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平 ]——(2003-8-27) / 已閱17110次
行政審判內外司法環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蘭平 黃慶洪
1990年10月1日,我國《行政訴訟法》的正式實施,翻開了中國行政審判嶄新的一頁,十三年來,我國行政審判開始走上正軌并逐步趨向完善,各級法院的行政審判工作也在面臨種種困難和問題的前提下,負重前進,開拓創新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展望未來,我們也不能不看到,我們的行政審判內外司法環境目前還存在許多問題和困難,它困擾和制約了行政審判工作的健康、快速發展,影響和阻礙著“依法治國”方略的真正實現,對此問題進行研究,對改善我國的行政審判司法環境,樹立行政審判的司法權威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F本人結合瀘州兩級法院行政審判工作的實際,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以求拋磚引玉。
一、我院行政審判的內部司法環境存在的問題
1、審判人員少。因機構改革的原因,納溪法院2002年提前退休了29多名干警,造成全院缺編29多名干警,缺編率達41.4%,而新進人員由于沒通過司法考試不能獲得審判資格,各庭室的法官相對減少,致使行政庭只有1名法官,造成審判人員工作壓力巨大,每一件事都事必親躬,從而也影響了行政法官的學習和提高。
2、由于受傳司法理念的影響,至今各級法院仍對行政審判工作重視不夠。究其原因,一是,我國不是實行“三權分立”的國家,客觀上司法權難以實現對行政權的制衡,弄得不好還會得罪手握大權的“父母官”;二是,行政審判案源少、影響小、收取的訴訟費少,抓行政審判不如抓民商審判、刑事審判效果明顯。
3、法院對行政審判的投入少,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因各方面的原因,行政審判相關的業務學習資料少,現有的書籍內容已經陳舊;派出去學習的機會也很少,對行政審判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及一些前沿性的問題,研究資料不多,把握不夠,導致在工作中出現一些偏差。
4、行政審判人員工作經驗不足。由于頻繁的人事變動,走上行政審判工作崗位的新同志因從事行政審判工作的經驗不足,面對紛繁復雜的行政法規,在工作中會產生畏難情緒,導致不能大膽開展工作。
二、行政審判的外部司法環境存在的問題
1、行政訴訟還未真正深入人心,導致行政訴訟案件受理少
《行政訴訟法》從頒布至今雖有十三年多的時間,但由于在法制宣傳和教育工作還不做得不夠,導致行政訴訟還沒有做到家喻戶曉,還沒有真正深入人心,特別是在偏遠的農村,由于信息閉塞,加上文化水平低下,有的老百姓根本不懂法律,談不上什么行政訴訟,因而他們的權利受到行政機關的侵犯的時候,只有忍氣吞聲,不知道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導致行政案件的受理數量少。
2、一些行政機關對行政訴訟仍存在錯誤認識和抵觸心理,其具體表現如下:
(1)封建的“官貴民賤”的舊思想殘余仍在有些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中存在,自新中國成立之日起,我國就已建立起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民主國家,然而迄今為止,仍有一些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認為其行政管轄區域內的人民群眾是自己的“子民”,自居為“子民”的父母官,要求老百姓做忠順良民,如果老百姓不服其錯誤決定而依法提起行政訴訟,或者對其處罰程序提出異議,進而陳述和申辯,他們就會認為這個老百姓是“刁民”,他們就會大怒,并采取種種手段,施加各種壓力,迫使行政處罰的相對人放棄行政訴訟。
(2)有的行政機關干部將依法治國,依法辦事錯誤地理解成為依法辦人。
在當前一些行政部門中,還有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錯誤地理解“依法治國”,他們并不是認為自己的行政行為應當限制在法律的范圍內,其職權應當嚴格依照法律的規定行使,而是認為原來沒有用法律來管群眾,現在實行依法治國了,今后就應當用法律來管群眾,原來運用非法律的手段處治不聽話的群眾,現在就可以運用法律的手段處治不聽話的群眾。由于過去我們的片面宣傳和長期的封建社會的影響,在一般群眾的心中,法律往往是一種暴力的手段和階級鎮壓的工具,所以當某案中的被告工作人員在法庭上講今后要對敢于起訴的原告“依法辦事,嚴格打表”的時候,實在是令旁聽群眾感到今后最好不要打行政官司。
