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琰 ]——(2013-3-27) / 已閱3976次
從二戰后開始至今,各國政府對廢鋼鐵的再利用都非常重視,已經成為非常成熟而高效的循環利用的重要成果,因為這在經濟上是很劃算的。
中國很多官員往往陷入了無法自拔的怪圈誤區,認為:其重要職責就是監督,別出大麻煩,而在經濟上是否劃算?是否有效益?是否造成社會負擔等等這些問題不是他們所考慮的。而他們的行政行為恰恰是給社會造成負擔的根源。對于廢鋼進口領域的監管,政府部門一方面采取違背法律原則的不科學合理的監管程序和措施,同時又陷入了形式主義的簡單化管理怪圈之中。另一方面,國內回收體系的落后、初級和混亂,造成回收企業成本的巨大浪費而致使回收率低,無法滿足生產的需要。
廢鋼鐵既是煉鋼的重要原料又是冶煉冷卻劑,由于硫、磷等有害元素含量很低,這就大大縮短了冶煉的時間。
一噸廢鋼鐵用于煉鋼的經濟價值核算公式為:
節省:3噸鐵礦石(少采礦石15噸)+ 0.68噸焦炭 + 0.3噸石灰石+降低能耗80% + 減少廢水70% + 減少運輸30—40噸。
因而,“多吃廢鋼,少吃鐵礦石”就成為鋼鐵企業的必由之路。鋼鐵產業綠色轉型和升級的重要條件要素就是廢鋼鐵最高程度的再利用。
我國對于廢鋼利用的現狀是:廢鋼資源量少,廢鋼質量低,回收成本高而造成廢鋼利用率低的不良狀況。我國鋼鐵產業的轉型升級更重要的是要依賴廢鋼鐵最大比例的再利用。因而,更大程度地充分利用優質的進口廢鋼鐵是產業轉型的重要戰略。
1、廢鋼資源少的原因
廢鋼資源少的背景是政府對廢鋼鐵進口的不合理控制限制與高成本的監管。2010年起,我國進口廢鋼鐵同比下降了63%,對于本來國際市場價格就飆升的廢鋼貿易而言,我國政府的三道苛厲門檻的行政許可和離岸到岸的重復收費檢驗,就如一道道鬼門關,對廢鋼貿易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的外國供貨貿易商而言,無法忍受和承受而放棄與中國的貿易機會。而在與國家質檢部門官員的對話中,他們對這一現象卻被視為“政績”,認為:沒有承受能力的中小外國企業就別做對中國的生意,只有世界500強才歡迎合作。
這種怪誕的思維觀點和行為不僅屬于國際慣例和商業規則最最忌諱的“市場壟斷”范疇,從而嚴重違反了《反壟斷法》,同時更違反了交易自愿和權利均等的公平公正原則,而這些都是各國法律共同的基本原則。執政的官員們在本來就不懂法律的基礎上,還故意逆法而行。可見,習總書記的“憲法夢”應該視為是18大以后全國人民第一個做的美夢,而公務員們理應將做這夢視為第一要務,即使在沒有酒沒有美女陪伴的情況下,也要做這個夢!
2、廢鋼質量壞的原因
進口廢鋼的質量高于和好于國內收購的質量,美國廢鋼標準的1號、2號重型廢鋼是鋼鐵冶煉企業最喜歡的,這些重型鋼的質量和數量都高于國內,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的重型廢鋼最被看好。民用和基本建設業的廢鋼包括汽車外殼、鋼結構等,一般外國供貨商都做了切割和粉碎處理后才出口的。
顯然,進口廢鋼鐵與進口食品藥品是完全的兩碼事,不能以同樣的門檻設置、規模條件要求和監督檢查作為政府的行政工作。進口廢舊原材料是我們循環經濟中的重要一環,政府的審批監督職能完全應該轉到服務的職能上來。在這一領域的政府工作應轉變為事前備案,市場自律管理的模式,這才符合國務院“政府職能轉變到服務”的戰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