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艷銘 ]——(2003-12-9) / 已閱66659次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的對策
文/齊艷銘
內容摘要: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經濟全球化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的一種潮流和趨勢,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機遇,同時又給發展國家帶來了挑戰。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應該切實采取符合本國實際的開放步驟和措施,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潮,這是我國應對經濟全球化唯一正確的選擇。
關鍵字:經濟全球化 利弊 對策
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兩大趨勢。盡管如英國全球經濟問題專家阿蘭·魯格曼所言,目前“'全球化’一詞已經被濫用” 注釋①,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在國際經濟領域,全球化的腳步已勢不可擋。在經濟全球化席卷世界的浪潮中,中國如何以一種積極的姿態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決定了在新的世紀里中國能否產生強大的國際競爭力,能否真正地振興并立于世界之林。在此,我將以“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的對策”為題展開討論,請老師批評指正。
一、 經濟全球化的含義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學術界對何謂經濟全球化,大致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經濟全球化的實質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剝削的全球化,甚至認為經濟全球化突出地表現為世界經濟的美國化;二是認為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等經濟技術資源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其中,第一種觀點帶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因此我認為其理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觀性和公正性;第二種觀點既全面又最接近實際情況,其表現就是當今世界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逐漸融入了全球化的經濟浪潮。
我認為,對經濟全球化的理解應該從生產力運動和發展的角度出發,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說,經濟全球化就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注釋②
二、 經濟全球化的產生原因及特征
經濟全球化的產生可以追溯到西歐資本主義的興起和近代市場經濟的建立,而經濟全球化進程顯著加快以致被人們所感知并為之震撼,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事情。尤其是上世紀的最后20年,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全球化的浪潮更是洶涌澎湃。注釋③
(一) 經濟全球化的產生原因
1、 世界各國經濟體制的趨同為經濟全球化發展掃清了體制上的障礙
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只有選擇市場經濟體制,才能加快本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提高本國經濟的運轉效率和國際競爭力。封閉經濟由于缺少外部資源、信息與競爭,而呈現出經濟發展的靜止狀態。計劃經濟體制則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全、不充分、不對稱和激勵不足等問題,而導致資源配置與使用的低效率。所以,不管是傳統的封閉經濟,還是起源于前蘇聯的計劃經濟都不約而同地走上了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道路。由此而造成的各國在經濟體制上的趨同,消除了商品、生產要素、資本以及技術在國家與國家之間進行流動的體制障礙,促成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2、 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進步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創作了物質基礎
目前的經濟全球化,有著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這就是代表當代最新科技的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的進步,降低了企業的遠距離控制成本。對于一個現代企業來說,其經濟的活躍程度,表現為企業的經濟活動半徑,是與其所有權控制的成本呈負相關關系的。遠距離控制成本,主要是信息成本。由于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與因特網的誕生,使這種成本大幅度降低,以至于從理論上來講,對于任何有能力進行全球擴張的企業,它的活動范圍都可以達到全球各地。
3、 微觀經濟主體的趨利動機,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基本動因
商品與要素價格在全球不同地區的差異,被人們稱之為“區位優勢”。區位優勢的客觀存在,為企業在全球范疇內的“套利”活動提供了空間。于是,便有了對外投資、技術轉讓以及企業生產過程的分解與全球配置。在這種微觀主體世界范圍內的套利活動中,跨國公司逐漸扮演了主角。這是因為跨國公司本身具有“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所有權優勢,使跨國公司可以憑借其獨有的知識產權、技術訣竅、管理戰略以及資金實力:一方面,利用發展中國家低成本的生產要素,將產品銷售到價格更高的市場上進行套利;另一方面,將巨額剩余資本轉向資本稀缺、投資回報率高的發展中國家進行資本套利。而內部化優勢,又使得跨國公司能夠將生產和銷售活動按照最有利的區位優勢配置于世界各地,并將每一個分支機構及其所聯系的企業在職能專門化的情況下,組成一個一體化的網絡,通過在世界各地的生產、銷售等活動而服務于母公司的發展戰略。這樣做的結果是,國際范圍的分工與協作實際上變成了跨國公司內部的分工與協作。當跨國公司利用優勢而大舉進行全球性套利活動的時候,其客觀的效應便是推動了經濟的全球化發展。
4、 世界范圍內商法體系的趨同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提供了相對統一的法律制度環境。
眾所周知,主導世界的兩大法系是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近年來,兩大法系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互相融合與趨同發展;另外,隨著貿易一體化、投資一體化的發展,國際經濟組織的統一立法活動深入開展,這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創造了統一的法制環境。
(二) 經濟全球化的特征
1、 貿易自由化
國際貿易障礙逐步消除,貿易自由化程度提高,國際貿易量迅速增長。國際貿易手段、商品標準以及合同樣式逐步統一和規范。WTO多邊貿易體制框架使得世界貿易進一步規范化。
2、 生產全球化
跨國公司日益成為世界經濟活動的主宰力量,其商品生產環節分布于不同國家,并因此使相關各國間的經濟關聯程度提高。
3、 資本流動國際化
跨國公司的發展、各國對外資管制的放松以及由投資基金和養老保險基金高速成長導致的國際游資的形成,使得資本流動性進一步加大。
4、 金融活動全球化
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美國為首,各國相繼放松金融管制,推進金融自由化,放松了外資金融機構進入和退出本國金融市場的限制,拆除了不同金融業務的隔離墻,加快了金融業的整合。自由寬松的法律與政策環境,加上計算機、通訊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促進了金融市場的全球化,從而形成了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連動的統一國際金融大市場。
5、 市場經濟體制全球化
當今世界除個別國家外,都在為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而努力,這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統一的經濟體制基礎。
6、 各國商法體系的國際化
如前所述,經濟全球化的產生得益于兩大法系的趨同發展。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反過來又促進了世界各國商法體系的國際化。
三、 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分析
經濟全球化是利是弊、利大還是弊大的問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點已為大家所公認,即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要清醒地認識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回避經濟全球化只能帶來更大程度上的落后。面對經濟全球化,既要很好地把握它帶來的機遇,又要趨利避害,規避它帶來的風險。具體來說,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利弊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有利因素
1、 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資
大量外資的進入,有助于解決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建設過程中遇到的資本嚴重不足的問題,因此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以中國為例,中國外資依存度(外資投資存量與GDP的比重)1985年僅為1.55%,從1995年起保持在20%左右(1997年為24.4%)。另據資料表明,截止到 2001年10月底,我國共批準外商投資企業384894個,合同外資7319.1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 3858.77億美元,極大地解決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資金瓶頸。
2、 資本的進入帶來了實用技術、管理經驗和企業創新精神
以實用技術的進入為例,自1994年以來,加拿大北方電信、美國IBM、英特爾、太陽微、寶潔、杜邦、諾基亞、愛立信、松下等知名公司都相繼在中國成立研究中心、技術開發中心或實驗室。
3、 資本的進入有利于我國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通過購并當地企業實現的外資進入有助于傳統產業結構改造和促進產業競爭,對我國現階段國有企業建立現代法人治理結構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4、 外資進入有助于解決發展中國家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
根據“區位優勢”理論,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在全球內配置生產要素資源。發展中國家由于人口眾多,存在勞動力超額供給和勞動力成本普遍偏低現象,外資進入得以安排大量的工資低廉的過剩勞動力從事有效就業,從而使發展中國家發展自己具有國際分工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和產業。
5、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的完善, 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化和金融深化
6、 資本的進入有利于非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轉型
總共3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