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v国产v片大片线观看网站-国产v视频-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大片-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大另类-这里只有精品首页-真不卡网站

  • 法律圖書館

  • 新法規速遞

  • 淺析離婚精神損害賠償

    [ 羅錦鋒 ]——(2010-10-29) / 已閱16630次

    淺析離婚精神損害賠償

    羅錦鋒


      論文摘要:精神損害賠償是救濟人身權利損害的一項重要方法,離婚之精神損害賠償也屬精神損害賠償的范疇。本文從精神損害的概念、性質、功能、范圍出發,討論了離婚之精神損害賠償理論上的可能性與實踐上的必要性,重點研究了離婚之損害的權利義務主體、賠償原則及適用范圍等問題。從而進一步論述了離婚精神損害的理論依據和建立離婚精神損害制度的意義。
      關鍵詞:精神損害 離婚之精神損害 對策
      近年來我國的離婚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離婚理由也越來越多樣化,酗酒、遺棄、缺乏感情、性生活不和諧、彼此厭倦及一系列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差異都可以成為離婚理由。西方有學者根據不同的離婚理由和離婚目的將離婚區分為良性離婚和非良性離婚,但無論是良性離婚還是非良性離婚,只要給相對方造成損害,我們就應當考慮從制度上給予救濟。尤其在非良性離婚的情況下,在婚姻關系是由于一方的重大過錯甚至是違法行為而導致破裂的情況下,一方當事人往往忍受巨大痛苦、身心受到嚴重摧殘,從而,離婚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就成為隨之而來的一個突出問題。但我國《婚姻法》卻未對離婚訴訟中的損害賠償作出規定,《民法通則》及司法解釋中也無相應的規定,精神損害賠償則更無從尋求救濟。雖我國法學界有學者曾提及我國應建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問題,但對離婚的精神損害賠償進行專門研究的論文尚不多見,在確立精神損害賠償的呼聲越來越高之際,筆者不揣淺陋,試就此問題撰文研究,希望能有一定實際意義。
      一、精神損害賠償的概念、性質、功能、范圍。
      精神損害賠償是民事主體因其人身權利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損害或遭受精神痛苦等無形損害,要求侵權人通過財產形式的賠償等方法,進行救濟和保護的民事法律制度。
    精神損害賠償是侵權行為法的組成部分。在侵權行為法中,主要的組成部分分為歸責原則、責任構成、侵權形態等。精神損害賠償就是侵權民事責任中的一個具體形式,是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之后,應當承擔的法律后果。
      (一)精神損害賠償的性質
      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律性質,是財產賠償責任。確定之一性質有以下三點根據:
      (1)精神損害賠償仍然以財產方式作為主要救濟手段。
      就廣義而言,精神損害包括賠償損失、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但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救濟方式是賠償損失即以由侵權人向受害人給付財產的基本形式,救濟受害人受到侵害的權利。對于財產的損失用賠償方法救濟,是財產救濟手段,對于非財產的精神損害用賠償方法進行救濟,仍然是財產救濟手段。
      (2)精神損害賠償的基本功能仍然是填補損害。
      精神損害賠償具有多種功能,如補償功能、懲罰功能、撫慰功能、調整功能等等,但是作為財產賠償,其基本功能必然是填補損害。就財產損失而言,賠償的目的完全著眼于填補損害。精神損失是無形損害,絕大多數的精神損害無法用財產的標準加以衡量。但是,確立精神損害賠償的目的,就是以財產的方式補償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損害,對受害人精神利益損失和精神痛苦的賠償,具有明確的填補損害并使該損害得到平復的功能。在這一點上,財產損害賠償與精神損害賠償雖然有所不同,但就填補損害的基本功能而言,卻是一致的。
      (3)我國民事立法明文規定精神損害賠償的方式之一是賠償損失
      《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的兩個條款均規定有“賠償損失”,這里的賠償損失與該法第一百三十四條規定民事責任方式中的“賠償損失”系同一概念。因此可以理解我國的賠償損失責任方式包括財產損失的賠償、人身傷害的賠償和精神損害的賠償,這樣可以構成一個邏輯分明、層次清楚的完整賠償結構。既然如此,確認我國精神損害賠償的性質是財產賠償責任,既有事實根據,又有法律根據。
    需要注意的是,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在本質上是一種財產賠償責任,指的是在進行精神損害賠償時,以金錢的形式對受害人進行賠償。我國侵權責任制度包括財產損害賠償、人身損害賠償與精神損害賠償三種責任,他們在本質上都是財產賠償責任,不能將財產賠償責任與財產損害賠償予以混同。
      (二)精神損害賠償的功能
      精神損害賠償的首要功能就是補償損害。盡管精神損害不是現實的、有形的損害,但畢竟是一種損害事實。法律肯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就是要肯定其補償對受害人的作用,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填補損害功能。
      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懲罰功能,學說上認為其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我國民法理論通說認為損害賠償兼具懲罰性。二是懲罰性來源于現代某些民事責任強調其懲罰性。
      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撫慰功能,相當于國外學說中的滿足功能和克服功能。正如學說所指出的那樣,金錢作為價值和權利的一般尺度,可以成為滿足受害人人身及精神需要的物質手段。盡管它無法彌補受害人的精神利益,但是它可以使受害人在其他方面得到精神的享受。因此,金錢賠償在這種情況下是民法唯一可以采用的給受害人以滿足的方法。這種需要的滿足,恰恰是為了平復受害人精神創傷,慰藉其感情的損害,通過改變受害人的外環境而克服其內環境即心理、生理以及精神利益損害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恢復身心健康。因此,精神損害的撫慰功能也是客觀存在,不容忽視的。
      至于有關調整功能的學說,與我國精神損害賠償的立法目的不合,不宜采用。我們在研究精神損害賠償的功能的時候,不能忘記精神損害賠償還具有消極性和不利作用。最主要的就是精神賠償所具有的消極導向,那就是鼓勵人們向“錢”看,使金錢拜物教發生作用。而所謂的“大額索賠”、“濫訴”等現象的經常發生,正是這種消極作用的影響。因此,應當注意,采取措施,防止精神損害賠償與金錢拜物教結合起來,限制其消極性,倡導其積極性,真正發揮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律作用。
      二、離婚之損害賠償的理論依據
      (一)夫妻一體主義到夫妻別體主義
      隨著社會的變遷發展,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也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從法律上看,這種變化經歷了兩個時期:
      1、以夫權為標志的一體主義時期,即男女結合后合為一體,夫妻人格相互吸收,但實際是妻的人格為夫吸收,妻子婚后無姓名權和財產權,無行為能力和訴訟能力,一切受夫的支配。
      2、以夫妻在法律上地位平等為標志的夫妻別體主義時期。指男女結婚后各自保持獨立的人格,相互間享有承擔一定的權利義務。各有財產上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表現為男女法律上的平等。
      正是因為夫妻關系是建立在人格獨立平等的基礎上的,夫妻均具有獨立的人格及財產所有能力,一方才可能對另一方產生侵權可能,從而受害方才能要求另一方給予損害賠償。
      (二)從有責離婚主義到破裂離婚主義
