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寶明 ]——(2003-8-28) / 已閱20651次
[4] 參見:《法學導論》,卓澤淵主編,法律出版社,2002 年1月第3版,第331-332頁。
[5] 參見《法學導論》,卓澤淵主編,法律出版社,2002 年1月第3版, 314頁。
[6] 參見:《法律社會學的學理與運用》,田成有 著。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6 月第1版。第 23-24頁。
[7] 參見:《中國法理學研究綜述與評價》,王勇飛、張貴成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12 月第1版。第43-45頁。
[8] 參見:《中國法理學研究綜述與評價》,王勇飛、張貴成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12 月第1版。第43-44頁。
[9] 參見:法律圖書館網,http://www.djtrjvjv.cn/lw/
[10] 參見:《法學方法論的更新與中國法學的發展》,季濤!犊缡兰o法理學回顧與展望》,莊金鋒、崔惠平 主編,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152 頁。
[11] 參見:《法治泛論》,卓澤淵著,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315-316頁。
[12] 參見:《探索與對話:法理學導論》,葛洪義,著,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第1 版。131-136頁。
[13] 引自:《法治秩序的建構》,季衛東 著,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82-86頁。
[14] 引自:《法治泛論》,卓澤淵 著,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24頁。
[15]]引自:《司法改革與政治發展》,程竹汝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第3頁。
[16] 引自:《司法改革與政治發展》,程竹汝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5第1版。第 7頁。
[17] 參見:《犯罪構成系統論》,何秉松著,1995年5月第1版,中國法制出版社,第552頁。
[18] 引自:《犯罪構成系統論》,何秉松著,1995年5月第1版,中國法制出版社,第65頁。
[19] 參見:《系統方法與國際法》,張若思 著,《環球法律評論》2001年冬季號,第497-498頁。
[20] 參見:《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綱要》,劉永佶著,河北人民出版社,石家莊,2000年6月第1版,第364-372頁。
總共2頁 [1] 2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