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建林 ]——(2011-4-5) / 已閱10776次
人心啊,何時變得如此冷漠?
鐘建林
幾個好久未見的同學相邀聚餐,遂欣然前往。
聚餐地點定在城郊結合部的一家土菜館,距離城市中心較遠。該地正在大搞開發建設,還沒有開通公交車,故只能打的前往。
到達目的地,看到土菜館外馬路邊的停車場停滿了各式各樣的小汽車。如此情況足以說明這家土菜館的口味不錯,生意更是不錯。心里不禁暗嘆這幾個同學選擇聚會餐館真有眼光。
再一看,就不得不為一個可能的事情擔心了:怎么回城?這里根本打不上的士車,又沒有公交車!估計凡是打的來就餐的食客都會為此煩心。
好久不見,同學聚餐,酒自然是不可少的。觥籌交錯、推來把盞之間,幾瓶紅酒旋即消滅。
由于碰巧還要趕另一同事因高升而在城里某酒店請客的場子,我不能喝醉,必須保持清醒,否則就不能趕去向正高興著的同事敬酒了。于是我急流勇退,揖手作別酒興正酣的同學們。
從土菜館出來,此前的擔心變成了現實:怎么回城?
只有碰碰運氣,看看哪個回城的汽車愿意將我捎上一程了。
我要申明,當時的我絕對沒有喝醉,絕對是很清醒,因此在別人面前絕對不會是一個喝醉了的酒鬼形象。
有沒有奇跡發生?那時的我,確實希望發生奇跡。
下面就是我的攔車經歷:
第一輛車是一輛商務車,能坐七、八個人的。我走上前去,柔聲詢問司機能否捎我一程,只要到XXX路口就可以了,因為那里會有的士的。
司機回答說不好意思,車上已經坐滿人了。
可我明明看到車里還有空位!
算了,難道還和他辯論不成?隨他去吧!
第二輛車是一輛小轎車。上前詢問。車窗打開一條縫,看到里頭就是司機那搖個不停的手,然后很快就是車窗閉上,一溜煙走了。
第三輛車還是一輛小轎車。司機聽我說請捎到XXX路口,說聲“車不到那里”后,就很快搖上了車窗。
我難道還要去辨別他是否講真話么?我寧愿相信他講的是真話,對我的要求他真是愛莫能助!
第四輛車又是一輛商務車,應該是可以坐十個人以上的那種。車剛發動就跑上前去,正準備開口詢問,可它連車窗都沒打開一下,就飛快地開走了!
此后,第五輛、第六輛……
都是一個樣!
這在這時,看到一輛的士車從城里方向開過來,停下,旋即顯示出紅色的“空車”標志。我如獲至寶似的趕緊跑上前去,拉開車們歡迎車上的乘客下車,好像我就是這個土菜館的迎賓一樣。
就在此當兒,清楚地聽到下車的乘客對的士司機說“我說了吧,你會幸運的。”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此時此刻的我不可能不知道的。應該說就是當初這位乘客要打的到這個土菜館來的時候,的士司機肯定嫌這里太遠了,乘客不多,到了這里很可能就要空車回城,這樣會很劃不來的,于是一開始還不愿意來的。估計乘客是做了的士司機的工作,說這個土菜館生意好,客流量大,會有回城乘客的,的士司機才載他過來了。
而我那么迫不及待地跑上來開車門,估計正好印證了乘客曾對的士司機說的有點打賭性質的話,這下的士司機應該可以放心了。
坐上的士車,終于可以順利趕往同事的酒場了,心里稍安。
但想起剛才攔車的經歷,心里卻很不是滋味。
難道我是醉了酒的酒鬼形象,以至于沒有一個司機愿意捎我一程?我可是絕對沒有醉的,口頭表達也絕對是很清楚的,也應該表示出了足夠的禮貌和誠請幫一個忙的意思。
又難道是我的面相令人不安?林肯曾說過“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就必須對自己的面相負責”。而我雖然距離四十歲尚差那么四五年,但已從事基層為民司法工作十余年的我,自信已養成了理性、謙和、尊重他人的品行,而這反映到面相上,就是至少應該不會給人以不安或恐怖之感。
為何偏偏就受到如此“禮遇”?
站在那寬闊的馬路上,看著那車來車往,心中卻無法不悲涼!
要是當時我是一個病重急需上醫院但沒有車送的人,或者是一起剛剛發生的交通事故的受害者,是否也會面臨同樣的遭遇?
此前的攔車經歷,足以令我不得不想到是“估計也會的”。
居然得出這樣的結論,真讓人不寒而栗!
想起了南京“彭宇”案;
想起了“挾尸要價”圖片;
想起了“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中的“三聚氰胺”;
想起了“雙匯”火腿腸中的“瘦肉精”;
想起了……
我們這個社會到底怎么了?
人心啊,何時變得如此冷漠?
社會啊,何時變得如此銅臭味十足?
(作者單位:長沙市芙蓉區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