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琦 ]——(2012-2-9) / 已閱22538次
第二,從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市場地位來看,應強行規定著作權人與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之間的許可為非專屬許可。權利人與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之間許可的非專屬性,是實踐證明切實可行的限制手段,其目的旨在防止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干涉權利人的私人自治。著作權市場中的交易成本隨環境不斷變化,如前所述,網絡環境下的新興許可模式,以使部分領域個別許可的交易成本降低至權利人可承受的程度。因此,允許權利人與使用者個別協商,使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與著作權人同時擁有許可權,一方面激勵權利人選擇效益最大的方式進行交易,另一方面制衡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市場地位。個別許可與集中許可的并存,使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與著作權人同時擁有許可權,一方面激勵權利人選擇效益最大的方式進行交易,另一方面制衡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市場地位。
需要說明的是,為避免非專屬許可導致使用者向多個主體付費的情況,應對權利人與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之間的非專屬許可進行限定。著作權人在許可集體管理組織行使其權利后,還有權自行或委托第三人許可該權利,但著作權人不得自行或委托第三人將權利許可給其他的集體管理組織。申言之,該非專屬許可乃是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與個體著作權人之間的非專屬性,而不是多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之間的非專屬性,因此,使用者僅需向權利人或集體管理組織之一支付版稅即可,不會引起多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請求使用者支付許可費的情況。
第三,從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許可模式上看,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并未提供可供選擇的許可合同,其在實施許可時,仍然要求使用者登記使用作品的數量,并按照作品數量計算費率。[31]發達國家的實踐已經證明,該許可方式僅在著作權產業發展的初期有效,在網絡已成為作品傳播主要渠道的今天,無論是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還是使用者,都無力承擔按數量許可或核算所帶來的信息成本。雖然對于網絡環境下的諸多利用方式能以點擊率等更為科學與便捷的手段加以計算,但此種計算方式的適用范圍畢竟具有局限性。對與涉及大量使用的廣播電臺、電視臺而言,關于作品播出時間、播出范圍與收視率的統計,仍然面臨高額的計算與監管成本,因此,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應借鑒他國已有的成功經驗,在嚴格規制集體管理組織壟斷性的前提下,倡導集體管理組織適用概括許可與按節目許可等合同類型。實踐證明,概括許可的適用,能夠有效降低許可定價和執行上的信息成本。對于權利人而言,概括許可既能夠免除交易前對作品數量與利用方式的價值評估,也可以減輕許可后復雜的監控成本;對于使用者而言,概括許可使其無須在許可時即確定作品利用的方式,后來隨著作權市場的變化調整利用范疇時,也無須重新與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協商,因而同時減輕了使用者的交易成本。在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收費渠道尚未完善,對作品利用的計算與監管還遠未健全的前提下,在集體管理組織實現“去壟斷性”后選擇適用概括許可,應更能解決我國現階段集中許可機制的效率問題。
四、結語
著作權集中許可機制的變革與著作權產業的發展相輔相成,前者無論在模擬復制時代抑或網絡時代,都旨在通過其信息成本優勢解決傳統許可機制中的效率問題。美國著作權集中許可機制的發展史給我國現階段同類制度的構建提供了諸多有益經驗。在著作權市場交易日益頻繁的情況下,為使著作權許可機制與著作權產業發展相適應,我國應在實現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去壟斷性”的同時,借鑒發達國家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概括許可機制,并建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與權利人的平行許可制度,從外部限制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市場地位。
注釋:
[1]See Joseph P. Escalante, ASCAP, BMI, and the Sherman Act: Are Today’s Top-Stars in Bed with the Blanket License?, 22 W. St. U. L. Rev. 75 (1994), pp. 76~78.
[2]See Finkelstein, ASCAP as an Example of the Clearing House System in Operation, 14 Bull. Copyright Soc’y 2 (1966), p. 2.
[3]See E. Schlachter,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naissance in Cyberspace: Why Copyright Law Could Be Unimportant on the Internet, 12 Berkeley Tech. L. J. 15 (1997), p. 41.
[4]參見熊琦:《網絡時代著作權法與合同法的沖突與協調》,《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
[5]See Julie E. Cohen, Copyright and the Jurisprudence of Self-help, 13 Berkeley Tech. L. J. 1089 (1998), p. 1090.
[6]See Yochai Benkler, The Wealth of Networks: How Social Production Transforms Markets and Freedom,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9.
[7]See Lawrence Lessig, Free Culture: How Big Media Uses Technology and the Law to Lock Down Culture and Control Creativity, Penguin Press (2004), pp. 87-94; pp. 183-207.
[8]相同的觀點參見Robert P. Merges, The End of Friction? Property Rights and Contract in the “Newtonian” World of On-line Commerce, 12 Berkeley Tech. L. J. 115 (1997), p. 116.
[9]See Stanley M. Bensen,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Copyright Collectives, 78 Va. L. Rev. (1992), pp. 383-390.
[10]See Henry E. Smith, Institutions and Indirectness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157 U. Pa. L. Rev. 2083 (2009), p. 2089.
[11]See Henry E. Smith, Modularity in Contracts: Boilerplate and Information Flow, 104 Mich. L. Rev. 1175 (2006), pp. 1180-1190.
[12]See Robert P. Merges, The Concept of Property in the Digital Era, 45 Hous. L. Rev. 1239 (2008), p. 1250.
[13]See Lionel S. Sobel, The Music Business and the Sherman Act: An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Realities” of Blanket Licensing, 3 Loy. L.A. Ent. L.J. 2 (1983), p. 4.
[14]See Broadcast Music, Inc. v. CBS, Inc., 441 U.S. 1 (1979), p. 40.
[15]See United States v. Socony-Vacuum Oil Co., 310 U.S. 150 (1940), p. 218.
[16]See United States v. ASCAP, 1940-43 Trade Cas. (CCH) 'I 56104 (S.D.N.Y. l941), p. 403.
總共5頁 [1] [2] [3] 4 [5]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