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勝宇 ]——(2012-11-12) / 已閱4748次
淺議留守兒童的教育成長
北安市人民法院 王勝宇、錢麗星
留守學生的教育管理問題不僅僅是教育領域的問題,更是復雜的社會問題。解決或緩解農村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政府、社會、學校和家長的共同責任,要努力形成關注留守學生的正向合力,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 首先,建立留守兒童教育的新模式;1.強化政府職能,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各地黨委、政府在抓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把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作為促進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要向上爭取政府的重視,橫向爭取婦聯、共青團、公安、民政、工商、計生委、鄉村和社區的扶持配合,向下要求各學校齊心協心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強化教育職能,發揮學校主體作用。學校是留守學生教育的主陣地,發揮著教育的主體作用,各中小學校要從培養社會主義優秀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校在教書育人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做到“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一切為了學生”。
3.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家長要摒棄落后狹隘的思想觀念,對子女的教育問題予以重視。一般來說,完整的家庭能夠給子女提供較為有利的教育和發展環境。正因為留守兒童的父母多數都不在身邊,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家庭教育的某種缺失。雖然父母平常不能在留守兒童身邊教育和照顧,但父母可以通過電話、寫信等方式與子女進行經常的情感交流,積極主動地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對他們取得的每一點進步都予以鼓勵,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教育和溝通方式,真正關心子女的健康成長,并且及時把握留守兒童的思想動態,并予以積極健康的引導。同時,應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對于留守兒童身上存在的不良問題不能一味地打罵和斥責,運用科學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孩子自身意識到錯誤所在,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科學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教育效果更加顯著。其中需要特別指出的一點,便是父母應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證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充分認識到教育對自身成長所起的重要作用,鼓勵子女認真讀書,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即便不在孩子身邊,也應隨時了解子女的學習和成長情況,與孩子積極進行溝通的同時,也要與代養人和老師保持緊密的聯系,以便發現孩子不良的思想動態,及時地予以引導和教育,避免不良行為的發生,促使孩子健康成長。
其次,建立留守兒童教育制度;1.家校聯系制度。加強學校與家庭或監護家庭的聯系,加強雙方的互訪、互動工作,達到了解、交流和溝通的目的。一是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不斷強化家庭教育管理工作;二是建立“愛心家訪”制度,班主任和科任教師針對各個學生的不同表現,不定期進行家訪,邀請家長或委托監護人進行校訪,及時交流留守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加強教育管理。 2.檔案管理制度。學校為每個留守兒童建立檔案袋或檔案卡,詳細記錄學生成長情況;學校指定專人負責建檔及管理工作,并不斷補充更新檔案內容。 3.結對幫扶制度。各中小學應該組織學校教職工對留守學生進行“一對一”的結對幫扶,隨時掌握孩子的思想、學習、生活方面的情況及困難,并及時幫助解決;對走讀的留守學生,結對的教師定期進行走訪,及時反饋孩子在校期間的情況,會同監護人共同做好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 4.節假日聯系制度。雙休日或節假日是留守學生自我支配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學生一方面在學習上缺少必要的指導而感到無助;另一方面,與祖輩間因認知代溝、心理代溝而缺少溝通,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侵蝕,形成“家庭管不好,學校管不到”的“真空時段”。根據上述問題,教師要定期到孩子家走訪,也可以電話聯系,確保節假日期間孩子有人管、有人問。 5.應急處理制度。各學校建立完善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層層建立安全工作責任制和安全工作預案,建立留守學生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建立突發疾病、安全事故等啟動應急處理預案,確保留守學生的身心健康。 6.伙伴牽手制度。即鼓勵非留守學生與留守學生之間自愿結成成長伙伴關系,結對伙伴盡自己所能給對方精神鼓勵和學習幫助,充分體驗伙伴關愛,互幫互助、取長補短、勤奮學習、快樂生活。 7.自主教育制度。自主教育是留守學生成長的有效途徑,要組織留守學生參與生產勞動實踐,培養他們的生活自主意識,通過舉辦心理、法律、禮儀、環保、安全等知識講座,增強留守學生自我調節、自我保護和遵紀守法意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再次,確立留守學生教育新方法;1.狠抓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學生普遍存在心理亞健康問題,各學校要結合實際開設好德育課程,有條件的要設立“心理咨詢室”、“傾訴信箱”,配備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增強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建立留守學生與父母或監護人交流與溝通的“綠色通道”,開通親情電話、親子信箱等,讓學生家長與孩子定期保持聯系,使家長在外務工放心,使孩子在校學習安心。 2.狠抓教育方法改革。各地要注重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個性、愛好和特長,杜絕留守學生因厭學而流失。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轉變教育觀念,運用新的教育方法教學,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3.狠抓家長學校建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中小學要全面開設家長學校,定期舉行培訓班、座談會、報告會等,加強了對孩子家長或其他監護人的教育和培訓,使之樹立家教意識,學習家教知識,轉變教育方式,切實提高教育和監護孩子的水平。
最后,提供必要的學習條件,但不過度地滿足,在調查中發現,有些父母因為常年在外,心理上覺得對子女有所虧欠,一般會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但殊不知,這樣未見得能夠真正彌補子女缺少父母在身邊的關愛對其造成的心理“創傷”。相反,過度的物質滿足和經濟供給容易為子女的不良行為提供條件,在外界的誘惑下,更容易陷入其中,無法自拔,如沉溺于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所以,父母應轉變心態,更多地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從精神上關心子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