指導等服務。
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根據發展需要聘請職業經理人、金融專業人才或者專業管理團隊,提升市場運營和企業管理水平。
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建立激勵機制,對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做出突出貢獻的經營管理人員,可以按照激勵方案和規定程序從當年集體收入增量中安排一定比例進行獎勵。
第十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財政等有關部門應當采取措施,建立健全集體財產監督管理服務體系,依法加強農村集體財產監管和財務管理,拓展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監督途徑,防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債務風險,防范農村集體財產流失。
省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農村集體財產監督管理平臺建設,促進各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財務管理等數據的互融互通和共享應用。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推行農村集體財產監管和財務管理制度化、信息化、規范化,做好監督指導工作。
農村集體財產的流轉交易應當通過公開的交易平臺進行交易。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依托村(社區)法律顧問等開展組織章程審查、合同審查,降低經營管理風險。
第二十條 本條例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