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貴 ]——(2012-10-25) / 已閱5117次
分析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法律保護
北安市人民法院 錢 貴
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指在一國國土上,由該國的民族或種族集體創作,經世代相傳, 不斷發展而構成的作品。一般認為,它包括語言形式(民間故事、民間詩歌等)、音樂形式(民歌、民間器樂等)、動作形式(民間舞蹈及戲劇等)以及用物質材料體現的形式(繪畫、雕塑、工藝品、編織品等)。
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具有集體性、長期性、變異性、繼承性四個特點。從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集體性上看,它與一般作品的“作者”概念顯著不同;從繼承性上看,它又缺乏菱權法所規定的“獨創性”;從長期性上看,它又有進入公有領域之嫌。所以,國際上一般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稱為“民間文學表現形式”,以區別于普通作品。
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受著作權保護的法律制度,是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其起始原因在于發展中國家保護自己的傳統民族文化,從而提出擴展著作權客體的要求。此前,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文化交往中,發展中國家使用發達國家的文化科技成果都是有償的,而發達國家卻可以大量無償地使用發展中國家豐富的民間文學藝術資源。為防止篡改、歪曲、擅自使用民間藝術作品的現象發生,實現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著作權貿易方面的平衡,一些國家和地區先后將民間文學表現形式列為著作權客體加以保護。為了適應這一發展趨勢,《伯爾尼公約》1971年修訂本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作為“不知作者的作品”的一種特例來處理,其目的在于反映發展中國家的法律要求,同時又使大多數成員國特別是發達國家能夠接受。該公約第15條第4款規定,各成員國在書面通知《伯爾尼公約》總干事的前提下,可以給不知作者的、未出版的,而又確信屬于本公約成員國之作者的那一部分作品提供法律保護。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產量豐富,數量眾多,為世所罕見。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予以保護,有助于挖掘我國的民族文化遺產,弘揚民族文化,發展民間經濟,增強民族團結,并有助于實現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著作權貿易的平衡。鑒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特殊性,我國《著作權法》明確規定其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
我們認為,在規定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辦法時,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因素:
1.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對象從著作權法上的“作品”擴大到不具備作品條件的“表達形式”。對于完全具備作品形式的詩歌、傳說等作品,可適用著作權法的規定直接予以保護;對于尚不完全具備作品必要條件的素材,如民間宗教儀式、民間建筑風格、民間游戲、民間舞蹈等形式,也應予以保護,以防止他人隨意利用、歪曲、篡改。
2.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權利主體界定為國家。國家對內負責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不受歪曲、篡改和丑化,要求經過整理后出版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注明來源出處,并負責向商業性利用民間文學藝術的人或組織收取費用;國家對外以權利主體身份與外國從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貿易,并在國際范圍內保障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不受侵犯。
3.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及表達形式的收集者、整理者或傳播者的權利,尊重他們在傳播、收集和整理過程中所付出的創造性勞動。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收集者和整理者將流傳于民間的不完整的甚至是零碎的民間故事、詩歌等形式進行了收集、整理,付出了創造性勞動,因而整理后的作品較之原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有一定的創造性。因此民間文學作品的收集者和整理者的合法權益應得到尊重。對于作品的傳播者而言,其行為對于作品的傳播利用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因而可給予其傳播者權利來保護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