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少英 ]——(2011-12-29) / 已閱20668次
注釋:
[1]參見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頁。
[2]參見《重慶渝中國稅否定新加坡中間控股公司反避稅案件》,載新浪網http://blog.sina.com.cn/s/blog-493cd61c0100hu2h.html,2011年5月4日訪問。
[3]參見徐云翔、趙軍、宋雁:《最大單筆間接轉讓股權非居民稅款入庫》,載《中國稅務報》,2010年6月9日。
[4]參見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與公司的社會責任》,載中國民商法律網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 id=40241,2011年5月4日訪問。
[5]參見注[4]。
[6]參見《“虧損”外企“避稅”300億元 專家表示應高度警惕》,載廣東省國家稅務局網站http://portal.gd-n-tax.gov.cn/portal/site/site/portal/gd/nrpage.portal? contentId = 7CAQ62U17A4R0OSEM6SEZG2PINRHA7IX&categoryId =KOVC81CXDVA29OX73861L77RDISXEE7N,2011年5月4日訪問。
[7]轉引自郭明、孫蓉:《試論公司法人人格否定制度》,載法律教育網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6900/174/2005/3/ma73754959341513500299946-162864.htm,2011年5月4日訪問。
[8]See IRC v.Brebner,43 TC 705,(1967),available at http://www.mcgrigors.com/pdfdocs/abta-main-purpose.pdf,visited onMay 6,2011.
[9]See Philipp Brothers Chemicals Inc.v.Commissioner of Internal Revenue,435 F.2d 53,available at http://openjurist.org/435/f2d/53/philipp-brothers-chemicals-inc-v-commissioner-of-internal-revenue,visited on May 6,2011.
[10]參見張穎:《從拉姆齊原則看“合理商業目的”——對新企業所得稅法相關反避稅條款的探討》,載《首席財務官》2007年第9期。
[11]參見[日]小樹芳明:《法人稅法概說》,有斐閣1980年版,第18頁。
[12]See Hoffman Raabe Smith Maloney,Corporations,Partnerships,Estates & Trusts,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96,pp.2-7.
[13]參見陳蕓:《淺談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載《廣東律師》2005年8月。
[14]參見[美]謝里爾.D.布洛克:《公司稅案例與解析》(影印版),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頁。
[15]參見[日]北野弘久:《稅法學原論》(第五版),郭美松、陳剛譯,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頁。
[16]參見[日]岸田雅雄:《會社稅法》,悠閣社1997年版,第185頁。
[17]參見黃茂榮:《稅法總論》,植根法學編輯室2002年版,第269頁。
[18]參見陳清秀:《稅法總論》,植根法學叢書編輯室1998年版,第210頁。
[19]一人公司的“所有”與“經營”多數是不分離的,容易導致股東利用公司財產和個人財產混淆、業務混同進行避稅。
[20]參見侯作前:《公司法人格否認理論在稅法中的適用》,載中國財稅法網http://www.cftl.cn/proseminar2005/content.asp?a-id=3768,2011年5月4日訪問。
[21]一般認為“租稅是租稅法律的創造物(creature of tax statute)。在不存在租稅法律的地方,實際上也就不會產生租稅關系,這就是由租稅法律主義原則所下的定論!蓖15],第170頁。
[22]在稅收征收過程中形成的稅收法律關系,國家是債權人,納稅人是債務人,國家作為債權人行使稅收請求權與收益權,納稅人作為債務人履行稅收繳納的債務。在稅收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稅收法律關系,債權人與債務人的位置發生了互換,國家成為債務人,納稅人則成為債權人,國家負有依據憲法和法律向納稅人提供公共產品的義務,納稅人依法享有消費公共產品的權利。
[23]參見[日]金子宏:《日本稅法》,戰憲斌、鄭林根等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頁。
[24]參見王鴻貌:《稅收公平原則新論》,載《浙江學刊》2005年第1期。
[25]參見劉劍文、丁一:《避稅之法理新探》(下),載《涉外稅務》2003年第9期。
[26]參見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理論與實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頁。
【主要參考文獻】
1.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理論與實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
3.[日]金子宏:《日本稅法》,戰憲斌、鄭林根等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日]北野弘久:《日本稅法學原論》,郭美松、陳剛譯,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年版。
5.[日]岸田雅雄:《會社稅法》,悠閣社1997年版。
6.黃茂榮:《稅法總論》,植根法學編輯室2002年版。
7.陳清秀:《稅法總論》,植根法學叢書編輯室1998年版。
8.[美]羅伯特.W.漢密爾頓:《公司法概要》,李存捧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9.[美]謝里爾.D.布洛克:《公司稅案例與解析》(影印版),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10.Hoffman Raabe Smith Maloney,Corporations,Partnerships,Estates & Trusts,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96.
總共3頁 [1] [2] 3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