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江林 ]——(2013-4-16) / 已閱13308次
摘要:本文從憲法責任概念、正確認識憲法責任、憲法責任與違憲責任、憲法監督的區別與聯系、憲法責任追究及其必要性和憲法責任在中國的現狀及其建議五部分去試論憲法責任的重要性,旨在通過本文在中國建立憲法責任追究制度,完善憲法的法律作用。
關鍵詞:憲法;憲法責任;憲法責任追究;制度
引言
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對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政府的權力行使與限制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法律意義。目前,我國憲法為1982年制定,經歷了五次修改,總體上符合國情,符合人民利益,為經濟建設提供了法律指導性作用。但是,憲法作為一部法律,目前在我國更多的是具有象征性意義和政治性意義,卻失去了它作為法律本身應有的作用。歸根到底,我國憲法難以發揮其應有作用是由于憲法責任的缺失,使得憲法幾乎就淪為一紙空文。
憲法責任在國外已經有了具體的實施與執行,甚至已經有了許多成功經驗的落實模式。可以看出的是,憲法責任是維護憲法權威,完整憲法法律作用,使公民權利得到真正落實的關鍵之一。因此,建立與完善憲法責任制度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更甚,這也是中國憲法發展迫在眉睫的任務。
一、憲法責任的概念
在闡述憲法責任概念之前,首先了解與憲法責任有著十分密切聯系的法律責任。依據張文顯所編著的第二版“紅皮書”法理學教材,法律責任的概念為:是由特定法律事實所引起的對損害予以賠償、補償或接受懲罰的特殊義務,也即是由于違法第一性義務而引起的第二性義務。由上述概念看出,無論是何種法律責任的引起,原因都是因為屬于這一法律范疇的法律事實所沒有履行這一法律所規定的義務。因此依據法律責任的定義,可以將憲法責任定義為因違反憲法所規定的義務而承擔的不利后果。
對于憲法責任這一定義,我們要從兩個個層次去理解:第一層次要理解理解憲法責任是要以憲法義務的存在為前提,沒有法律義務就沒有所謂的法律責任,憲法責任也是如此;第二層次是要理解憲法責任的主體要承擔賠償、補償或接受懲罰等不利后果,即法律責任必然會導致責任主體承擔不利后果這一必然結果,憲法責任也是一樣。
憲法責任雖然是要求憲法責任主體承擔不利后果,但不代表憲法責任就是一種消極責任,這是因為憲法責任具有預測性與指引性,憲法責任能夠對憲法主體的行為給出預期判斷,簡單地來說,就是憲法責任給憲法主體行使某種行為是一種預先評價,能夠憑借其強制性合理控制憲法主體的行為。所以,在此意義上,憲法責任既可以是積極責任,也可以是消極責任。
二、如何正確認識憲法責任
要正確認識憲法責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它們分別是憲法責任的性質、淵源、主體、形式。
1.憲法責任的性質
目前,在中國學術研究的范圍中,憲法責任的性質有著不同的爭議聲音,但主要存在三種說法。
第一種是認為憲法責任屬于政治性責任。其依據是由于憲法規定的內容具有政治性和。例如:國家性質、國家機構的構成、權力機構的組成和公民選舉和基本權利義務等內容都具有明顯的政治性。除了憲法的內容具有政治性,學界還認為憲法的制定機關與制定目的都涉及了政治。首先憲法的制定是具有國家權力的政治人物或政治組織,其次憲法制定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某統治階級的政治利益。所以,違反了憲法義務就意味著違反了統治階級的政治利益,違背了具有國家權力的政治人物或政治組織得意愿。據此,憲法責任便是一種政治責任。
第二種是認為憲法責任屬于道德責任。這種理論的依據是從憲法規定的義務抽象出憲法義務是屬于道德義務。的確,憲法包含了許多社會評價和期望,它的內容引導公民培養和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和社會風氣,也引導政府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政府,因此憲法涉及到了用社會公認道德去約束憲法主體的行為,違反了憲法義務就等于違背了社會道德。因此便有學者認為憲法責任是一種道德責任。
