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召峰 ]——(2010-11-10) / 已閱5377次
試述不安抗辯的成立條件及其效力
韓召峰
我國《合同法》上的不安抗辯權,是指先給付義務人在有證據證明后給付義務人的經營善嚴重惡化,或者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或者謊稱有履行能力的欺詐行為,以及其他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情況時,可中止自己的履行;后給付義務人接收到中止履行的通知后,在合理的期限人未恢復履行能力或者未提供適當擔保的,先給付義務人可以解除合同《合同法》第68條、69條。
一、不安抗辯權成立的條件
1.雙方當事人因同一雙務合同而互負債務。
不安抗辯權為雙務合同的效力表現,其成立須雙方當事人因同一雙務合同百互我債務,并且該兩項債務立于對價關系。
2.后給付義務人的履行能力明顯降低,有不能為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
不安抗辯權制度保護先給付義務人是有條件的,不允許其在后給付義務人有履行能力的情況下行使不安抗辯權,只能在有不能為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割脈先給付義務人的債權實現時,才能行使不安抗辯權。
所謂后給付義務人的履行能力明顯降低,有不能為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包括他的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謊稱有履行能力的欺詐行為;其他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的情況。
履行能力明顯降低,有不能為對待給付現實危險,須發生在合同成立以后。如果在訂立合同時即已經存在,先給付義務人知此情卻仍然締約,法律則無必要對其特別保護;若不知此情,還可以通過合同無效等制度解決。
按照《合同法》第67條規定,構成先履行抗辯權須符合以下要件:(1)須雙方當事人互負債務。關于互負債務是否指兩個債務處于互為對待給付地位,有肯定說與否定說之爭。(2)兩個債務須有先后履行順序,到于該順序是當事人約定的,還是法律直接規定的,在所不問。(3)先履行一方未履行或其履行不符合債的本旨。先履行一方未履行,既包括先履行一方在履行期限屆至或屆滿前未予履行的狀態,又包含先履行一方雖然履行債務,但其履行不符合當事人約定或法定的標準要求,應予補救。履行債務不符合債的本旨,在這時指遲延履行、不完全履行、部分履行和不能履行等形態。
二、先履行抗辯權的效力
先履行抗辯權的成立并行使,產生后履行一方可一時中止履行自己債務的效力,對抗先履行一方的履行請求,以此保護自己的期限利益、順序利益,在先履行一方采取了補救措施。變違約為適當履行的情況下,先履行抗辯權消失,,后履行一方須履行其債務。可見,先履行抗辯權亦屬一時的抗辯權,先履行抗辯權的行使不影響后履行一方主張違約責任。
北安市人民法院 韓召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