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偉迪 ]——(2003-3-11) / 已閱62402次
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在這里,中國古代圣賢的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是相通的,經濟是基礎,法律與道德是經濟的產物,沒有經濟基礎,最好的法律、最高尚的道德都是不可想象的,以法治國、以德治國,最后都要落實到以經濟立國。發展經濟,造福人民,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共產黨人的基礎目標,是政治活動的價值取向,是政治質量的衡量標準,是天下大治的首要條件。具體地說,百姓安其居、樂其業是治國的基本和基礎,建國五十來,特別是黨的三步發展戰略的第一步溫飽工程,及稍后政府提出的安居工程等等,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是我國深化改革、持續發展的基礎,應該說中國已經有能力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并能基本解決安居問題。但是應該看到社會上還有一部份弱勢群體存在,主要是偏僻地區的農民、下崗工人、貧困學生和遭遇天災人禍的人等,后三者的分布有分散性的特征,雖然絕對人數很少,但全國各地、各個學校、各行各業都有,他們的衣食住行不同程度地存在困難,但由于得不到妥善的幫助,對社會的副面影響非常之大,對于堅定社會主義信仰,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以法治國,弘揚傳統美德,弘揚集體主義精神,是一種強大的腐蝕劑。對這個問題的解決,要從經濟入手,借助法律和道德的手段,首先,要依法保障弱勢群體的基本利益,社會保障法律體系和實施機制要健全起來,要列為當地政府的頭等大事,要與政績考核結合起來。其次,要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美德,豐富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要把“獻愛心”、捐資、慈善等行為規范化、制度化、法律化,使社會關注、熱心慈善事業,并充分肯定慈善貢獻者對慈善財物的分配權、監督權、獲得榮譽權、榮譽使用權。解決弱勢群體的生活,可以使改革大業事半功倍。
3、百姓富裕起來是法德合治現階段的核心目標
三步發展戰略的第二步和第三步目標的實質是讓百姓富裕起來,從整體意義上講,第二步戰略即小康水平已經達到了,但是如果僅僅滿足于此,就會讓人家小看我們,攻擊社會主義,藐視中國共產黨,因為,不論從人類發展的現有水平、發展趨勢看,還是從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看,抑或從世界競爭趨勢、人類開拓精神看,都不能停留在小康水平,因此中央提出“富而思進”的口號,是及時的。在基層工作中,我們注意到,有些基層干部,特別是那些鄉鎮企業較好、經濟較寬裕的地區的基層干部,認為現在的老百姓生活比七十年代好多了,有吃有穿,干部在前些年確實勞苦功高,現在應該“后天下之樂而樂”了,因此胸無大志,忽視群眾繼續創業的積極性,怠于政務,逐漸喪失了對群眾的感召力和凝具力,正氣漸弱,邪氣日升,法紀不張,道德滑坡。這是極其危險的,不僅會喪失改革的既有成果,而且會阻礙改革的深化。
發展才是硬道理。讓百姓富裕起來是法德合治的必要基礎和核心目標。如何實現富裕目標與法德合治的良性互動?第一,樹立第二次創業的勇氣和信心,以江澤 民“三個代表”為思想指南,凝聚民心,團結群眾,開拓進取。第二,堅決落實以法治國的方略,堅持依法辦事,培育百姓的法律意識,把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納入法制的軌道上來,把自己的熱情和智慧融匯到法治的過程中去。第三,把精神文明建設落到實處,關心民眾疾苦,弘揚社會正氣,打擊邪惡勢力,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拓展和豐富社會主義的道德內涵。共產黨人和一切干部應該成為進步的象征、法律的化身和道德的楷模。
3、 培養百姓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情操是法德合治的重要方式
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政、刑指法律,德、禮指道德,撇開法德的具體內容不談,孔子的主張仍然有其科學性。社會成員不僅要能遵守法律,而且要以違反法律為恥,以護法崇德為榮,使法律與道德在人的心靈深處達到內在的和諧與統一。而這種統一不是自動實現的,培養百姓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情操是統一的重要方式。在當今社會中,對法律意識和道德情操培養的重要性,已沒有疑義,但如何培養,則是一個很值得研討的問題,從中國法制歷史的經驗看,現在面向基層、面向百姓、面向當地的工作做得少了些,應該多發掘“本土資源”,充分利用其可信、直接和熟人熟事的特點,把當地重大的法律活動、道德故事作為教化的主要內容,開發“鄉土教材”,更能喚起百姓的認同感,潛移而默化之。
當然,法治與德治的結合,其意義和方法遠非本篇所能盡言,本文只是探索性地提出,法治與德治必須結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同時,法治與德治有其基本的結合點,我們要積極探索這些結合點,才能把法治與德治的結合落到實處并恰到好處。
作者簡介:李偉迪,男,1964年生,懷化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社科部副教授、副書記,在湖南師大學報、湖南大學學報、法學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近30篇,主要研究法律史學和法文化學。郵件地址:liweidi1289@sina.com郵編418008。
原載:《中南工業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總共2頁 [1] 2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