(3)還有的行政機關干部錯誤地將行政訴訟與社會的穩定相對立起來。有的行政機關干部認為行政訴訟是社會不穩定因素,應當予以限制、阻止。因此,當群眾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對行政機關提起行政訴訟時,他們就會認為群眾是一個“咬咬”或“刁民”,是一個不安份的人,是在鬧事,是影響社會穩定,當有眾多相對人提起集團訴訟時,更是不得了的的事情,“穩定壓倒一切”,于是就盡其所能做原告的勸解工作,最后導致原告撤訴,他們把這種做法解釋為是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
3、行政機關“一把手”出庭應訴現象幾乎為零。
作為行政機關的“一把手”本應做到總攬全局,明察秋毫,對于行政案件的應訴應當高度重視,可在行政訴訟過程中,均是委托下屬工作人員或律師出庭應訴,既有不重視該起行政案件的因素,也有自己是“某某長”的心理在作怪,自命不凡,藐視法院的審判權威,雖然江蘇、河南等省相繼出臺了“一把手”必須出庭制度,但對于身處內陸的瀘州,觀念的確還一時轉變過來,故至今未出現“一把手”親自出庭應訴的現象。
4、還存在拒不出庭應訴的行政機關。有的行政機關手握大權,自命不凡,也有的行政機關還有對行政訴訟無所謂的態度,導致拒不出庭應訴的現象發生。如我院受理的一起不服瀘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四大隊事故責任認定一案,被告瀘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四大隊經兩次傳喚后仍拒不出庭應訴,最后我院以被告不提供或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的,應當認定該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證據、依據,而判決被告瀘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四大隊敗訴。
5、還存在對非訴案件的審查不予理解的現象。按照法律規定,對行政機關申請強制執行的案件應當由行政庭先進行審查,最后決定是否準予強制執行,在我院受理的402件非訴執行案件中,有80余件因不符合法律規定而被裁定不準予強制執行。這就出現了部份行政機關,特別是鄉鎮人民政府的不理解,不支持,認為法院是有意刁難,與他們過意不去,出現一些埋怨情緒,不理解和支持行政審判工作。
6、還存在行政干預現象,導致法院難以高效、快速結案。雖然我們正在實施依法治國方略,黨的十六大也在強調“依法治國”,為我們的行政審判工作發展創造了外部條件,但從我們的行政審判工作的現狀來看,由于法院的人、財、物均要受制于地方政府和行政機關,故行政干預這雙“看不見的手”在某種程序上干擾著我們的工作,如我院的一起行政案件在超過三個月的審限期都無法結案便是一個典型例子。
7、行政機關敗訴案件執行難:雖然按照《行政訴訟法》第65條規定,在行政機關不履行判決的情況下,人民法院可以對其采取強制執行措施,但實施上,法院往往難以采取強制措施,即使采取了強制措施,也很難奏效,反而不利于法院工作開展,如我院審理的陳娣容訴瀘州市城市綜合開發辦不服拆遷裁決一案,雖然中院判決被告敗訴,由被告承擔一、二審訴訟費共計8000元,但因種種原因,至今這8000元訴訟費都沒有執行到位。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措施
(一)針對內部司法環境存在的問題,首先應從認識上抓起,深刻認識行政審判的重要性——他在人民法院應享有三分之一的席位,加大對行政審判的投入。加強用人機制改革:通過提高待遇,吸引有資格的審判員、律師從事行政審判工作,充實行政審判隊伍;采用多種形式,加強對行政審判人員的業務培訓,促使其提高業務水平,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的需要。
(二)對于外部司法環境存在的問題的對策措施
1、繼續加強法制宣傳,增強群眾和機關干部對行政審判工作的認識。
2、積極主動爭取黨委的領導、人大的法律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使行政審判工作有堅強的組織保障。
3、加強與行政機關的溝通和聯系,以求得各行政機關對行政審判工作的理解與支持。
4、以“公正和效率”為主題,力爭實現“三無一低一高一好”,真正做到情為民想、權為民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求得廣大人民群眾對行政審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尋求依法維護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和糾正行政機關違法行為兩者的有機結合,促使行政機關依法行政。
5、以完善行政立法為立足點,以限制行政權力滋生。通過完善行政立法,使行政訴訟保持真正的獨立性、中立性、權威性,即審判權只能由法官依法獨立行使,不受其他組織、機關和個人的干涉,才能真正落實法院的憲法地位,才能真正樹立法院行政審判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