      隨著傳統婚姻觀念的巨大轉變,離婚已不再那么令人難以接受了,當代世界各國離婚法的立法發展趨勢也從有責主義發展到破裂主義,對離婚的限制大大減少了。從過錯離婚到無過錯離婚,社會和法律對離婚的態度越來越寬容。依無過錯離婚的基礎要求,只要婚姻關系確已破裂,不論有無過錯,任何一方都可以獲準離婚。造成婚姻關系破裂一方的任何過錯,應該與獲準離婚無關;即使配偶一方完全無辜,也不曾有違反婚姻義務的行為,法律仍可背其意愿而強制離婚。這就使配偶一方受到精神損害的可能性增大,從而擴大精神損害的適用范圍。如果婚姻不幸破裂并且無可能挽回,那就應該讓那個名存實亡,徒有其美的法律外殼解體,不過要做到最大了限度的公平,最小限度的痛苦和煩惱。對于精神權益的損害,離婚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無疑是一個好的救濟手段。
      綜觀國外及我國臺灣地區的立法,離婚適用精神損害賠償的做法早已被立法所接受。如《法國民法典》第266條規定:“如離婚被判為過錯全在夫或妻一方,則該方得被判賠償損害,以彌補他方因解除婚姻而遭受的物質或精神損失。”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典第1056條規定:“夫妻之一方,因判決離婚而受有損害者,得向有過失之他方請求賠償。”由此可見,國外及我國臺灣地區立法的共同點是:在離婚案件中,無過錯一方當事人均有權向有過錯一方提出精神損害賠償,以彌補其因婚姻破裂所遭受之精神損害。
      在我國新《婚姻法》施行之前,我國司法實踐中也曾有過離婚適用精神損害賠償的判例。而新修訂的婚姻法首次確立了離婚損害賠償制度,這里的損害賠償包括財產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財產損害賠償旨在填補財產損害,其賠償范圍應以因離婚所遭受的財產實際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為限。精神損害賠償兼具有經濟補償和精神撫慰雙重功能,它包括精神利益損害賠償和精神痛苦損害賠償兩部分。精神損害是無形的,也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但是可以通過金錢來補償,這種補償既從經濟上填補受害人之損害,又從精神上慰撫受害人因合法權益遭受損害之痛苦。
      三、建立離婚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意義
      1、有利于保護離婚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從我國婚姻家庭關系的現狀看,近年來婚內侵權行為的屢屢發生,家庭暴力呈上升趨勢。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每年約有40萬個家庭解體,其中四分之一起因于家庭暴力。因夫妻一方與人有婚外性行為或通奸、姘居、重婚而導致婚姻破裂離婚有增無減,在某些地區已成為離婚的主要原因。后離婚案件總數的60%以上,許多無過錯離婚當事人因方過錯的侵權違法行為,身心受到嚴重摧殘,如果不能夠得到救濟,則無法保護其合法權益。
      2、實現“離婚自由”的重要保障,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離婚自由是社會進步的一種標志,社會生活多元化的趨勢,使自由的法律價值到了前所未有的體現,但婚姻制度的變化也帶來一系列問題。
      四、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范圍
      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范圍問題,各國立法規定不一。《日本民法典》第709條規定:“因故意或過失侵害他人權利者,負因此而產生損害的賠償責任。”我國《民法通則》第 120 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根據此條規定,我國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范圍比較窄,僅限于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情況。那么在離婚案件中哪些情況下適用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呢?我國新《婚姻法》第46條明確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1、重婚。重婚是指有配偶者又與他人結婚的違法行為。夫妻一方與他人登記結婚當然構成重婚,夫妻一方雖未經結婚登記但以夫妻名義與他人同居生活的同樣構成重婚。重婚是對一夫一妻制的最嚴重破壞,違背了夫妻之間相互忠實的義務,夫妻另一方因此理應要求過錯方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新《婚姻法》將重婚列入損害賠償的事由中,要求責任者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是對重婚者重婚行為的處罰。2、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有配偶者不論以何種名義與他人同居,均應納入此處所稱同居之列。有配偶者負有與配偶對方共同生活的義務 , 即使因某種正當理由免除同居,在婚姻關系依法解除前,均不得與他人同居。否則行為構成違法。因此,已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是對婚姻義務的違反,應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3、實施家庭暴力。夫妻一方對另一方實施了家庭暴力并導致離婚,則行為人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4、虐待、遺棄家庭成員。虐待是對受害人人身權益的嚴重侵犯,夫妻一方有虐待家庭成員的行為,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無過錯方有權要求虐待行為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同樣,夫妻一方有遺棄家庭成員行為的,無過錯方同樣有權請求損害賠償。新婚姻法的這一規定,從法律上界定了離婚損害賠償包括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范圍,只有具備其中之一情形的,無過錯方才可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否則無過錯方不可要求損害賠償。
      五、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
      離婚精神損害賠償作為侵權損害賠償的一種,其構成要件與侵權損害賠償構成要件相一致,也就是:
      1.有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是指公民或者法人違反法定義務、違反法律所禁止而實施的作為或不作為。違法行為作為構成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要件之一,其主要特征是違法性,表現在離婚案件中,因配偶一方之違法行為致使婚姻關系破裂而離婚,即為有違法性存在,主要指: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等導致婚姻關系破裂的違法行為。
      2.有損害事實
      “損害事實是指一定的行為致使權利主體的人身權、財產權受到侵害,并造成財產利益和非財產利益的減少或滅失的客觀事實”。它是確定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必備要素,是構成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前提。只有一方當事人遭受精神損害的事實客觀存在,才能產生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3.有因果關系
      在侵權損害的因果關系中,存在直接因果關系和間接因果關系,表現在離婚案件中亦如此。配偶一方實施的重婚、餅居、通奸、虐待、遺棄等違法行為 ,是導致婚姻關系破裂而離婚、造成無過錯方遭受精神損害的直接原因。當然,也不排除有些精神損害后果是通過間接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在離婚案件中,有時配偶一方實施違法行為并不是直接針對另一方,如一方因盜竊罪被判長期徒刑,其行為可能傷害夫妻感情,給無過錯方造成極大的精神損害。因此,只要配偶一方有違法行為存在,并且這種行為導致了無過錯方的精神遭受損害,無論這種損害事實是直接原因還是間接原因造成的,均應認定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4.主觀上有過錯
      這里的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形式。故意侵害他人精神利益的要承擔民事責任,同樣過失侵害他人精神利益的也應承擔民事責任。表現在離婚案件中,過錯方主觀上應有意圖違反婚姻法或其他法律,傷害夫妻感情,導致家庭破裂的故意或過失,客觀上應有實施如重婚、拼居、通奸、虐待、遺棄等違法行為。

