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光寧 ]——(2012-5-24) / 已閱21275次
面對著飽受詬病的判決書寫作,學者們有著各自的“藥方”,其中制度進路的解決方案占據著明顯的優勢地位。“哪怕是象諸如判決書寫作這樣的不起眼的技術問題,也不只是一個個人能力的問題,而必須將之同相應的制度聯系起來考察。通過這個例證的分析,我們看到的是必須更有效地通過制度的方式來提高法官的判決論證能力。”[32](P18)的確,整體的制度性變革的確有利于司法領域中各種問題的解決,甚至不排除這是一種可以根除問題的解決方案。但是,在這種制度變革尚未發生的前提下,面對著各種棘手的問題,我們的態度不應該僅僅是放任自流,甚至“坐以待斃”。具體到判決書寫作出現的各種問題而言,相關激勵機制的建立和運行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但是,這并不能夠直接將判決書寫作技巧層面的問題直接解決。即使設定了各種判決書寫作的激勵機制,各種修辭技巧的運用及其修辭效果的達致仍然是判決書寫作不可或缺的,也是制度層面的變革所無法解決和替代的。雖然修辭學的研究已經出現了一種“走出技巧論”的傾向,但是,法律領域中的技巧論還沒有受到如制度進路那般的重視。雖然不如制度變革顯得那樣轟轟烈烈,但是,各種技巧的深諳及其運用同樣是解決實踐問題的重要進路,具有相當的意義與價值。因此,我們仍然需要重新審視法律領域中的各種技巧,進而推動其在實踐中的恰當運用。在法治進程的崎嶇道路上,技巧論能夠實現“積跬步以致千里”的踏實效果。
注釋:
[1]陳汝東.社會心理修辭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古希臘]亞里斯多德.修辭學[M].羅念生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4][美]布萊恩A.加納.加納談法律文書寫作[M].劉鵬飛,張玉榮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
[5]宗廷虎等.修辭新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6]陳曉明.論事務性文體的修辭[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 (4).
[7]張連舉當代法律文書寫作[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6.
[8]馬曉燕,史燦方.法律語言學引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9]宋英輝.從劉涌案件改判引起的社會反響看公開裁判理由的必要性[J].政法論壇,2003, (5).
[10][英]馬戈特·科斯坦佐.法律文書寫作之道[M].王明昕,劉波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1]鄧志勇.西方“修辭學轉向”理論探源[J].外國語文,2009, (4).
[12]郭貴春,殷杰.在“轉向”中運動—20世紀科學哲學的演變及其走向[J].哲學動態,2000, (8).
[13]曲衛國.人文學科的修辭轉向和修辭學的批判性轉向[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 (1).
[14]Lawrence Baum. Judges and Their Audiences : A Perspective on Judicial Behavior[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15]M. Maneli. Perelman’ s New Rhetoric as Philosophy and Methodology for the Next Century[M].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4.
[16][比利時]海姆·佩雷爾曼.舊修辭學與新修辭學[A].楊貝譯.鄭永流.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2005年總第八期)[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7]季衛東.法治秩序的建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18][美]波斯納.法理學問題[M].蘇力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19]王亞新等.法律程序運作的實證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0]林去病.利用邏輯進行修辭[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 (4).
[21]汪國勝,柯建剛.修辭效果評價問題的思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 (5).
[22][美]勞倫斯·M.索蘭.法官語言[M].張清,王芳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3]史燦方.修辭理論與語言應用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24]潘慶云.中國法律語言鑒衡[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
[25][美]約翰·亨利·梅利曼.大陸法系[M].顧培東,祿正平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6]胡玉鴻,彭東.試論法律社會淵源的理論基礎[J].中國法學,2001, (3).
[27]張素格.漢語言中“引用”的修辭功能淺析[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7, (9).
[28]高其才等.基層司法:社會轉型時期的三十二個人民法庭實證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9]劉星.走向什么司法模型?—“宋魚水經驗”的理論分析[A].蘇力:法律和社會科學:第二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0][美]杰羅姆·布魯納.故事的形成:法律、文學、生活[M].孫玫璐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1]強世功.超越法學的視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2]蘇力.判決書的背后[J].法學研究,2001, (3).
出處:《法制與社會發展》2011年第3期
(作者:孫光寧 山東大學)
總共2頁 [1] 2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