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春勝 ]——(2011-10-28) / 已閱12723次
網絡隱私權侵權特點分析
由于網絡隱私權與傳統隱私權的界定、處置有所不同,因此,在網絡時代,公民的隱私權很容易遭到侵犯而無法維權,網絡隱私權保護應著重做到:提高用戶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建立完善網絡隱私權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網絡行業的自律性建設;開展網絡隱私權保護的國際合作。網絡上頻頻發生的所謂“艷照門”、“獸獸門”、明星的照片、電話號碼和身份證在網上曝光等事件說明網絡生活中個人隱私被泄露已是不爭的事實。關注網絡隱私被非法侵害的問題,保護公民隱私在網絡環境下的安全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侵犯公民網絡隱私權,即指網絡用戶、網絡內容提供商、網絡服務提供商通過網絡從事侵害他人隱私權的行為。這種侵權行為在侵權形式、客體、范圍及救濟方式等方面與傳統侵犯隱私權行為有很大區別。侵犯公民網絡隱私權的行為實質上是一種發生在互聯網絡空間這種特殊場合下的侵權行為,場合的特殊性決定了這種侵權行為與傳統的侵犯隱私權的行為相比具有不同的特點。具體而言,互聯網具有虛擬性、開放性、技術性、數字化、隱秘性等一系列特點,這是現實環境中所不具備的,而這種特征是網絡環境下隱私侵權問題產生的最為主要的因素,這也使得個人隱私權保護在網絡環境下應有不同的保護措施。網絡環境下侵犯隱私權與傳統社會條件下侵犯隱私權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侵權場所的特殊性使得侵犯網絡隱私權的行為具有較強的隱蔽性。行為人侵犯他人隱私的行為是通過虛擬的網絡空間完成的,而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開放性決定了網絡環境下侵犯隱私權的行為具有較強的隱蔽性。網絡上顯示的識別侵權人身份的資料通常情況下都是虛假的,侵權人在網上很容易掩飾自己的身份,因此,一些不法分子便通過網絡進行一系列網絡隱私侵權行為如網絡攻擊、非法刺探、搜集、加工、傳播、利用個人數據等隱私性質的信息。另外,網絡的技術性特征為包括個人數據在內的數據搜集、加工、存儲、傳播、利用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網絡的技術性使一般網絡用戶與那些具有技術優勢的個人或企業存在技術差距,而這種技術差距使一般網絡用戶在毫無覺察的情況下個人數據資料已被非法泄露、傳播或利用。
第二,侵犯網絡隱私權的責任承擔主體具有多元性。在網絡環境下發生的網絡隱私侵權行為,責任主體不僅僅是直接的一般網絡用戶,還包括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隱私權的行為。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二者承擔責任的前提是有區別的,網絡用戶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承擔一般侵權責任,對于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責任以明知或接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為前提。
第三,侵犯網絡隱私權更為復雜多樣。網絡的技術性為個人隱私的侵權提供了方便,使得個人隱私在網絡環境中更容易受到侵害,同時隱私范圍和隱私侵權形式方面相比現實環境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使得侵犯網絡隱私權的行為更為復雜多樣,如電子郵件地址、域名、IP地址等網絡環境中特有的信息是否屬于個人隱私,也即個人隱私的范圍需要重新界定。又如對于提供網絡接入、信息傳播通道、傳播空間、網絡索引、匯編存檔等及對網絡信息的瀏覽、搜索、緩存、超文本鏈接搜索引擎技術支持服務等中介服務行為及其他一些可能涉及隱私侵權的行為是否構成隱私侵權等問題,即侵犯網絡隱私權的形式更為復雜多樣。對于界定是否構成侵權行為,目前來講根據現行的法律尚無法判斷。網絡傳播的互動性特征使得損害后果難以確定,像傳播的范圍、經濟損失等難以界定。比如在網絡侵犯著作權案件中,認定加害行為對受害人造成的經濟損失有時十分困難。
第四,侵犯網絡隱私權的行為認定存在較大難度。
主要是指被害人收集證據證明加害行為方面存在較大困難。網絡用戶通常都是以非真實姓名出現在網絡中,這種匿名性特征使受害人很難找到真正的侵權人。
同時網頁總是處于不斷更新之中,即使是被害人通過截屏、網頁備份等手段取得了證據,只要侵權行為人不予承認也難以取得證據的效力。
第五,跨地域性和國際性。網絡具有無國界性的特征,隱私權的主客體、發生地等因素都具有國際性,網絡傳播不受地域限制的特征和網站之間的無限鏈接,使得加害行為實施地和損害后果發生地可以擴展到世界的任何角落,使侵權行為的影響突破了地域和國界限制。此類案件的管轄、法律適用和執行等問題也都會涉及國際私法的問題,這就使得網絡環境下公民隱私權的保護需要各國之間的協調與合作。
北安市人民法院
王春勝 劉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