    總共2頁  1 [2]

      下一頁

    ==========================================

    免責聲明:
    聲明:本論文由《法律圖書館》網站收藏,
    僅供學術研究參考使用,
    版權為原作者所有,未經作者同意,不得轉載。

    ==========================================

    論文分類

    A 法學理論

    C 國家法、憲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經濟法

    N 訴訟法

    S 司法制度

    T 國際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圖書館

    .

    .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色国产在线观看 | 日韩毛片欧美一级国产毛片 | 99国产精品热久久久久久夜夜嗨 | a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 日韩a一级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 欧美一级毛片片aa视频 |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免费看黄网址 | 香港三澳门三日本三级 | 毛片大全在线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12p | 欧美日韩精品乱国产538 | 国产美女精品在线 |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综合 |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 久久久久亚洲日日精品 | 三级网站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y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人成aaaa | 久9久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偷偷| 久久99九九99九九精品 | 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 国产精品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一区亚洲精品 | 亚洲视频日韩视频 | 亚洲日韩视频免费观看 | 一本综合久久国产二区 | www.xxxx欧美| 免费播放巨茎人妖不卡片 | 99久久精品久久久 | 国产乱子伦视频大全 | 日韩欧美第一页 | 国内自拍网址 |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 精品一精品国产一级毛片 |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 欧美成人老熟妇暴潮毛片 | a一级毛片免费高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