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飛 ]——(2012-7-5) / 已閱11162次
[1][德]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債法分論》,杜景林、盧諶譯,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66-667頁。
[2]認為一般人格權是權利的,參見王利明、楊立新、姚輝:《人格權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頁;認為一般人格權是法益的,參見熊谞龍:“權利,抑或法益?——一般人格權本質再探討”,載《比較法研究》2005年第2期;認為一般人格權是框架性條款的,參見馬俊駒:《人格和人格權理論講稿》,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00頁。關于肯定一般人格權概念的著述甚多,不再一一列舉。關于廢止一般人格權概念的,參見尹田:“論人格權概括保護的立法模式——‘一般人格權’概念的廢除”,載《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冉克平:“一般人格權理論的反思與我國人格權立法”,載《法學》2009年第8期。
[3]如楊立新、劉召成:“論作為抽象人格權的一般人格權”,載《廣東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齊曉琨:“‘索拉婭案’評注——德國民法中對損害要的非物質損害的金錢賠償”,載《現代法學》2007年第1期。
[4]以“框架權”為篇名關鍵詞,在中國期刊網上進行法學論文檢索,無命中記錄。檢索時間:2011-06-21。
[5]菲肯切爾、海內曼( Fikentscher/Heinemann):《債法》(Schuldrecht, 10. Aufl.,De Gruyter Recht, Berlin 2006, S.766f.)。
[6]福克斯(Fuchs):《侵權行為法》(Deliktsrecht, 7. Aufl.,Sringer-Verlag, Berlin/Heidelberg 2009, S. 39.)。
[7]拉倫茨、卡納里斯(Larenz/Canaris):《債法教科書》(Lehrbuch des Schuldrechts Band Ⅱ:Besonderer Teil, Halbba-nd 2, 13. Aufl.,Verlag C. H. Beck, Munchen 1994, S. 499ff.)。
[8]梅迪庫斯、勞倫茨( Medicus/Lorenz):《債法》(Schuldrecht Ⅱ Besonderer Teil, 15. Aufl.,Verlag C. H. Beck, Munchen 2010, S. 452f.)。
[9]同注5引書,S. 775ff.
[10]同注8引書,S. 454.
[11] BGH,NJW 1971,S. 885.
[12]同注8引書,S. 453ff.
[13]同注7引書,S. 374.
[14]Vgl克茨、瓦格納(Kotz/Wagner):《侵權行為法》(Deliktsrecht, 11. Auflage, Verlag Franz Vahlen, Munchen 2010, S. 49ff.)。
[15]克萊菲爾德、韋伯(Creifelds/Weber):《法律詞典》(Rechtsworterbuch, 16. Aufl.,Verlag C. H. Beck, Munchen2000,S. 536.)。
[16]梁慧星:《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62-263頁。
[17]同注6引書,第264頁。
[18]同注7引書,S. 2f.
[19]同注7引書,S. 392.
[20]參見同注7引書,S. 373 ff.
[21]Vgl.《慕尼黑民法典評論》(Munchener Kommentar zum Burgerlichen Gesetzbuch, Band 5, Schulrecht&•Besonderer Teil Ⅲ,5. Auflage, Verlag C. H. Beck, Munchen 2009,S. 1804ff.)。
[22]同注7引書,S. 518f.
[23]同注7引書,S. 560ff.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 副教授)
出處:《比較法研究》2012年第2期
總共2頁 [1] 2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