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瑜 ]——(2009-8-24) / 已閱8500次
“革命”還是“改良”,技術創新必須的思考
王瑜
閱讀提示:我國對知識產權長期以來強調的是法律保護,這種認識正在發生改變,創新日益受到關注,如何創新將成為研究的課題,本文就此進行探討。
一、好的東西不一定有市場
一般來講投入一份資金在技術創新上就有至少十幾倍的回報,有的行業回報的比例更高一些。看到這點的企業對于技術創新的投入非常的大,最高能將銷售總額的百分之十幾投入到創新中,如此高額的投資帶來的是高風險。其實投入與收益并不一定就成正比。
有的企業創新成果技術也是非常的先進,甚至帶來了技術的革命,當這個創新成果轉化為新產品,卻根本沒有帶來預想的銷售效果,并沒有從市場中獲得預想的回報,企業家們都很納悶。這是因為他們忽略一個最為重要的因素——市場。可視電話作為革命性的一個新產品,在很多年前就有,但是到現在也沒有被推廣。施樂公司的帕諾阿爾托研究中心研究出許多革命性尖端高新技術,但是該中心研究出來的這些技術成果并沒有給施樂公司帶來滾滾的利潤,反而使該中心陷入了困境。
二、占據市場的不一定是好東西
明朝嘉靖時,為了維護銅幣的地位,政府發行了一批高質量的銅幣。這些銅幣被人收集,溶化后鑄成劣質的銅幣。還有的人磨取新銅幣的銅屑,使官錢重量減輕和劣質的銅幣一樣,這樣導致了大量劣質的銅幣充斥市場,而質量優良的官錢卻在市場上消失,這在經濟學上被稱為“劣幣驅逐良幣”。小時候上政治課,老師說,資本家將一種幾乎永遠不會壞的燈泡專利購買后束之高閣,以維持他們現有容易壞的燈泡的市場,這大概就是劣幣逐良幣的例證。市場上流行的并一定是好的產品,而好的產品并一定能在市場上大行其道,經濟學叫做“檸檬市場”,而對于技術創新而言同樣存在這種現象,技術市場同樣也存在“檸檬市場”。
在很多情況下,一個好的技術方案并不一定會被市場采納。如果一個舊的技術已經存在很長時間,即便出現了更為先進的可替代的技術,想替代也并不容易。我們大家每天都使用的電腦鍵盤,在最早的機械打字機出現時就有鍵盤,當時鍵盤字母的排列方法是按照26個字母的順利排列的,當人們熟練使用打字鍵盤時,往往因為打字的速度太快而將打字棒交纏在一起,出現卡鍵。后來有人將較為常用的鍵設計在外邊,不常用的鍵放在中間,也就是現在的字母排列方式。而這個方案的出發點竟然是有意降低打字速度,但是當這種排法被廣泛采用后,現在的電腦鍵盤也一直沿用,但是后來研發的很多新的排列方法就很難取代這種不合時宜的老舊排列方法。
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1435毫米,這是非常奇怪的一個標準,好像用那個國家的度量單位都不是個整數。原來鐵路是由建電車的人設計的,1435毫米這是電車輪距的標準,而這個電車的輪距來自馬車的輪距,而馬車的輪距來自英國馬路轍跡的寬度,而這個寬度又來自古羅馬戰車的寬度,而戰車的寬度正好是兩匹馬的寬度。代表工業文明的鐵路兩條軌道之間的距離竟然來自古羅馬兩個馬屁股的寬度,并無任何科學的依據,因此在鐵軌之間寬度上很容易進行技術創新,但是這樣的創新注定是沒有市場的,鐵軌間的距離決定了火車車廂的寬度,這個標準的改變意味所有的列車和現有的鐵軌都要改變,巨大的成本投入直接阻礙了對鐵軌之間距離的任何革新。
三、“頑固”的消費者
所有創新的產品最終都要成為商品,只有被消費者認可才能從市場得到回報,而消費者并不都是喜新厭舊的,相反他們對新產品并不是那么輕易接受,這正是很多創新產品不能打開市場的原因。當汽車剛剛問世,人們還是喜歡坐馬車,甚至有的國家法律規定,汽車在路上遇到馬車,應當停下來讓馬車先走。葡萄酒的釀造工藝延續了上千年,人們對葡萄酒的釀造方法以及飲用方式都有嚴格的規定,看到中國人往葡萄酒中兌雪碧,那些釀造師們哭了,認為中國人糟踐了葡萄酒,即便是拿酒杯的方式不對還要被人笑話。有人嘗試對葡萄酒的口味進行創新,在葡萄酒中添加芹菜汁、洋蔥汁,使葡萄酒增加了一些功效,但是“頑固”的消費者就是不接受。北京的烤鴨制作工藝也延續了幾百年,烤鴨講究的是用果木當柴火對鴨進行烘烤,煙熏火燎既不環保也不太符合健康的理念,可是當北京全聚德想改進烘烤的方式時,卻遭到了忠實消費者的一致反對。不僅是中國人會“守舊”,美國人其實也一樣,當年可口可樂改變了口味,結果銷售迅速下滑,以致讓百事可樂后來居上。一點點變革都不允許,更不要說進行重大的創新,有這樣“頑固”的消費者要在這個領域進行創新,可想其創新成果將是怎樣的下場。
四、成熟企業的考慮
過度強調所謂的“自主創新”和所謂的“自主知識產權是災難性的”,華為在這上面嘗過苦頭。華為最初對“創新的根本內涵”理解也是模模糊糊的,以至于華為早期在工程師文化引導下開發的交換機和傳輸設備遭到了運營商的大量退貨和維修要求,因為這些產品過度地強調了“自主創新”,而忽視了通訊產業“對已成熟技術的繼承是提高產品穩定和降低成本的關鍵”這一基本事實。華為針對容易被競爭對手忽略的客戶需求,進行針對性的開發。比如,2004年,華為開發的一款WCDMA的分布式基站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這款分布式基站沒有革命性的技術,也不存在過多的技術含金量,僅僅是工程工藝上的改進而已。華為人士說,但是它卻為華為的歐洲運營商客戶每年節省了30%的場地租金、電費等運行、運維費用。由于這款產品解決了歐洲客戶機房租金高、設備用電量大的難題,受到歐洲市場的歡迎。
“微軟的幾個核心產品都不屬于原創性創新,而是基于已有產品或技術的啟發繼續進行開發,在利用他人成果基礎上取得商業成功的”。DOS是微軟以5萬美元的價格從西雅圖一位程序編制者手中購得并進行部分改寫后提供給了IBM;微軟最為成功的Windows操作系統,也是采用美國施樂與蘋果公司的圖形和鼠標技術開發完成的。
創新是知識產權的源泉,不創新的企業沒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而不恰當的創新也可能將一家企業拖垮,沒做出創新的先驅卻成了“先烈”。創新是項經濟活動,企業創新的目的是在于創新帶來的經濟利益,而不是企業追求的榮譽稱號或者出自一種自力更生的情結。創新應當以經濟利益為導向,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利益為原則,那么如何創新?是“革命”還是“改良”?企業在創新之前必須就此進行思考。
作者:王律師,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高級會員
電話:010-51662214,電郵:5166221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