第三種是認為憲法責任是屬于一種法律責任。這種理論的依據有兩個:憲法首先是一部法律,憲法責任必然是在法律責任的范疇。其次,憲法責任符合法律責任的構成:(1)憲法責任有自己的法律責任主體;(2)憲法主體有違反憲法所規定的義務的情形,也即有違法法律所禁止的情形,屬于違法行為;(3)憲法主體的違法行為帶來了一定的損害結果;(4)違反憲法的行為與損害結果有因果關系;(5)憲法主體主觀上有過錯。根據以上兩個方面,大部分學者認為憲法責任是屬于一種法律責任。
本文認為,法律本身就與政治、道德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不能因為有著密切關系,就能把法律與政治、道德等同,所以憲法作為法律,憲法責任屬于法律內容范疇,憲法責任具有政治屬性和道德屬性是勿用否定的,但這兩種屬性是不能代替憲法責任的根本性質——法律責任。
2.憲法責任的淵源
憲法責任的實現源于憲法所規定的相關義務,可以肯定的是憲法責任的淵源必定與憲法有關,而各國憲法卻有成文與不成文的形式之分,所以憲法責任的淵源就具有了不同類型。主要有:(一)憲法典,主要在成文法典國家;(二)憲法性法律,作為憲法的一種補充或展開性法律,也能成為憲法責任的依據;(三)憲法解釋,憲法解釋是對憲法更為精確的說明,因此它往往能夠成為鑒別某一法律事實是否違背了憲法本身所追求的價值,因此也是憲法責任另一重要淵源;(四)憲法判例,在英美法系國家,憲法判例由于判例作為重要的法律淵源而成為了憲法責任的重要淵源。
3.憲法責任的主體
在法學理論研究中,一般認為,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必須是在法律關系中要履行義務的一方。同樣,憲法責任的主體也應該為在發生的憲法關系中要履行憲法義務的一方主體。由于憲法是我國根本大法,憲法的最終法律價值是限制政府權力,維護公民的基本權利得以實現。據此,政府和權力機關要履行的憲法義務就是合理合法行使權力,不得損害公民權利與自由。毫無疑問,政府和權力機關及其組成人員都可以構成憲法責任主體,承擔損害結果后的不利后果。
然而,公民能否成為憲法責任的主體往往是研究憲法責任主體問題的重點,其實大部分學者對這一問題上所持的觀點都是贊成公民是可以成為憲法責任的主體。本文也同意這一觀點,原因是:(一)憲法精神雖然賦予公民自由與權利,但同樣表明了不能因自身權利和自由的實現而干涉或損害了其他公民的權利與自由,這就是憲法所要求公民履行的最基本義務;(二)憲法為基本大法,它的法律精神必定為其他法律制定的法律精神,因此,當公民違反了刑法、民法等法律相關義務時,也就必然違背了憲法的法律精神或相關內容,只不過承擔的法律責任因具體法律存在相關內容義務,而不得不以具體法律為該法律責任的依據,要不,具體法律就等于形同虛設了。(三)憲法或憲法解釋能夠彌補其他具體法律的不足,當具體法律因缺陷相關內容義務時,可以援用憲法精神、相關條款和憲法解釋來追究當事人的違法行為,要求當事人為沒有履行法律的義務而負責。綜上所述,公民是能成為憲法責任的主體的。
除此之外,根據憲法相關內容和法律責任的法學理論知識,本文認為,政黨、司法機關及其成員和社會團體組織也能成為憲法責任主體。
4.憲法責任的形式
憲法責任的形式,也是指憲法責任實現的方式。依據法律責任的形式一般原理知識和憲法責任的特殊性,憲法責任的形式主要包括懲罰、補償、取締或不適用相關法律、彈劾和喪失基本權利。懲罰是指對憲法責任主體采取承擔責任的一種強制措施,例如罷免官員、取消社團資格,解散政黨或宣布其為非法政黨等;補償主要是指憲法責任主體對另一憲法主體造成的傷害給予一定比例的金錢的行為,例如國家補償或司法賠償等;取締或不適用相關法律是指對違背了憲法的最高效力的法律予以取締或不適用,例如撤銷某某省行政法規或某某省人大代表通過的地方性法規等;彈劾是指對國家高級官員的違反憲法行為進行追究的一種司法程序,多為英美法系國家所用;喪失基本權利是指對要承擔憲法責任的憲法責任主體剝奪其憲法基本權利,例如有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等。
總共3頁 1 [2] [3]
下一頁